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宏杰
“11.11”盛典刚刚落下帷幕,狂欢过后我们感叹:我们的生活已离不开电商。而作为精准扶贫的有效新模式,电商扶贫对于贫困县域产业发展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但随着农民从脱贫到致富需求的不断深入,如何把贫困地区的收入模式从生产性收入转到经营性收入,使农民真正掌握脱贫“主动权”,真正激发脱贫致富的内在动力,这是当下国家和社会都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也是对电商扶贫如何更好地扎根乡间“接地气”提出的新要求。
当扶贫遇上“互联网+”
脱贫战亟待“升级”模式
在国家政策的号召下,各家电商平台踊跃投入扶贫工作中,希望利用各自优势为扶贫事业献一份力。比如京东启动产业扶贫、招工扶贫、创业扶贫、金融扶贫四大策略,同时帮助贫困地区建立产业和创出品牌,探索建立长效扶贫机制;阿里将“互联网+农业”下沉到三四线,电商、就业、金融、旅游、教育、健康六大领域全面创新布局,逐渐形成了全平台、全生态的电商扶贫体系。
电商巨头们基于自身特性,布局产业扶贫、金融扶贫等多个维度,利用平台和流量优势全面助力扶贫。但是谈到流量也会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平台方要考虑如何把自身流量用一种恰当的方式导入到新的商品品类中。同时,流量分配还有一个“度”的考量,即并非导入越精准越好,太过“精准”会流失潜在客户。重要的是,本身电商巨头平台内部可能也在“争夺”这些流量,相应的流量分配后,恐怕更加无法满足全国如此众多的贫困县域的发展。这也成为电商巨头们越来越不容回避的问题,也渐渐成为脱贫攻坚战能否实现跨越升级的关键所在。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当下社群零售时代的影响,每个人都热衷分享,人际传播再次变成了商品获取信任的主要渠道。社交电商逐渐成为极具优势的线上交易平台,并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未来的发展趋势。随着国家对脱贫攻坚战“精准”升级的政策呼声越来越高,很多企业的精准扶贫模式在实践中脱颖而出,其中就包含社交电商的有益实践。
口碑传播+高复购率
电商社交化成精准扶贫有益补充
相关行业专家指出,精准扶贫要求扶贫工作的初衷不再是简单的授人以鱼,而要授人以技,再授人以略。近年来,社交电商因其广泛连接社交圈层的特性,在助力精准脱贫中表现愈发出彩,并逐渐成为引领社会潮流的交易平台。而移动互联网化、社交化、本地化,“三化”结合将是农村电商扶贫最重要的基础,也将会成为其他扶贫方式的有益补充,且会在精准扶贫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从社交电商本身属性来说,是“熟人经济+信任经济”。“熟人经济”是在市场交易中与熟人发生的经济交易,而在实际扶贫工作中,“熟人”囊括范围得到延伸,还包含了基于口碑和信任从陌生关系发展而来的熟人关系。社交电商熟人经济的优势在于复购率高、口碑传播快、用户信赖度高。“信任经济”是由影响力和人脉来驱动效益的产生,以人为中心来运作的,在人脉上主要体现以社群成员、微信、QQ群等为主的渠道形式展开,信任经济的重点在于能实现社交关系的裂变。
再来看看贫困县域产品的特点——季节性强、纯天然、品质优良。这些特点使得农产品销售非常适合网络营销,用预售、爆款等方式提前把农产品销售出去。而上述谈到的社交电商高口碑和高信赖度属性为这样的优质农产品,营造了一个庞大且高黏度的用户购买场景。
更重要的是,社交电商的这些本质属性对消费用户来说极具吸引力,因为更多的社交场景中渗透购物信息,碎片化的时间可以被很好地利用;购物因社交也具备了更多趣味性;同时,购物体验在社交形式下可以得到更多形式的分享、互动;购物体验的分享交流让用户获取更多认同感及价值感。总结起来,社交电商使用户的购物变得更迅速、更安全、更便捷。
改“输血”为“造血”
激活农民内生动力
如何借助社交电商的优势属性在扶贫工作中提升农民的市场意识和市场博弈能力,在实践中被认为是消除精准扶贫痛点的关键所在。
以山西省武乡县“三晋微店第一村”为例,其作为社交电商的代表,通过聚焦农村市场,助力精准脱贫靶向明确——带动农产品上行,激发内在脱贫动力并创造增收,使农民实实在在过上好日子。
“微店”在经过深入地调查和走访研究后,看到了贫困村的真实现状:农民没钱、没技术、更没品牌。针对这些问题,“微店”推行“培训+孵化+服务”工作,对贫困家庭“网创”开展了全方位、多角度扶持,深入底层提供全方位的培训课程及服务,克服贫困户低文化、低技能的短板,还利用自己的原生平台优势,“开店0成本”,有效解决了资金不足的问题。
贫困户魏宝玉就是“微店”社交电商扶贫的受益者,参加完微店电商培训后,他几乎毫不费力地用一部手机就开设了自己的“微店”,将用羊粪培育的纯天然小米放上了“微店”。他还用直播的方式将小米种植过程展现给顾客,活学活用培训会上讲到的社交推广渠道,利用朋友圈、社群为自己纯天然的产品发声,20斤小米,从原本只能卖80元升至200元。没有中间商获取差价,最后到手的收入自然要比平常高出几倍。
“微店”将电商与社交属性紧密结合,在国家政策引领、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第一书记的全力配合下,开创了社交电商精准扶贫的新模式。这种模式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四点。
首先,帮助贫困地区打造“有温度”的品牌。贫困群众不仅通过直播来展示种植过程,还经由社交平台实时推送产品情况,这就摒弃了以往冷冰冰的“买卖”关系,用热情以交朋友的方式经营店铺;消费者直接面对“店主”,产品从一粒种子到餐桌都带着“热乎劲”。其次,产品承诺更加可靠。消费者与贫困群众建立社交关系,确保了产品可溯源,农产品的运营从一开始就必须用扎实的产品与用户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产品销售依赖口碑传播。再者,创新并推广了以点带面的脱贫模式。从产品层面,放大產品的多样性,并互通有无扩大了店铺商品种类,令贫困群众无论淡旺季都有收成;从人才方面,通过培养“网红”农民吸引更多精英加入,来带动全村,乃至全县。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在这种模式的驱动下,农民开始主动发掘社交电商的玩法,“造血式”提升自主脱贫动力。“网创开店”的创收让他们重新定义人生价值,“不认穷不认命”的动力更足,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扶贫先扶志,以“微店”为代表的社交电商正在着力打造的自主造血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仔细观察武乡县“三晋微店第一村”案例后,我们发现这是经过实践摸索出来的自主脱贫模式。“微店”通过社交网络的传播,实现流量裂变,贫困户可以通过自己的朋友社交圈,在信任和口碑的环境下完成交易,达成社交电商的口碑闭环。开店低成本还能够保证产品持续稳定销售。重中之重是“微店”专注于农产品上行,能够通过教育、口碑评价、社会关系等要素对贫困农民生计能力和生计策略的选择产生影响,赋能农民,激发农村活力,让农民的钱包鼓起来,形成脱贫工作的良性循环。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在企业扶贫的大军中,我们看到众多电商各有千秋,有产业扶贫、招工扶贫、创业扶贫、金融扶贫……而社交电商在扶贫过程中脱颖而出,是精准扶贫的有益实践,它创新性的模式是对扶贫工作的一种有效补充,也为未来精准扶贫厘清了方向。社交电商扶贫方式将“输血”向“造血”式转变的脱贫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
未来,在各级政府的支持和指导下,全国会出现更多具有代表性的“电商村”,能够弥补“输血”式扶贫的不足,切实运用“造血”模式,从源头上根本上克服脱贫精神动力不足的问题,让贫困群众不认穷,不认命;也希望更多电商平台能深入一线,有效挖掘可变现资源,为更多贫困户找到“网创”路径,最终实现“脱真贫、真脱贫”,向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更进一步。
(作者系自媒体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