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旦评及其舆论学意义

2017-12-06 15:23吕进
中州学刊 2017年10期
关键词:舆论监督

吕进

摘要:月旦评是东汉末年汝南名士许劭、许靖兄弟创办的一个“谈论”平台,他们通过自拟议题、“无复定价”的“核论”方式,品核公卿,裁量执政,被后人视为天下“第一评”。它不仅净化了当时的社会风气、表现了古代正义知识分子“天下为公”的担当与责任,更为重要的是,在大众传媒尚未兴起的中国古代社会,“月旦评”以类似当下流行的自媒体舆论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舆论监督的作用。

关键词:月旦评;清议;舆论监督

中图分类号:K2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7)10-0112-05

盛行于东汉末年的月旦评,因其对当时的社会风气、政治生态、官吏选拔和对魏晋九品中正制及中国思想文化的深刻影响,为历代文人所议论、品评,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记。但是由于其存在时间不长,史料较少,一直以来,有关月旦评的研究文论甚少。①仅有的几篇亦是从家族学、政治学、历史学等角度对月旦评进行一定深度的论述,但目前尚未见有从舆论学角度对月旦评进行专门研究的论文和著作。本文拟根据现代舆论学的理论,对月旦评产生的背景和舆论学价值进行探究。

一、月旦评概况

月旦评,是东汉时期汝南名士许劭、许靖两兄弟在其家乡汝南清河岛上开办的一个“谈论”类型。他们针对当时的政治现状、社会风尚和人才选拔的需求,借助这一平台,品评人物,裁量执政。因品评的时间定在每月初一,故称“月旦评”,又称汝南月旦评。

月旦评以许劭为首,由其从兄许靖共同主持。许劭“少峻名节,好人伦,多所赏识”②,是当时颇负盛名的人物品评大师,与清议名士郭泰、符融、樊子昭等齐名。许靖与许劭俱知名,“好共核论乡党人物”③。

月旦评虽由许劭、许靖开办并主持,但他们并不独霸论坛话语权,而是根据当时的社会问题和舆论热点,“每月辄更其品题”④,邀请士子名流参与其中,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品评风格上,不虚美,不隐恶,不中伤,所品评人物,“如龙之升,所贬如坠于渊,清论风行,高唱草偃,为众所服”⑤。正是因为具备这样的公信力,月旦评一时引得四方名士慕名而至,以領“二许”一字之评为荣。即使当时的世家公子袁绍和后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都十分在意月旦评之品评。

月旦评在许劭、许靖的主持下,风生水起,名噪一时。但遗憾的是,随着许氏兄弟分道扬镳,月旦评亦随之偃旗息鼓。

关于二人矛盾的缘由,有记载说,是许劭任汝南郡功曹时,排斥许靖,使之不得被录用,许靖不得不靠替人赶马磨粮养家糊口。不管此事是真是假,二人不睦致使在当时舆论界风骚无敌的月旦评销声匿迹,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大的遗憾。

月旦评虽然因为许氏兄弟的反目很快淡出了历史舞台,但它不畏权贵、扶正压邪的舆论监督模式,对后世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历代文人对其多有推崇。如唐代陆龟蒙在诗作《再抒鄙怀用伸酬谢袭美》中说:“纵有月旦评,未能天下知。”⑥宋代杨亿《受诏修书述怀感事三十韵》中也有“月评依许劭,文体慕相如”⑦之评说。宋人秦观亦有诗云:“月旦尝居第一评,立朝风采照公卿。”⑧

二、月旦评产生的背景

月旦评作为古代中国的一个言论平台,它的出现与东汉末年的社会、政治、文化和舆论环境密切相关,是当时社会现状的真实反映与表达。

1.士大夫以“天下为公”的儒家文化思想是月旦评产生的政治背景

在君主专制的古代中国社会是具有双重权威的,即直接禀赋于天命的天子的“政治权威”和士大夫所代表的“道统权威”,天子作为最高统治者,虽然具有直接来自“上天”的“政治权威”,但它要受到士大夫所代表的“道统权威”的制约。而作为“道统权威”的士大夫,以儒家义理为核心理念,直接监督并制约着以天子为代表的“政治权威”。因此,中国知识分子自古就具有“天下为公”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学而优则仕”,不仅是士人学子的人生定位,更是他们的行为准则。儒家经典《大学》云:“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⑨儒家文化设计的这一理想的人生目标和政治社会,要求士人学子通过为政施教而兼济天下,时刻不忘“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⑩。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忧国忧民意识,在东汉士大夫身上表现得更为深刻、丰富。政治的清浊、社稷的安危、民众的生活,无不为他们所关心,并激发出他们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陈蕃15岁就发出“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的豪迈之语,出仕为官,言为士则,行为士范,成为一代士子之领袖;李膺“风格秀整,高字标持,欲以天下名教是非为己任”。作为同时代的士人学子,雅好三史的许劭少时名节已峻,18岁便被召陵名士谢子微推崇为“希世出众之伟人”,因此,面对当时黑暗的政治和不良的世俗,许劭与同具高名的从兄许靖,借助月旦评裁量当时政治,核论乡党人物,所表现的正是当时知识分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忧国忧民意识与政治担当。

2.两汉以察举、征辟为主的人才选拔制度是月旦评产生的社会背景

汉高祖十一年(前196),朝廷颁布求贤诏,开察举制度之端绪。其后,在官吏选举制度上,汉惠帝、吕后先后诏举“孝弟力田”,文帝更是诏举贤良,进行策问,标志着察举制度正式产生。武帝即位后,为适应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在人才选拔方面,由重武功家世转向重德行道术、重为政才能,起用疏于进取、精于守成的治经儒生,并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在京城开办太学,置五经博士以教授弟子。博士弟子依据朝廷制定的标准、条件和名额,由太常或郡国选拔、选送。至此,以察举为主体的选官制度全面完善起来。此外,汉代还借鉴秦朝征召之法,实行征辟,由皇帝或官府直接聘请某些有名望的士人,授予官职。但是,以察举、征辟为主的选官制度,存在着重“德”轻“才”的缺陷,而道德又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德”声主要靠社会舆论的制造,也就是说,要想入仕,必须先获得社会上重要人物的肯定,形成一定的社会公论。东汉中晚期,主持公论的豪门世族拥有极大的权威,他们不仅左右着社会舆论,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朝廷的用人。与陈蕃、郭泰、李膺等齐名的许劭及其从兄许靖,虽居“乡里”,但“有知人之鉴”,评论世风、识才拔士,精准无比,是当时著名的社会舆论大师,影响震动朝野。曹操年轻时,“不治行业”,“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兼之出身不好,颇为时人看轻。为了提高知名度,顺利步入仕途,他在太尉桥玄的指点下,携带厚礼去找许劭,希望得到许劭的品评。许劭以“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这样一个褒中有贬的定语评判他。曹操“大悦”,并由是知名,不久被举为“孝廉”,如愿步入官场。正是这样以“德”为第一要务的选官制度和士人学子的入仕需求,为月旦评的兴起、盛行创造了一定的社会条件。endprint

3.汝南郡“养老劝学,化之至”的文化氛围是月旦评产生的文化背景

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东汉时期,汝南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都相对发达的地区,学者应劭曾说:“汝南,中土大郡,方城四十,养老复敬,化之至。”当时的汝颍地区,相继涌现出一批经学大师,如陈蕃、应劭、周举、许慎、许劭、张兴等,同时形成了一些一流的门阀士族,如四世三公的袁家、世家大儒的应家和三世三公的许家。这些世家大族与经学之士,或招收子弟,成为一代宗师、经学世家;或入仕为官,世代显宦,文化传承长达百年,文化积淀之深厚是其他地区所无法比拟的。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之下,作为经学世家的名士大儒,许劭、许靖主动开办并主持月旦评,核论政治、品评人物便不足为奇了。

4.士大夫“激扬名声、裁量执政”的清议之风是月旦评产生的舆论背景

“清议”在古代专指那些正派、纯洁、高尚的议论,是“起弊振衰”的铮铮之言,具有輿论批评和舆论监察之功能。从具体内容来看,汉代清议主要分为两种,一种发生在士大夫内部,即针砭时弊、救亡图存的“清议”;另一种发生在民间,即品评人才、监察官吏及普通民众的“清议”,或称乡评。这两种舆论形式一上一下,相辅相成,共同维系着当时的封建统治舆论体系。

东汉末年,由于宦官擅权,纲纪败坏,导致政治极端腐败,祸乱四起,民不聊生。面对这种社会状况,“利欲不存于心,则视爵禄犹粪土”的士子儒生无法心无旁骛地攻读经书,他们把目光和精力转向时政,通过集会议论等方式,品评人物,臧否朝政,形成了强大的社会舆论。这种舆论形式,历史上称为清议运动。从现代舆论学的角度来看,这是我国最早的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有组织的舆论监督行为。

清议运动作为汉末知识分子监督和参与政治的一个重要方式,从汉和帝到汉灵帝时期,知识分子为之进行了顽强而激烈的抗争,形成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强大的舆论监督力量。虽然清议运动最终导致惨痛的“党锢之祸”,以失败而告终,但它不仅清明了社会风气,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腐败政治的滑落,延缓了东汉封建王朝的灭亡,同时开了中国大规模舆论监督的先河。清代大儒顾炎武认为,“天下风俗最坏之地,清议尚存,犹足以维持一二”,主张“存清议于州里”“进乡评以扶国是”,充分肯定了清议的舆论监督作用。

月旦评作为汝南名士许劭、许靖所主持的民间舆论势力,与发生在朝堂之上的士大夫清议之风紧密相连,一脉相承。正是清议之风的大规模兴起,为月旦评的产生提供了强大的舆论背景。

三、月旦评的舆论学价值

从舆论传播历史来看,中国大众传媒出现较晚,但“舆论”一词早已出现。据现有历史文献记载,“舆论”作为一个词,最早出现在《三国志·魏·王朗传》中,即:“设其傲狠,殊无入志,惧彼舆论之未畅者,并怀伊邑。”其后,梁武帝萧衍也有“行能臧否,或素定怀抱,或得之舆论”的言论。不过,舆论监督在我国早已有之。早在尧舜时期,人们就借助谏鼓、谤木表达自己的民主权利。西周时期,人们借助民谣、诗歌表达对世风朝政的不满,讽谏诗作为当时的舆论方式风行一时。汉代士子文人的“清议运动”,更在一定程度上制造了舆论的高潮。

月旦评作为一个兴盛于民间的个人舆论平台,不同于先秦时期的谏鼓、歌谣,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玄言清谈”,它以“言论”的形态、固定时间、明确的议题,对世俗风尚、官吏行政、人物品行,进行品评议论,谴责批评,发挥了有效的舆论批评和监督作用。对于月旦评,后人见仁见智,看法不一,既有“心负云霄志,名高月旦评”“月旦尝居第一评,立朝风采照公卿”的溢美之词,也有“汉末俗弊,朋党分部,许子将之徒,以口舌取戒,争讼论议,门宗成仇”的抨击挞伐。笔者以为,从历史、政治和现代舆论的角度来讲,月旦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有力的舆论监督作用,其舆论学价值应予以充分肯定。

1.月旦评是以针砭时弊、维持社会秩序为目的的舆论批评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结构,是与中国的伦理和文化的传承密不可分的。而伦理和文化的传承,必须通过书籍、学校、家庭、宗教、政府机构等手段,以知识、仪式、风俗、观念和强有力的规制来完成。此外,维持社会结构稳定性还有赖于古代的“舆论导向”。东汉末年,外戚、宦官相继专权,君子道消,小人得势,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许劭、许靖和当时的正义士大夫一样,把精力转向对时政、对社会的关注,以月旦评为平台,品核公卿,论士议政,构建民间话语权威,规制人们的言行,使人们难以逾越封建社会严密的话语监控体系。尤其是在许劭担任汝南郡功曹后,进善黜恶,利用月旦评考绩官吏,郡内大小官吏,“莫不改操饰行”。

2.月旦评是以品评人才、选拔官吏为目的的舆论监察

根据汉代的察举征辟制,中央集团对于人才的选拔,主要是依据乡里的清议。而以察举和征辟为主的人才选拔方式,存在着重“德”轻“才”的缺陷。从一定意义上说,“德”是口碑和名声,主要靠社会舆论制造,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人物居住地“选举良才”的公众评论成为选举的基本依据,因此,先期获得“乡曲评论”,即耆旧、先贤的肯定,对于下层求仕之人来说至关重要。

汉末官场,社会问题在各个层面凸显出来,表现在官吏选拔方面,以外戚和宦官为代表的浊流豪强,置儒家道德于不顾,轮流把持朝政,随意安插浊流子弟和附庸人物进入政府机构,正常的选官秩序变得紊乱不堪,许多有才能无金钱、门路的底层士子,优而不能仕。许劭、许靖依靠月旦评,对于品行端正、德才兼具的人,不遗余力地举荐,如“发明樊子昭于鬻帻之肆,出虞永贤于牧竖,召李淑才乡闾之间,擢郭子瑜鞍马之吏,援杨孝祖,举和阳士”。原本出身微贱的樊子昭、虞永贤、李淑才、郭子瑜、杨孝祖、和洽等人,正是经由许劭的推荐,才得以显名于世,被后世称为“六贤”。故范晔称颂“天下言拔士者,咸称许(劭)郭(泰)”,许劭也由此被尊为“拔士者”。由此看来,月旦评的兴起,为当时汝南一带的底层士人学子开辟了一条入仕之有效途径。当然,我们不宜过分夸大月旦评选贤拔士的功能,毕竟它对东汉末年腐朽黑暗的总形势作用有限,但是在政局动荡、阉党擅权的情况下,月旦评能任人唯贤、择善而举,这已经是非常难能可贵了。endprint

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月旦评不仅开辟了一个倡导公平的舆论渠道,同时也对魏晋九品中正制的形成有着重大影响。正如清人赵翼《廿十二史札记》所评述:“其(指九品中正制)始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勉,犹有乡论余风。”

3.月旦评是以正人言行、美化风俗为基准的舆论评判

作为一个言论平台,月旦评不畏权贵,敢于斥恶扬善、褒忠贬奸,坚守着舆论的公正性,对时事政务、士人民风,无复定评,一律“核论”。对于“核论”对象,不管是一般士人官吏,还是英雄豪杰,一概遵从实际,不予留情。如“核论”当时名士泰斗陈寔“太丘道广,广则难周”,评论名士“护法”陈蕃“仲举性峻,峻则少通”。当时的世家公子袁绍,平日里以豪侠自居,飞扬跋扈,不可一世,连权贵大臣董卓、何进都不放在眼里,但对于许劭的品评却非常在意。据史书载,袁绍“去濮阳令归,车徒甚盛,将入郡界,乃谢遣宾客,曰‘吾舆服岂可使许子将见,遂以单车归家”。另外,月旦评每月更换品题、“无复定价”的“核论”方式,更是犹如紧箍咒一般,迫使达官权贵和士人学子时刻检点、约束自己的言行,在一定程度上震慑了强宗豪族嚣张跋扈的气焰,净化了社会风气,为当时社会带来了一缕清风。

4.月旦评的成功彰显了意见领袖在舆论传播中的引导作用

月旦评的发起与主持人许劭、许靖,出身于门阀大族、经学世家,无论政治上或是文化方面,在当时都具有尊崇的地位,两人自身也都为饱学之士,名节高远,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被认同感。尤其是许劭,少时名节即胜。虽然他们当时并未居高位,但在所处的汝南一郡,为人们所了解和信赖,士民更愿意接受他们的意见和观点,其观点、意见对于社会舆论的传播,具有强烈的引导作用。

5.月旦评开创了我国个人媒体的先河

从微博元年到微信元年,从开博客到做公号,随着移动网络的快速发展,自媒体或说个人媒体,也得到蓬勃发展,和传统媒体比肩而立,共同构成了新的舆论态势——新媒体时代。其实,由自媒体私人化、普泛化、自主化的特性看,许劭、许靖的“月旦评”当属我国最早的自媒体。

在大众媒体尚未出现的当时,许氏兄弟凭借自身的社会影响力和满腔热情,针对当时的世风和现实需求,开办谈论性讲坛,汇聚汝南名士,评论乡党,褒贬时政,以其强有力的舆论能量名噪天下。尽管月旦评不具备时下自媒体现代化、电子化的信息传播手段,但它以对话模式与时下流行的自媒体相类似,具有明显的私人化、普泛化、自主化的自媒体特性,同时他们不做世风的旁观者,以所见所闻的事例、现实为议题,对当时的黑暗政治和不良风气以批评监督,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有效的舆论监督作用,展示出高度的责任担当与风姿。

舆论是一种与人类社会相伴而生的客观存在,在人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尊崇儒家道义的两汉时期,以乡议党评为主要依据的人才选拔制度的实行,舆论不仅影响着个人的政治命运,又影响着个人的日常生活。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舆论更为敏感而看重,舆论成为行政手段之外的另一种社会秩序的维护力量,发挥着广泛而积极的社会监督作用。也因此,月旦评能够风采立朝,为历代文人所推崇。在舆论形态多元化的今天,反思月旦评这一曾经发挥重要作用的中国早期历史舆论形态,不仅对研究魏晋“清谈”、明清及民国时期舆论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而且对现代舆论和新兴的自媒体的发展具有一定观照意义。

注释

①如许齐平:《月旦评创始人及其故居》,《中州统战》1996年第5期;朱绍侯:《试论汝南许氏望族的形成——兼论许劭月旦评》,《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朱子彦、李迅:《论东汉末年汝南郡的月旦评》,《学术月刊》2002年第9期;刘五一:《东汉许氏“月旦评”的历史意义》,2010年天中姓氏文化研讨会提交论文;武剑青:《汝南“月旦评”》,《兰台世界》2012年第33期。②③④范晔:《后汉书》卷六十八《许劭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234、2235、2235、2234、2234、2234、2234、2234页。⑤汪文台辑、周天游校:《七家后汉书》,谢承:《后汉书》卷四《许劭传》,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74页。⑥《全唐诗》第十六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609页。⑦任继愈主编:《中华传世文选·宋文鉴(上)》,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02页。⑧周羲敢、程自信、周雷編注:《秦观集编年校注(下册)》,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第749页。⑨陈戊国点校:《四书五经》,岳麓书社,2015年,第661页。⑩陈伯海主编:《唐诗汇评(增订本)3》,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1371页。范晔:《后汉书》卷六十六《陈蕃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159页。刘义庆撰、钱振民点校:《世说新语·德行》,岳麓书社,2015年,第1页。《三国志》卷二十三《和洽传》,裴松之注引《汝南先贤传》,太白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379页。《孟子·梁惠王章句下》,《十三经注疏》,1980年,第2675页。陈寿:《三国志》卷一《武帝纪》,中华书局,1980年,第4页。陈振鹏、章培恒主编:《古文鉴赏辞典》,引无名氏《曹瞒传》,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第439页。纪晓岚总撰:《四库全书精编·史部》第5辑,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第88页。王充:《论衡》卷十《非韩》,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152页。顾炎武著,张京华校释:《日知录校释》(上),卷十七《清议》,岳麓书社,2011年,第563、562—563页。陈寿:《三国志》卷十三《王朗传》,中华书局,2006年,第251页。任继愈主编:《中华传世文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选》,引梁武帝《申饰选人表》,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449页。刘万国、侯文富编:《中华成语辞海》,“月旦评”条引王錂《春芜记·忤奸》,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567页。葛洪:《四库家藏·抱朴子》,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第317页。陈寿:《三国志》卷二十三《和洽传》,裴松之注引《汝南先贤传》,太白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379页;又见《三四志文类》卷二十九(淑作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梁园东:《梁园东史学论集》,引赵翼《廿十二史札记》,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94页。

责任编辑:王轲

Month Day Evaluation and Its Significance of Public Opinion

Lv Jin

Abstract:Month Day Evaluation is a "talk" platform founded by celebrities in Ru Nan area Xu Shao and his brother Xu Jing in the late years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It has been regarded as the "first review" by posterity for its comments on the officials and the reign , through the "nuclear theory" method of self-fitting and "no repricing". It not only purified the social morals of the society at that time, showing the responsibility and obligation of the ancient just intellectuals, who considered "the world belongs to all". More importantly, when the mass media did not rise yet in ancient China, "Month Day Evaluation", similar to the current popular mode of the public opinion media, to a certain extent, played the role of supervision by public opinion.

Key words:Month Day Evaluation; just comments; public-opinion supervisionendprint

猜你喜欢
舆论监督
探索舆论监督报道的“破”“立”之道
舆论监督报道要注重“建设性”
舆论监督报道如何促成更多“解决”
新闻舆论监督的六条规律
主流媒体舆论监督大有可为
打造舆论监督“升级版”——从浙江日报《一线调查》说起
推进社会治理:建设性舆论监督新探索
探讨新闻舆论监督机制的创新
浅谈舆论监督类报道如何“受欢迎”地“说问题”
舆论监督与被监督的辩证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