陆红梅
摘 要: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们要构建高效的语文教学课堂,同时我们要追求课堂教学的真滋味,让语文课堂回归本色。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注重引导学生多读文本,这里所谓的读,指的是朗读、品读、精读以及深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文本内涵,获得深刻体验。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效课堂;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7)11B-0107-02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而要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读”的过程必不可少。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忽略读的重要性,要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获得深刻的体验,实现深度阅读文本的目标。这里面所说的“读”,不仅指对于文本内容的诵读、朗读,还指学生对于文本内容的品读、精读、深读,让学生在读文本的过程中激活情感,产生共鸣,获得深刻的体验,构建高效阅读的语文课堂。
一、朗读文本,激活情感
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朗读是最基本的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在多元朗读的过程中体会文本的深刻内涵,获得深入的情感体验。这样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最大限度上体会到语文学习的本质,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文本的特色,也让学生体会到作者遣词造句时的独具匠心,实现深度解读文本的目标。
例如,在教学《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时,教师就要注重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在这篇课文中,作者用精妙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作者第一次抱母亲的感受,文章中的语言深刻感人,让学生们非常感动。在学生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文本中的情感,具体的方法是:教师让学生将文本中的有关句子勾画出来,进行仔细品味。在此过程中,学生们能够勾画出自己感触最深的句子,然后自己试着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文本中的深厚情感。
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们一起交流自己的朗读感受,这样的交流过程让学生对于文本的情感体会更加深刻。于是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朗读比赛,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们能够真正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对于文本中的情感进行深情抒发。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文本内容挑选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分角色朗读,激活学生的情感共鸣。学生和课文以及作者产生了共同的情感体验,受到了美的熏陶,提升了自己的情感体验。
在这个教学实例中,教师采用了多种多样的朗读方式,如:自读、朗诵、比赛读以及分角色朗读等方式,让学生们能够真正走进文本深处,体会文本中的丰富情感,体会文本表达的精妙之处。这样的过程让学生和文本以及作者心意相通,激起情感共鸣,有效升华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时也让学生掌握了朗读的方法,帮助学生感悟,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精读文本,达成深度对话
在指导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解读。在教学过程中,要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师就要指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精读。所谓精读,指的是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度理解,抓住文本中的精妙语句进行解读,让学生对于文本的深刻内涵进行体会,通过深度对话实现对文本的深度解析。
在教学《钱学森》这篇课文时,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的精读。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对这篇文章进行整体感知,然后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复述。学生们经过精心的准备,认识到这篇文章描述了钱学森冲破各种阻挠回到祖国的怀抱,为祖国的火箭以及导弹的研制工作作出了卓越贡献的事迹,而从中体会到钱学森的爱国精神。但是在教师引导学生具体谈一谈自己的感受以及体验的时候,学生们对于文本内容的把握还是存在理解不到位的情况。
于是,教师引导学生精读文本:“同学们,对文本中的内容,我们能够体会到钱学森的爱国精神,那么,你能具体说一说自己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这样的精神吗?请大家走进文本认真阅读,然后勾画出其中的句子进行体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纷纷走进文本,寻找答案。在分享体会时,有的学生这样表述:“在文本中有这样一句话——绝不能让他离开美国,通过这句话可以看出当时钱学森面对的阻碍之大,美国人肯定是想尽方法来阻止钱学森回国,但是钱学森还是克服了种种困难回国了。”
在这个教学实例中,学生们在精读课文的过程中,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更加深入,使学生认识流于表面的情况得到了解决。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和文本的深度对话,让学生精读文本,这样才能让学生的认识逐渐深刻,实现对文本内容的深度解读。
三、品读文本,强化读写能力
在学生开始阅读文本时,教师要第一时间指导学生品读要领,特别是对文本中经典语段的表达要着重讲解,最好和学生的课后作业相结合。课上讲明白,课下找缺漏。如此就能让学生对文本有深入透彻的理解,同时还能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课堂教学效果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训练也会在潜移默化中提高。
例如,在进行《黄山奇松》这篇课文的教学时,教师就重点指导学生品味文本中的语言表达特点。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文本中的“写实与联想的相互结合”的表达手法,设计的问题是这样的:“同学们,在这篇课文中作者向我们介绍的是黄山的三大名松,而作者主要抓住‘奇这个特点进行描写,那么,作者是怎样进行描写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抓住文本中的相关句子进行品读,认识到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不仅对黄山的松进行了实写,同时也根据黄山奇松的特点进行了大胆而丰富的想象。这样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体会到了文本语言表达的精妙之处,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到“写实与联想的相互结合”。于是教师鼓励学生在自己的写作过程中也使用这样的表达手法,锻炼了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在这个教学实例中,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写实与联想结合”的表达手法是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但是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品味文本中的精美句子,巧妙地突破了这样的教学重点,同时读写结合的训练,也让学生在对文本深度解读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锻炼了自己的写作能力,实现了高效阅读的目标。
四、深读文本,关注独特体验
新课标中指出: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尊重学生的差异,让学生得到共同提高。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全部学生深度阅读文本,同时也要关注学生个体对文本的独特体验,全面多元化解读文本的同时,引导学生个性化赏析文本,课堂教学如此开展一定可以让学生完成对文本的深入解读。
例如,在教学《枫桥夜泊》这首古诗时,教师就通过引导学生深度阅读文本,深入体会古诗蕴含的深刻含义。在阅读古诗时,解读古诗的思想情感是阅读教学的重点,而这也是这首古诗教学的目标。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解决这样的教学重点,让学生深入文本思考,进行这样的引导:“大家都能体会到这首诗抒发了浓浓的愁绪,但是大家想一想,作者愁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我们平时也会有愁的体验,那么,作者的这种愁和我们平时的愁是一样的情感体验吗?”这样的问题让学生的阅读感悟走向深刻,学生们认识到这首诗中的愁和作者当时的处境有关系,在这样寒气逼人的秋夜,这样的环境下,作者心寒胜于天寒,怎么会不愁呢?
五、结束语
在指导学生阅读的时候,让学生深度阅读是教师课堂教学的最高目标,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让学生冲破文本界限展示个性解读,获得自己的独特感受。
总而言之,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读”的重要作用,让各种形式的“读”成为文本解读的有效方法,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收获阅读的精彩。
参考文献:
[1]谭晓明.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优化[J].学生之友,2013,(9).
[2]覃静.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2).
[3]邢慧洁.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合作学习策略的教学效果[J].科技创新导报,2014,(34).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7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