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艳
作为中国较大的城镇住宅开发商,碧桂园集团董事局主席杨国强绝对算个“另类”:他很神秘,不接受媒体采访,也不出席各种热闹场合,却从不缺席2772名贫困学子人生路上的重要节点;他总穿大一号的西装、不修边幅,却秉承赤子之心,成为民营企业家扶贫教育创新的典范;20年来,他和女儿杨惠妍及碧桂园集团为全社会捐款累计超过33亿元,获得过7次“中华慈善奖”,却从不锣鼓喧天地宣传,一句“平常事,平常心,尽公民责任”足矣。
2017年,已过花甲之年的杨国强更忙了,“冒傻气”的行为更多了,捐赠5个亿参与“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牵头捐赠1个亿支持“光明扶贫工程”……碧桂园集团在扶贫领域的足迹踏得更深。镌刻在集团总部大楼外的企业文化宣言“希望社会因我们的存在变得更加美好”,诠释着这位民营企业家不一样的情怀。
一样的牵挂不一样的爱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新年贺词中的话,激励着全国人民在脱贫攻坚战役中持续向前冲锋。对碧桂园集团来说,这场战役在二十年前就已打响。
杨国强出身贫寒,18岁之前没穿过鞋,因获得了政府几块钱的助学金才免于高中失学。这段经历让他对回报社会、对教育扶贫情有独钟。
1997年初,杨国强带着100万元支票走进羊城晚报社,称要捐资设立“仲明大学生助学金”,并委托报社负责发放这笔助学金。同时,他提出两个要求:不能让任何人知道是他捐助的,与被资助者签下一份《道义契约》(注:被资助者有能力后,一定要回报社会)。此后,每年都有100万元如约到账,2006年开始每年增加到200万元。
直到十年后,《瞭望东方周刊》记者以“感动更多人投身慈善”为由说服了杨国强,这个秘密才最终揭晓。如今,20年过去,9131名优秀贫困学子获得了资助,他们走向了世界各地,更可贵的是学会了奉献爱心、回报社会。至今,《道义契约》模式在慈善领域备受推崇。
从此,杨国强坚持教育扶贫的想法一发不可收。2002年,身家5个亿的他捐出2.6亿元,创办了纯慈善、全免费的全日制寄宿中学——佛山市顺德区国华纪念中学,集中优势教育资源,为全国各地“最优秀、最贫困”的少年提供高中教育,学校承担学生在校所有费用,并提供助学金直至学生完成学业。
每年,杨国强个人投入国华纪念中学的资金超过4000万元。相对于金钱投入,还有一样更难得:集团员工连面都见不上的他,却能常常抽出时间与这些孩子们座谈;孩子们的毕业礼、婚礼等重要场合,他都会出席。这些付出,让他成为孩子们口中令人尊敬的“杨爸爸”。
2002年创办至今,国华纪念中学共接收了2772名处于辍学边缘的学生。因为国华,他们得以追求梦想,成为各行各业的精英人才。而以奉献社会为终身追求,是他们在国华学到的最重要一课。
“我不忍看天地之间仍有可塑之才因贫穷而隐失于草莽,为胸有珠玑者不因贫穷而失学,不因贫穷而失志,方有办学事教之念。”这是国华纪念中学校内石碑上的一段刻文,随着碑文一同落下的还有杨国强贴地而行的谦卑——落款仅为“创办者”。为人低调的他,所作所为却都是大手笔,丝毫不低调:
2007年,碧桂园集团出资5500万元创办了全免费的国良职业培训学校,10年来,累计出资1.3亿元,资助14466名农村籍退役军人接受职业培训,并走上工作岗位;
2008年,碧桂园集团让汶川桑坪中学1700多名师生妥善实现大转移,并成功异地复课,成为中国首例;
2013年,碧桂园集团出资4.5亿元创办了全国唯一对贫困生全免费的大学——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除教授技能外,对学生的人格培养也是学院的重点目标之一,首届290名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9.66%;
2012年6月,碧桂园集团开始探索将职业教育课堂搬到村子里,开展“送技术技能下乡培训项目”,派驻工作人员长期驻扎;
2017年,杨国强捐款1亿元启动“惠妍教育助学基金”,为顺德区内因贫困而上不起学的孩子提供帮助;
……
跟随国家扶贫开发历程,杨国强创造了无数善举,同时让无数善举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从《道义契约》到国华纪念中学,从碧桂园职业学院到农村职业教育培训,二十年坚持教育扶贫创新的经验,让他在“扶贫必扶智”方面贡献卓著,被评价为“民营企业家教育扶贫创新的典范”。
“2015中国消除贫困创新奖”“2016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奉献奖”是对杨国强及碧桂园集团充分的肯定。而对于这位集团掌舵者来说,未来的路更值得思考,正如他对碧桂园职业学院校长刘惠坚的要求:“学校办得好不好,我只有一个检验标准,你是否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进去。”
“小村”故事多
在顺德区,碧桂园总部大楼格外显眼:无论楼外楼内,长满了茂盛植物,恍若置身在森林中。这是杨国强的大胆尝试,生态、绿色、环保,又充满奇思妙想。他对前沿和时代的敏锐嗅觉,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可见一斑。这种思维也深深渗透在他的产业扶贫实践中。
故事一:2009年,广东省委、省政府创造性地提出“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扶贫双到政策。碧桂园集团积极贯彻落实,杨国强选定了交通闭塞、坡陡沟深、污水横流、条件恶劣的英德市树山村作为碧桂园帮扶的第一个点。“不想些特殊的办法,这个村不好脱贫。”于是,5900万元来了,扶贫“五子登科法”解决了全村房、路、水、电、网问题;“借本你种,卖了还本,赚了归你,再借再还,勤劳致富”的先进产业扶贫理念来了,一年保、两年带、三年推的承诺让村民的心活了……如今,碧桂园改善民生与发展生产并举的“绿色产业扶贫模式”,让树山村完全变了模样,别墅成群、山清水秀,村民过上了让城里人羡慕的好日子。
故事二:碧桂园社会责任部现有20多人,可依旧觉得人不够用。从2010年开始,杨国强便带领这个扶贫团队在广东建成14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并派遣12名工作人员长期驻扎农村,与村民同吃同住。张进锐、孙科、刘刚、杨力、杨晓均、蓝兴华、梁时……一个个普通的碧桂园员工,用爱和毅力做着不普通的事情。2011年11月11日,孙科和刘刚在树山村双双迎娶了自己美丽善良的新娘,在热爱的扶贫事业面前,完成了自己的人生大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践行碧桂园扶贫理念,为广东三年精准脱贫打赢脱贫攻坚战,我们无怨无悔!”
故事三:在今年6月30日广东扶贫济困日,碧桂园确认捐赠5亿元,按照广东省委省政府建议,全部用于帮扶省重点贫困村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将精准扶贫与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最终实现后队变前队。现已确定用于清远市英德市的贫困村,碧桂园扶贫团队又全部扎进了农村基层。
说起集团和主席的“扶贫故事”,社会责任部员工滔滔不绝,从落实“双到”政策到参与东西扶贫协作,广西田阳央律村、广东饶平幸福新村、佛冈县生水塘村、怀集县下帅乡、四川马边及甘洛等一个个村,都烙下了碧桂园的印记,在独特扶贫理念的引领下,走向充满希望的明天。
“我的中国梦”
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是杨国强最朴实的梦想。敢想,还要敢做,而他,真的做到了。
作为一家以房地产为主营业务,涵盖建筑、装修、物业管理、酒店开发及管理、教育等行业的国内著名综合性企业集团,碧桂园充分发挥优势,在就业扶贫上也不遑多让:20年来,直接提供就业岗位5万多个,间接创造就业岗位逾20万个;对经过职业培训的贫困人口予以倾斜,首届碧桂园职业学院毕业生中,有11位月薪过万元;并对“40~50”年龄段人员给予特别关注。
2017年全国两会,杨国强继续带来《关于推进职业教育发展助力扶贫攻坚的提案》。这是他连续第4个年头为职业教育呼吁。
……
对于碧桂园大量的持续不断的扶贫投入,最不喜欢被贴“富豪”标签的杨国强付之一笑:我只是社会财富的掌管者,把钱花在有价值的地方才能突出钱的价值。诚如他所说,碧桂园大部分公益项目都是长期且具策略性的,由扶贫干部亲自負责。2013年,集团更是专门成立了国强基金会,进一步规范公益事业管理,确保投放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投入金钱,投入人力,更投入感情,杨国强及碧桂园集团一刻不停歇地在投入、在思考。“我曾经一无所有,我知道贫困是怎么一回事。得益于国家的改革开放,我有了今天的事业,让我有能力帮助别人……希望更多社会同仁,在力所能及之时,参与到扶贫大业中,帮助贫苦的农民兄弟共同实现中国梦!”
这是属于杨国强及碧桂园集团的扶贫情怀,这是一个民营企业家的“中国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