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高一新生快速适应学校生活

2017-12-06 15:33杨思萍
新课程·中学 2017年9期
关键词:适应期新生家长

杨思萍

一、新生生活的特殊性

高一新生在初入学的一段时间内因为带着对新生活开始的憧憬与好奇,而高中环境对于他们又是陌生的,这就使理想与现实有较大差异。这样的反差很可能长时间困扰学生。这种在转入新学期后的一段时间内都会普遍发生,但如果不能正确引导适应,一些孩子可能会焦躁、沮丧,丧失学习信心甚至影响正常生活与人际关系。这一段新生适应期堪称普遍而特殊的。如何让高一新生安全度过这一段“初升高”特殊时期,快速适应新的生活,这是高中老师所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教师应根据不同表现、不同原因制定不同计划,让学生能够做到快速适应生活,达成教学目的。

二、新生适应期的大体表现

在我多年教学经验总结下,新生适应不良的反应大体集中在这几个方面。

1.对自己产生怀疑——别人是否能够接纳我?我有没有优势?我不再是干部是不是不必再严格要求自己?

2.在环境适应上还是认为过去的环境更为适应。怀念过去的老师、同学。现在的老师、同学都不会在意我,我在这是孤独的。

3.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跟不上更为快速的学习节奏,觉得学习没有乐趣,找不到学习方法,甚至陷入自卑,认为自己不是那块学习的料。

4.因为学习生活上的种种力不从心,对比身边更为适应的人产生焦虑、自卑、嫉妒等负面情绪,甚至引发一些自闭行为。

5.出于对环境认知的不足,在各种活动上放不开,不愿主动与人交往。而有些则是过分积极,时间分配不清,过度忙碌,得不偿失。这些都是历年新生在这一段时间的适应期的大体表现,如果观察到学生有这些表现应当主动行动,引导并化解他们的不适应感。

三、导致高一新生不适应的具体原因

根据对于高一新生在适应期的学习生活状况的认真分析,主要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种他们不适应的原因。

1.生活环境的不同。因为高中生大都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与原本的学习生活环境并不相同。大多进入学校初次面对集体寄宿生活,被严格的宿舍管理要求所“圈禁”,身边又是一些陌生面孔,一种孤独感扑面而来,这样很容易造成心理压力。加之与之前的生活作对比,让这一影响更为严重。

2.个体差异。因为之前的家庭教育环境的不同,心理准备也各不相同。同时还有个人性格的差异,这使得新生在被统一管理后会产生种种措手不及,难以面对的情况,加之学生各自不同的性格,适应能力的互相影响。这也是新生对新生活能否适应的重要原因。

3.教学与学习方式的改变。高中教学不再是课堂“填鸭式”教学,而是课堂教导与课后自我学习相结合,手把手教的情况不复存在。而高中课业特点又是“起点高,难度大,数量足”相比“浅,易,少”的初中课业更需要多角度的自我挖掘延伸。这对于习惯初中手把手教的学生自然是适应难点。

4.环境中角色的转变。因为在家中长期依赖父母,在学校被老师同学重视推崇,在进入一个需要自主自理,“精英荟萃”的新环境。原本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可能会使新生陷入失落失衡的状态。很多还要面对家庭对自己的期待,在这不适应的环境中显然压力更大。

四、如何针对处理新生适应期的问题

想要针对性地处理孩子们的适应性问题,需要家长、孩子、老师的共同努力。

1.就家长来说,首先要做到的是与孩子一起熟悉新环境,对于孩子即将进入的新学校做到心里有数。具体可以落实到和孩子一起去学校了解学校的地理位置、环境设施;带着孩子一起拜访各位任课老师,了解课程设计,咨询需要给孩子做到的各个方面的准备。同时还可以带着孩子认识一下将来的同学、学长,增进对学校的熟悉感与学习生活适应的经验。当然在家中可以更早使孩子独立完成一些生活起居上的问题,讓他学会整理内务,提醒教导孩子学会集体生活的重点,增加包容性。在孩子住校后做到时常沟通了解,宽慰缓解孩子压力。

2.就老师来说,多多观察新生成长的倾向,对于问题较为突出的进行深入了解沟通,与家长建立畅通沟通渠道。给不适应新的学习方式的孩子提供适合高中学习生活的方式方法加以参考,让孩子们能够正确面对排名与位置的变化。

3.学生自己应该提前做好吃苦准备,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向已经进入高中的学长学姐们了解高中学习生活的不同,做好能够自主学习的锻炼。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做到正确积极的自我定位。在学校中努力适应集体起居生活,遵守学校规则,主动参与交流认识朋友,释放压力。同时明确学习的主要目的,如果对课程快速的不适应,可以提前做好预习,在课上认真听讲,课后可以专门向老师提问,注意老师使用的方式方法。让孩子快速适应高中学习生活不是哪边单方面的努力就能做到的,这需要家长、学校、学生自己三方面合作才能完成,这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方式。

编辑 谢尾合

猜你喜欢
适应期新生家长
缩短进城农民的“适应期”——千阳县抓党建引领进城农民融入城市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
如何应对中职酒店专业学生实习适应期当中存在的问题
家长请吃药Ⅱ
零适应期教育模式对双语师资培养的启示
女教师产后返岗适应期的“危”与“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