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开弓前走好三大步

2017-12-06 05:01蒲红梅
学子·上半月 2017年2期
关键词:技法习作词汇

蒲红梅

校园里曾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说学生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确,关于作文,教师难教,学生难学。但真正来说,写作文,也并不是“难于上青天”。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

一、“素材”储蓄,引习作之源

1.敢向生活取素材

生活即作文。作文里所呈现,都来源于生活。只是有的是生活的原生态反映,有的是加了工的生活。不管写什么,其实都是生活中的物、人、事、景在大脑中所留下的记忆。而面对经历同样的事情,有的写得十分生动,有的却写得干瘪,有的甚至写不出来。这就是对生活的关注度不同。所以,我们应当引导他们做生活的有心人,以敏锐之心去观察生活和体验生活。

我們语文教师要实实在在地让孩子们走进生活中,去亲历,去体验,去感受。鼓励他们经常性地与生活共舞,把自己的心放进去,调动自己的眼、耳、口、鼻、手进行全方位观察,全方位感知,观察其外形,倾听其声音,品尝其味道(或嗅其味),甚至用手摸一摸,如此等等。同时,将自己的观察所得与大家交流交流,以更进一步地理解,加深印象。

2.敢于想象创造素材

想象延伸生活的触角,以使生活变得更丰富。想象对所感知的人、事、物、景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小孩子最喜欢想象,他们总爱通过想象来表达对生活的理解,比如,看到下雨,他们会说是老天在流眼泪,也有的说天上垂下珠帘。他们总爱把生活中的人、事、物、景想象成各种自己曾感受到的东西。

我们语文老师应该引导学生积极投入想象中,通过想象丰富自己的认识,让写作素材更加生动和丰厚。在课堂上,遇到相关的人、事、物、景时,我总爱以“就像……”来引导他们开启想象,或者用之前感受到的事物来打比方。有一次,上课了两分多钟,调皮的李上君才慌慌张张地跑进教室,脸上流着汗,还有尘土。我当即递上湿纸巾,让他擦干净。等他坐好后,我让大家形容他刚才的样子。有的说,像个顽皮猴;有的说,像个落汤鸡;有的说,像刚从土里钻出来的土行孙……没想到,李上君反而哈哈大笑。

3.勤于动笔记录素材

学生在生活中所经历的一切,如不及时记录下来,就可能随时间的流逝而成为过眼云烟。为此,我们必须鼓励学生(或当作一项小作业)把自己的生活经历记录下来。随时翻阅,温故知新,或者在写作前看看,寻找写作的灵感。其实,记录的过程,也是梳理的过程,是理顺自己思维的过程。当他们养成习惯后,记录素材就成为他们自觉的行为。写好作文就有了可能。

二、词汇积累,奠习作之基

学生写成篇的文章,是一字一词的累积。离开了词汇的积累,即使有素材,也无法将其表达出来。可以说,素材与词汇对于一篇作文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词汇,可以连缀成句子、句群,并进而连成一篇文章。缺乏丰富的词汇写不出文章,更写不好文章。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们从教材中积累,摘录是最有效的手段。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我们还应鼓励孩子加强课外阅读,把课内的学习延伸到课外。并将自己认为好的词语(好句、歇后语、谚语等)记录下来。但摘录,这只是一个方面,重要的是,让学生面对摘录的词语产生联想,由这个词想到它所承载的事物,或相关的一些(或一组)词,或者由词造句(或口头说一句话)。这样做的目的,是将所积累的词汇转变成自己的东西,以便在写作中能随时调用。

三、技法积累,积习作之力

有了丰富的素材是一回事,有了词汇的累积是一回事,但要将其表达出来,还得掌握一些技法。如此,才能将素材与词汇转化成实实在在的作文。“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这是当下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如何把素材通过词汇“组合”成一篇思路清晰,有内容,且生动的作文,技法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如何表达?是从小学一年级起我们就必须着手解决的问题。虽然到三年级才开始写成篇的作文,但基础的表达必须从孩子入学时开始引导与实践。

从自由表达开始。人,天生就有表达的欲望。刚开始,我们得引导学生“说”,从“说”到“写”也是一条很好的作文之路。先让学生说起来,在说中体会表达技巧,表达的真意。然后再过渡到写,就相对容易些。

模仿迁移来助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光要引导学生“得意”,更要引导他们“得文”(即文章的表达方法)。让他们学习和领会课文的表达方法,然后再让他们试着用这种方法去写。比如,《桂林山水》一文是用总分总的方法写的,学习后,让他们用这种方法写一写自己喜欢的一件物品。通过写,既把握这种方法的精妙,又掌握这种方法,而后迁移到其他文章中。

猜你喜欢
技法习作词汇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一些常用词汇可直接用缩写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例析三角恒等变换的三种技法
精通拍摄技法
技法只是书法的一部分
荒诞化叙事的荒诞技法
习作展示
本刊一些常用词汇可直接用缩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