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晓霞
摘 要:据实分析当前期刊的审稿现状,阐述责任编辑在审稿流程中的职责、定位和主导作用,并论述当前多数学术期刊为提高质量而采用的专家匿名审稿制给责任编辑带来的工作新要求,进而督促责编作出一些应对策略。
关键词:期刊;责任编辑;审稿制度;主导作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7)11B-0007-02
审稿是出版工作永恒的话题,也是编务工作的中心,更是提高期刊质量的重要环节。通常情况下,按照出版规定,出版社进行期刊编辑出版时都采用三审制,即一般都是要经过初审、复审、终审三个阶段,有的刊物因专业性太强,还需要外聘专家审稿。所谓三审制,对于图书出版而言,一般由责任编辑对书稿做初审,编辑部主任或副主任做复审,社长或总编辑或者社领导委托的编审、副编审进行终审。
而期刊出版与图书出版稍有不同,因期刊的责任编辑有时分两种类型,一是篇责任编辑,一是刊责任编辑,而一般情况下期刊的初审工作应该由刊责任编辑来承担,复审由主编或副主编来承担,终审由总编或社领导来承担,当然,也有的出版社把专家外审作为复审环节,终审由主编来担任。
而在实际工作中,责任编辑的审稿似乎并没有被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决策权较小,学术性依赖外审专家,多以专家的意见为主,或者决策权单单放在主编、总编身上,只要是他们通过的稿件即可放行刊发,否则即退稿。
然则,这样的审稿环节弊端很多。因为期刊出版稿件是不同地域、不同学识层次作者作品的汇集,其稿件内涵也各不相同,稿件不仅具有专业性、知识性,还有政治性、意识形态等问题,而外审也好,终复审也好,多数是宏观上的把控,如在审稿中,仅一味地侧重依赖某一个环节,就可能出现意见偏颇或者凭个人喜好决定刊发与否的结果,这必然会存在隐性的质量问题。而刊责任编辑是执行本期稿件出版的直接负责人,对每篇稿件都需要通读细看,完全有资格提出稿件是否刊发的权利,这样最终责任编辑才能承担起刊发的责任,以避免刊发权旁落他人而责任由责任编辑承担的怪象出现,而对于外聘专家审稿只起到一个专业延伸和辅助的作用即可。
一、责任编辑在审稿中的职责及定位
期刊稿件初审工作一般除了审标题、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及参考文献,还要审论文的形式、文题是否一致、分析论文的类型、评判论文结构的完整性、内容的可读性及判断论文的创新点等等,符合条件的稿件分类登记后,再据此将稿件送递不同专业的学者专家进行审稿。
鉴于不同类型的文稿其表现形式、呈现结构、摘要、注释及参考文献的数量和时势性等不同,因此对稿件的分类是责编在初审时必须要做的基础工作,只有把稿件的类别分清楚了,才能准确地判断文稿是否合格,也才能进一步审阅并判定是否有刊发价值。对于综合性的期刊,更要考虑是不是所有学科和类型的论文都符合本刊的刊发要求和标准,因此,对论文首先做分类,是责任编辑在初审时必须而且非常重要的一个工作环节,这是做好后续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在论文分类后,就要对文稿内容进行审核,责编需要初步判断文稿中所研讨的内容是不是热点话题,有没有创新點,如一般司空见惯的论文,可以与作者商榷修改后再提交上一级审稿或者外审,这样会提高工作效率。关于审核论文是否具有创新点,既要看其理论性的创新度,还要看其在实践应用中的创新度和价值度,如果二者都不具有,那文稿的刊发价值也不强,就要做好退稿工作。同时也可据注释和参考文献来判断稿件的热点度和创新性。
另外,责任编辑也要注意自身所存有的几个审稿特点:职业性,审稿是责任编辑的分内之事,有责任做好文稿的审阅、甄别、筛选,这是责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性,对稿件要求有创新性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也要考量稿件的整体质量,如文稿呈现形式的规范性、行文表述风格、整篇文稿框架结构、阐述深刻度、读者和社会群体可读性等,这些也是责编必须综合把关的因素,同时还要据出版规律和市场需要预测出稿件的传播前景,真正做到用全方位的标准多、重尺度审稿;决定性,责任编辑是整个审稿过程中的组织者和协调者,三审都是在责任编辑的流程策划和具体安排下进行的,尤其是在涉及外审的时候,什么类型的稿件需要送给哪位专家,如何送审,多长时间回稿等,都需要责编统一安排。当然,责编也应该享受决审权,稿件是否刊发应该由责编参考三审和外审意见而定,这才能保证期刊质量,也才能让责编承担起期刊的质量;局限性,责任编辑在审稿中除了会体现以上特点,还有一个很容易出现的特性就是局限性,虽然理论上要求编辑成为杂家,无所不通,但在实际中,责编不可能事事都通,方方面面都知,由于学养和眼界的局限,会导致在审稿中出现局限判断,也正是因为此,所以需要外审专家或者终复审对稿件审阅进行延续和补充把关。
二、正确认识责任编辑在审稿中的主导作用
(一)大力加强责任编辑在审稿制度中的主导作用
在审稿流程中,如设有专家匿名审稿制度,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专家居主体地位起主体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专家因不了解所有稿件的整体情况,其在审阅稿件作比较时也只能是在自己熟悉的学科内作评判,就某篇文稿而言,也只能是就事论事,凭借自己的标准来评审文稿,有时不免局限。虽然,专家有一定的发言权,但是鉴于专家对稿件来源情况和内容价值排序等情况不了解,无法最终决定是否刊发此稿,因此,责任编辑或者编辑部不能完全依赖于专家的匿名审稿意见来取舍稿件。而在此过程中,责任编辑是完全了解各方面信息的,在终复审时,就要在专家审稿意见的基础上,做到充分考虑而慎重取舍稿件。所以说,在审稿制度中要充分发挥责任编辑的主导作用。
(二)摒除专家匿名审稿认识误区,不断完善制度,发挥专家的主体作用
1.对专家匿名审稿制的认识误区。
常言道,隔行如隔山。因不从事出版业的人士,对编辑工作了解甚少,即便同是出版业的工作人员,但不在编辑岗位上,对编辑工作性质的认识也只是停留于表象上,认为做编辑只是简单地校对几个错别字或者标点符号而已,而即便是责任编辑也会认为,编辑部在实行专家审稿制和匿名审稿制后,自己就轻松了。然而,现实并非如此。endprint
设定专家匿名审稿后,工作流程就多了一个环节,审稿过程变得复杂了,对责编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责编在送审稿件时,需要对稿件做初审,对不符合出版要求的稿件进行淘汰处理,对认为修改后可用的稿件,需及时与作者联系提出修改意见,并要求作者在规定时间内将修改好的稿件返回,之后将需要送审的稿件登记备案,据文稿类型分别选送不同专业学科的专家审阅,并要与专家商量返稿时间。同时,因审稿次数多,周期长,审稿专家审阅角度不同,其对稿件的评判标准与编辑部的标准必定会有一定的差距,这就需要责编审时度势,据情而处理,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增加了工作的难度。
当然责编在选择送审专家之前,还需要做一个人事基础工作,即需要收录一份全国各地的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名录,并要与这些专家学者建立长久联系,才能很好地完成工作。之后,责编还要综合专家的审稿意见来决定稿件是否有必要进入终复审。
2.不断完善专家匿名审稿制度,发挥专家的主体作用。
专家审稿表现出临时性、学术性、流派性、辅助性,当然也有局限性的特点。如何更好地、有效地利用专家审稿,最主要的就是编辑部要建立并完善专家匿名审稿制度,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文稿水准,提高期刊出版质量。因此,编辑部要组建一支多学科多专业高水平的富有责任心的专家审稿团队。而责编也要根据编辑部的要求对这些专家团队提出一定的审稿规则和标准,并且自己也要建立动态的专家名库,时刻跟踪专家的信息,这样一是可以准确地将每篇稿件送给合适的审稿人,能对稿件的学术质量作出比较准确的判断,二是以免出现审稿拖延、徇情、敷衍了事等现象,从而影响稿件的使用度,进而影响期刊整體质量。
同时,责编要向编辑部申请给予审稿专家一定的劳动报酬,对认真负责的专家可以适当给予高报酬,以稳定审稿专家团队,从而调动专家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专家在审稿中的主体作用。
三、责任编辑在稿件处理中的主导作用
目前,大部分期刊社在审核稿件抄袭与否时,都要运用一个软件检测系统,责任编辑在甄选稿件时,除了要利用软件检测系统检测稿件的雷同率外,还应该做好其他工作。
(一)审稿签的设计与应用
责编设计审稿签,就是为了使初审、专家审稿、终复审书写评审意见,而便于编辑部取舍稿件。因而,在设计审稿签时,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方便专家审稿,二是便于初审、终复审,三是利于编辑部内部稿件取舍。
基于以上因素,责编在设计审稿签时,针对专家审稿签,应简要说明期刊出版的宗旨和办刊目标、读者对象以及学术价值导向,细化审稿评判标准等。可以在审稿签上适当设置评价等级选项:1.学术价值很高;2.学术价值高;3.学术价值较高;4.学术价值一般;5.无学术价值。针对编辑部内部使用的审稿签,也可以标明稿件取舍的建议标准等级:1.建议尽快发表(据时效性而定);2.建议发表;3.建议修改后发表;4.建议退稿,改投他刊;5.建议退稿,不予刊发。
这样设计的审稿签,一是可以规范评审标准,二是将审稿意见一目了然地呈现在责编面前,责编可以更快更便捷地审核各环节的审稿情况,也更容易集中各环节审稿意见并整合判断,以尽快取舍稿件。
(二)对专家审稿进行差异性的处理
对于专家审稿而言,更强调的是专业性,其评判标准必有侧重,进而必然会有差异性,这最终会影响到对文稿的评审结论。责编要有能够认识到这些差异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在专家审稿返回后确定稿件录用与否时,要充分考虑审稿中存在的差异,谨慎正确取舍,避免因专家评审的误差误导而错判稿件刊发与否。这个工作的处理考量着责编的职业能力以及知识涵养。
参考文献:
[1]朱大明.初审编辑鉴审科技论文创新性的几个途径[J].中国编辑,2007,(1).
[2]曹大刚.传统审稿体制的反思与变革[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1,(11).
[3]蔡玉琪.科技期刊编辑如何利用专家审稿意见提高审稿能力[J].编辑学报,2006,(18).
[4]朱久法,张彩虹.应注重学术期刊的编辑审稿[J].编辑之友,2009,(8).
[5]鄢子平.审稿人的选择、问题原因与对策[J].出版科学,2007,(5).
[6]韩丽,王敏,武文.编委送审制在国内学术期刊中的应用[J].编辑学报,2012,(4).
[7]王丽芳.强化初审作用,加快稿件处理流程[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10,(4).
[8]李卓彦.新时期编辑审稿流程和编辑现状及措施的研究[J].传播与版权,2015,(2).endprint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7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