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俊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法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略论建国初期上海失工转业训练制度与实践
吴文俊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法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建国初期,上海遵照中央关于失业救济的政策法令,结合本市实际和需求对失工展开了转业训练工作。上海党政主要通过自办、合办和委办方式,培训提升失工的政治文化水平和技术业务水平,帮助他们创造必要的就业条件、获得“再就业”机会,同时亦为国家经济建设需求提供了大量技术业务性的人力资源。因此,转业训练是一项积极有效的失业治理举措。
建国初期;转业训练;失工;上海
“转业训练既是劳动自救的一种形式,也是新中国最早的职业培训方式。”①1950年6月17日,政务院劳动部颁布的《救济失业工人暂行办法》中首次以法规形式明确了“转业训练”,该办法规定:“失业工人救济处应会同市总工会及有关部门有计划地配合救济工作,对失业工人分别予以适当的教育,提高其文化、政治、技术水平,并尽可能根据社会需要,组织各种转业训练。”并对失业工人的转业训练方法做出规定:“(一)对于参加以工代赈或生产自救的失业工人,组织业余学习;(二)对于尚未参加以工代赈或生产自救的失业工人,尽可能在自愿原则下组织集体学习或转业训练;(三)在失业工人中,选拔有革命斗争历史者,或过去在生产中、或在以工代赈中起积极作用并有相当文化程度者,开办干部培训班。”“凡参加干部训练班学习的失业工人,由学校供给食宿,并根据各人情况酌量发给救济金。”②1950年开始,上海全市举办了多种形式和不同层次的转业训练。就其类型而言,主要分为:一类是提升失工政治文化水平的训练;一类是提升失工技术业务水平的训练。
上海市失业工人的政治文化教育工作是随着救济工作之发展而发展的。上海失工救济会按照各项救济工作的性质,运用各种方式,在失工中进行文化、政治、宣传教育,一则能启发阶级觉悟,提高政治认识,发动他们做好救济工作;二则加强文化学习,提高了他们的文化水平,为转业就业准备了条件。自1950年5月起至1951年6月止,这一年中(特别是1951年2月前)上海失工救济会侧重对失工政治文化水平的提升训练,并获得了较好效果。这一时期的训练工作,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具体分述如次。
第一阶段:1950年5月至6月,这时期是上海失工救济会的筹备时期③。在5月下旬,该会举办了两期失业工人干部训练班,共计“吸收失业工人一千三百多人”④。第一期干部训练班毕业的770名失业工人,大部分都被选拨至上海失工救济会担任干部。第二期干部训练班毕业的580多名失业工人,主要分配到以工代赈工作中担任管理员和工赈站站长的职务⑤。
第二阶段:1950年7月至9月,该时期上海失工救济会业已成立,且失业工人登记组织工作亦全面展开。7月,在上海失工救济会的统一领导下,由各区产业工会分别借用大、中学校教室,广泛开办了失业工人暑期学习班。参加暑期学习班的失业工人分别来自全市13个产业工会,共计6779人(占所有失工人数的1/10)⑥。本期失业工人暑期学习班,学习时间为1个月。失业工人学习内容以政治为主,文化为副。政治课包含目前形势、失业原因、救济办法、社会发展史、国际主义教育等;政治学习是采取大课教学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另外三分之一时间则学习文化,文化学习乃是发动群众,运用以工教工的方法,挑选文化水准较高的失业工友去教识字少或不识字的工友。就该阶段整体成效论之,“由于文化政治水平提高,普遍启发阶级觉悟。其后,本会开展工赈工作时,颇多学习过的失业工人参加了工赈工作,在实际行动中都表现得非常认真,极大部分成为积极分子。”⑦然而,这阶段的政治文化训练工作也暴露了一些问题:一是上海失工救济会开办的学习班都较短期,缺乏长期规划性;二是上海失工救济会在办学习班和转业训练方面,对产业工会举办训练班不敢放手,但另一方面对产业工会已办的学习班则又缺乏组织领导和检查督促;三是上海失工救济会只知发挥学习班的一套,而缺乏培训方式的多样性。
第三阶段:1950年9月至11月底,由于上海失工救济会工作逐步在向以工代赈、生产自救方面发展,尤以前者之发展更为迅速。“从二三千到一万多人,为了使生产正常,工友情绪安定,必须要配合教育工作,提高失工政治认识。于是在各单位推进了读报、黑板报工作,还利用了漫画、放映电影、文工团演出等方式,扩大宣传教育基础。”⑧在这基础上逐步开展了经常性的文化学习,为以后的工赈教育打下了一个坚固基础。该阶段后期,上海失工救济会逐步将教育工作转向转业训练,开办了土改训练班、文教训练班、工赈干部训练班,并筹备工厂卫生人员训练班、机械技术训练班、测量绘图训练班、驾驶人员训练、贸易会计训练等。具言之,(1)土改训练班:共吸收学员460人;(2)文教学习班:共吸收学员480人;(3)工赈干部训练班:吸收学员500人。这一阶段的文化政治教育工作,“就前一项配合以工代赈、生产自救的宣教工作来说是摸索时期;后者展开失工文化教育来说是酝酿时期。”⑨
表1 上海市失业工人救济委员会转业训练班一览表(1951年6月18日止)
建国初期,上海市提升技术业务水平类转业训练有两种主要方式:一种是自办和合办转业训练班;另一种是委托公私营工厂艺徒训练。
(一)举办技术业务转业训练班
表2 1951年至1955年8月上海失工转业训练班培训人数统计表
(二)委托公私营工厂艺徒训练
[注释]
①苏树厚,段玉恩,张福明编.新中国劳动制度发展与创新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77.
②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员会编.中央人民政府法令汇编(1949-1950)[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2:631-632.
③<上海市失业工人临时救济委员会全体委员会会议及上海市失业工人救济委员会筹备会议成立大会和第一次全体委员会议记录>.上海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B129-1-17.
④<上海市失业工人救济委员会关于开展失业工人文化政治教育工作报告、计划和总结>,上海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B129-1-49.
⑤<上海市失业工人救济处关于文化政治教育工作的情况报告>,上海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B129-1-49-1.
⑥<上海市失业工人救济委员会关于开展失业工人文化政治教育工作报告、计划和总结>,上海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B129-1-49.
⑦<上海市失业工人救济委员会关于开展失业工人文化政治教育工作报告、计划和总结>,上海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B129-1-49.
⑧<上海市失业工人救济委员会关于开展失业工人文化政治教育工作报告、计划和总结>,上海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B129-1-49.
⑨1950年10月,上海失工救济会进一步确定了以文化教育为主的工作方向.(<上海市失业工人救济委员会关于开展失业工人文化政治教育工作报告、计划和总结>,上海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B129-1-49).
⑩上海市失工救济会于1950年实施的提升技术业务水平类转业训练成效并不明显,至当年12月底仅训练3000多人.(<上海市失业工人救济委员会1950年工作报告>,上海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B129-1-10-1).
D632.1
A
2095-4379-(2017)35-0001-04
吴文俊(1980-),男,汉族,江苏丹阳人,苏州大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法学院,法学讲师,主要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社会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