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样“整”与“合”

2017-12-07 13:30彭敦运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7年21期
关键词:校刊全班学生文言文

彭敦运

课程整合是教改的难点,但课堂教学改革又离不开整合。当我们在正向整合课程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能不能也来一次蒙太奇式的影像倒放,进而揭示课程整合的内在秘密?

反向整合

有这样几位信息技术教师,曾涉足一个陌生的领域——联合进行一种“研读文言文”的教学整合。40分钟的课堂内,他们进行了下面的活动:

第一步(15分钟):让全班学生都实名申请一个QQ,并加入“萌翻”群。聊天一开始,就要求大家推选群主和管理员,并商议群规。机房里好一番闹腾,因为在34名学生中只有13人有QQ,那21个Q盲一下子慌了手脚,好在他们都会用微信,不久还是安静下来了。

第二步(5分钟):要求读懂下面这段文字:“秦始皇去世之后,他统治时的余威还在,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的人们。但是,天下也有一些不怕死的人,陈胜就是其中一个,他原来不过是一位做窗户、搓草绳的贫家子弟,属于氓隶一类的人……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义,终于推翻了秦王朝。”文字的后面,教师上传了几幅历史插图,并做了简单说明,供大家参考。

第三步(活动时间为一周):要求全班学生学着用古人的语气,把这段文字倒译为文言文,并且上传到群里共享。教师许诺,最佳“倒译作品”将在下一期的校刊和校园网上同时发表。这一周几位教师轮流“坐群”,提供技术支持,全天候辅导大家学习搜索、浏览、截图,并指导学生怎样在文件上添加批注,怎样文件上传、下载和保存。并声明:只要你们交流倒译内容,制定倒译标准,评价倒译成果,老师会一概静音、无字,只潜水。

任务一公布,机房里又一次开了锅,尤其是“在校刊上发表文字,并插入作者肖像,而且还寄一本杂志给家长”的消息,让全班学生都睁大了眼睛,跃跃欲试。

是啊,学生们都习惯了文言文译成白话文的程序,可从没有听说过文章倒译!更没有想到这次实践,还有可能让父母看到自己的在校创新。在剩下的20分钟里,机房的每一个角落都热火朝天,既有上网查询的,也有交头接耳的,还有拉着老师问这问那的……往日那种注意力的离散现象一扫而空。

下课铃什么时候响的,谁也没有听到,但教师都笑了。

学生动起来了,而且并没有止于下课。自这节课后,除上课时间外,“萌翻”群一直都處于吵闹、点评、共享的状态,班上掀起了一股文言热,连带班的语文教师也被逆袭。不久,学生便找到了这篇白话文的源头,但经仔细对照,发现又不一样。

就在短短的几天内,34位学生竟然都熟练地掌握了输入法、页面布局、浏览、查询、截图、上传等操作,而在以前,不管信息技术老师怎么教,总有那么几位学生不在意。

一周时间很快过去了,老师们收到了40篇“倒译文”。各种字体、各色标题、各样插图、各类页面设置,以及形形色色的背景音乐让他们大吃一惊。没想到,就这么一个简单的倒译,一下子按下了自主探究的按钮,开启了学生创意的闸门。

6篇各有特色的“文言文”几天后果然被登载在新一期的校刊《小荷》上,每篇文字的旁边,都嵌有作者的肖像。当校刊送到这些作者手上并同时被告知“给你家长的校刊已经寄出,校园网两天后发表时”,全班又一次沸腾了,并掀起了新一轮的渴望:还能不能再来一次文章倒译?

这次,语文老师上场了,他提供了一篇《岳阳楼记》的现代译文,要求学生们把它倒译回去,但必须与范仲淹不同。学生就在这样的倒译过程中,不仅学会了利用网络进行采集、筛选、整合的处理信息的方法,而且领悟了文言文的翻译技巧。

他们都不是语文教师,但偏偏创新了语文课堂,完成了文言文的自主翻译教学,而且效果不错。颠倒固有的做法,不仅从源头渗透了信息技术,而且破解了部分古文翻译、外语翻译、实验设计等类似活动的“密码”。不仅引导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而且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启示与探寻

从字面上看,“整”就是“做”,“合”则为“聚集”。但两个字组合成“整合”时,内涵就扩展了,意思是把零散的东西彼此衔接,从而实现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形成一个有价值、有效率的新整体。整合之所以难,难就难在这个新整体“有价值、有效率”,而且这种新“价值、效率”还必须服务于当前的任务。

上面这个案例就是这样一种别样整合。这次尝试的确是“四不像”,但就是这个四不像,似乎推开了一扇新视窗,让我们嗅到了个性化学习时代的气息。

我发现,这次别样的整合,催生了一个新的命题,这就是“用以致学”,而不是“学以致用”。虽然它还不是教学原则,起码现在还不是,即使是,也是出于我个人的判断,但是,这个学习模式却高效。因为它是从“目标”开始的实践,突出了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本能反应,是一个能引发并导致有效学习的基本思想。我认为,这种思想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这个思想关心的是眼下的学生,关心的是他们眼下的发展,与“学以致用”那种对遥远目标的关心相比,提前的量实在是太大了。我也知道,基础教育不能走实用主义的道路,可是,当有课程的整体设计在系统保障对学生的教育时,从微观、从局部开展“用以致学”的教学,又有什么大碍?

“用以致学”中的“学”,是有具体价值考量的,不然,上述案例中那么多学生为什么瞬间全都迷上了白话文的倒译?

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

有了具体目标的“学”,就能让学习者知道每一个学习步骤要学什么,怎么去学。这就好像一个人,如果知道自己要到哪里去,那么走起路来就比不知道目标的盲随要轻松得多。

然而,眼下的教材并不是按“用以致学”的脉络来设计的,所以,这就希望教师能够转变角度,且“整”且“合”,与学生一起制订学习路径图。上面的案例,就是沿着“学习路径图”展开的教学探索之一。

那么,怎样转变教学角度?能不能将教材问题化?学习路径图上的每一个节点,能不能就是一个从教材转化出来的问题?这些问题能不能是学生容易认同的问题?是学生在自学中可以解决的问题?

如果真的能这样,“用”就可以落实了,学生在每个学习环节都能得到激励,也都能享受成功的愉悦;而无数次小的愉悦,积累起来,也就成了对学习的享受。

一个高效的课堂,不仅要关注学生接收了多少信息,还要关注学生内化了多少信息;不仅要关注学生认同了多少信息,还要关注学生反馈了多少信息。没有内化与反馈,只有教师的单边运动,这个课堂也只能是一百年前的老课堂。

一个高效课堂,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成长,还要关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关注教师怎样把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关注怎样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怎样评价这种方法带来的效益,不然,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始终都是“猪肠子煨藕”——空对空。endprint

猜你喜欢
校刊全班学生文言文
文言文阅读专练
如何指导小学高年级学生写好作文评语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会背与会默写
文言文阅读练习
用文字贮藏教育深情
微信公众号对校刊影响分析
利息
太阳生病了
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