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南部:为了十万贫困乡亲

2017-12-06 19:38王健任张江
中国扶贫 2017年22期
关键词:南部县贫困户干部

王健任+张江

嘉陵江畔,青山作证!

奔腾不息的嘉陵江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蜿蜒曲折,仿佛年轮一般,见证着这个千年古县的沧海桑田。而有些时刻,注定被历史铭记,比如80年前那场红军战士血洒沙场的革命战争,比如如今这场南部县干部群众攻坚拔寨的脱贫战。一场是为南部百姓谋解放的“革命战役”,一场是为南部乡亲谋小康的“脱贫战役”。

使命不同,但南部县干部群众初心不忘、矢志不渝、担当不减。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南部县3万余“拼命干部”和10.3万“拼搏群众”并肩作战。截至2016年,全县贫困人口由10.3万人减至2.6万人,贫困发生率由9.8%降至2.31%,以优异成绩顺利通过贫困县摘帽验收!

成绩,总是令人振奋,值得南部儿女欢呼雀跃;但成绩背后,更令人深思,值得全国贫困地区干部群众学习借鉴。比如为何南部县3万余名干部对自己的帮扶工作底气十足?为何南部县贫困群众对自己能够如期脱贫底气十足?为何南部县在脱贫摘帽接受各级评估验收时底气十足?

南部底气,来自何处?

干部底气:脚上的泥土多一点

“深山无特产,田地也偏远。若逢干旱年,饱腹亦困难。”这首打油诗,被南部县百姓世世代代传唱着。这方水土确实养活了南部人,但2229平方公里的土地让131万南部百姓的光景“缺光少景”,2014年,南部县仍有10.3万贫困人口。

弱鸟先飞,南部需要“振翅”追赶,而南部干部,就是翅膀上的一根根羽翼。但如果羽翼未满,何以高飞?“丰翼壮翅”,在南部县委书记张根生看来至关重要,“我们的干部是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的贯彻落实者,是各项扶贫政策的传达实施者,他们能否用情用心用力投身于扶贫工作中,不仅关系到南部县脱贫攻坚的成效,更关系到南部县贫困群众能否如期实现全面小康。”

为贫困村派最优秀的干部,南部县各个单位、部门毫不吝啬。南部县委县政府要求,每个贫困村都有一个县级领导、一个帮扶部门、一个驻村工作组、一名第一书记、一名农技员的帮扶力量。1.3万余名机关干部职工结对帮扶198个贫困村1.4万户贫困户;1.7万余名乡镇机关、学校、卫生院等干部职工结对帮扶1.8万户插花贫困户……

张根生认为,脱贫攻坚需要硬举措,全县10.3万贫困群众脱贫奔康的希冀,需要一套让硬举措落地生根的“硬板子”!人,不下去不行,走过场也不行。对第一书记实行轨迹管理,差评召回。凡连续两次被“黄牌警告”的,一律召回。第一次被召回,由单位副职领导替补,第二次被召回,由单位一把手顶岗。板子打得“重”,也打得“准”,打得“频”。全縣抽调了150名纪检干部组建了40个巡回督察组,明察暗访、当天交办、限期整改、层层剖析、电视问政、从严追责……

任务艰巨,惩罚严厉,但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如今这3万余名干部变成南部县新时期“最可爱的人”,没等板子落下,他们主动担当,积极作为,撸起袖子加油干,挽起裤腿下田间。在南部脱贫攻坚战场上,一时间展现出了万众一心的“四拼精神”:争分夺秒的“拼抢精神”、挑战极限的“拼命精神”、不胜不休的“拼搏精神”、万众一心的“拼合精神”,形成了南部独特的“脱贫文化”。

33名县级干部率先扛起了一面鲜艳的旗帜:县委书记张根生每次下乡带着锅盔,被群众称为“锅盔书记”,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每天睡眠不足4个小时,妻子评价他“出门狗都追不上,进门风都吹得倒”;县长任爱民由于一心扑在扶贫工作上,几个月没回家,被女儿误以为和妈妈感情不和;县委副书记朱仕友主动请缨,挂联指导57个村的扶贫工作,每天不分昼夜连轴转,患上了严重的糖尿病、骨质疏松症;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杨庆萍连续下乡驻村,胃病犯时,由于离不开岗位,在村卫生室输了4天液……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个感人事例足以说明一切。

南部县扶贫移民局局长谭必武,2016年当拉扯自己长大成人的大哥去世时,他正在贫困村里检查扶贫工作,临大哥入葬时,他才匆匆赶到墓地,拉开棺木看了大哥最后一眼后,失声痛哭……

南部县武装部干部郭小进在三合村担任第一书记,他一头扎进村里,产业项目进入关键时期时,连续几个月没回家,妻子的电话一个接一个,他“不近人情”地将妻子的电话拉进黑名单。妻子大怒,几个月未理他,直到郭小进因劳累过度,口吐鲜血昏迷不醒后,妻子抱着他悔恨痛哭……

魏小杰和妻子都是驻村干部,夫妻俩经常驻村不回家,只剩下上五年级的儿子自己在家。一个周五,他接到儿子的视频聊天,原来儿子想吃回锅肉,他就在视频里指导儿子自己做,等儿子做完后哭着给他打电话,“爸爸,味道不对呀!”而此时的电话这头,他已哭成了泪人……

南部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林鸿斌今年因为扶贫工作繁忙3个月没回家,被邻居朋友传言接受组织调查了,他听到这个谣言后,哈哈大笑……

丢官气才能沾土气,接地气才能聚人气。各机关单位的食堂连续亏损,办公楼里经常只有几个保安坚守。但在贫困村田间地头多了更多脚印,贫困户扶贫手册的帮扶措施中写得密密麻麻……

行程万里,不忘初心!这,就是南部干部的底气!

群众底气:手上的茧子厚一点

“2020年奔小康,没的问题!”

楠木镇金垭村59岁的贫困户马青然,对自己能够过上习近平总书记口中的“小康日子”信心十足。不等不靠不要,这是老马的“致富法宝”。“国家这么帮我们过好日子,自己咋能不努力!”

小康生活,老马期盼了许多年。2011年,老马在茂县打工时,看到当地农民种李子发家致富,老马动了心,掏30元买了12棵李子树栽到了自家地里。但由于不懂技术,12棵李子树并没有“甜”了老马的日子。近年来,在当地政府的帮扶和指导下,老马嫁接了新品种,扩大了种植规模,去年收入超过7500元。

在南部,大部分贫困群众和老马一样勤劳朴实,在脱贫攻坚中,他们如鱼得水,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但也不可否认,仍有部分群众“不怕穷”,“等靠要”思想仍然严重。endprint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十八洞村调研扶贫开发工作时强调,“脱贫致富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扶贫先扶志,但在部分人看来短时间内不可能做到,他们认为,一个人的志气和性格不可能短时间改变。南部做到了,把贫困群众从麻将馆领到田间地头,从揣起手看干部干到撸起袖子加油干,南部有套“秘诀”。

“把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作为系列帮扶措施的‘药引子。”在任爱民看来,嚼烂了喂到贫困群众嘴里的饭失去了原本的味道,如何提升困难群众的志气是个难题,需要耐心、信心和细心。

用荣誉打破陋习。南部县围绕四川省委提出的“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的目标,细化制定16条具体标准,在全县开展“四好村”创建和“四好”星级示范户评选。让陋习参与荣誉之争,看似荒谬,却评出了出乎意料的成果。比如在“居住环境”的评比中,有户贫困户家里“脏乱差”,并且拒绝参加评比。当全村人都看着驻村干部在她家墙上贴上“不清理户”的黑色牌子时,她无地自容,转身回到房间清理卫生。随后评比中,她家门口多次挂上鲜艳的流动红旗。

用教育强化自尊。南部县依托“农民夜校”等多种教育形式,常态化开展感恩教育、风气教育、习惯教育等,让“勤劳致富光荣、懒惰致贫可耻”的理念厚植人心。白天上课、晚上接着学习;入户劝导、追到麻将馆跟着教育;干部教育、发动孩子亲戚继续教育。全方位的教育劝导,把贫困户的自尊心你一砖我一瓦地补全、加固,让他们自尊自立。贫困户曹怀清天天等着干部“送小康”。一天,上小学的儿子放学归来后把门口上的帮扶牌扯下来,当着他的面撕碎,“老师说了,好吃懒做争当贫困户可耻,你还不努力干活!”第二天一大早,驻村干部就在脱贫奔康产业园里看到了他的身影。

用真心换取信任。干部干,群众看,很大原因是因为贫困群众对干部的不信任。南部县委县政府从干部自身找原因,加强基层党建,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干群一家亲”活动,深入开展助耕帮扶、家访住夜等十大惠民行动,累计为贫困户提供抢种抢收等义工服务106万人次,以干部的真心换取了群众的信任。南部县税务局副局长伏云国刚到双沟村当第一书记时,以化解村民之间的矛盾为抓手,带领村两委先后化解17起村民矛盾,赢取了村民对村两委和干部的信任。当发展产业项目时,村民积极响应,“跟着伏书记干没错!”

“贫困群众有‘等靠要思想不可怕,可怕的是干部对这部分群众丧失信心,只顾一味抱怨群众,而不是从自己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态度上找原因。”任爱民告诉记者,不放弃一个贫困群众,才能做到精准扶贫不落一人。

如今,自暴自弃的贫困群众少了,艰苦奋斗的多了;怨天尤人的贫困群众少了,自力更生的多了。“我虽不能行走,但双手有的是力气。苦点累点无所谓,自己努力一点,政府帮一把,一定能过上小康日子!”失去双腿的贫困户赵清武,在政府帮助下开起了网店,每天销售手工面条150余斤。這样的故事在南部县数不胜数。

自己的小康自己干!这,就是南部县贫困群众的底气。

脱贫底气:群众的满意多一点

脱贫摘帽,不单单是让贫困群众口袋里有了“票子”这么简单,想摘掉贫困群众头上的“穷帽子”,得让他们的困难得到解决,愿望得到满足。贫困群众的期望不高,或能吃饱穿暖、或房子不漏雨、或能看得起病、或孩子能上得起学……“两不愁三保障”,足以让贫困群众的脸上绽放笑容。

而在2014年,南部县在四川省党风廉政社会评价群众满意度考核中排倒数十名。南部县痛定思痛,奋起直追,上演了一场“弱鸟先飞”的南部样本,2016年,南部县在全省排名上升了109个名次!

成绩喜人,每一个上升的百分点都代表着在脱贫攻坚中,贫困群众的一个个困难得到解决,一个个愿望得以实现。

贫困户马素英“住上好房子”的愿望实现了。过去,马大妈一家五口住在土房子里,处处漏雨,儿子娶上媳妇却很难领回家。如今,马大妈一家住上了好房子。一家五口和全县2335户贫困群众享受易地扶贫搬迁,搬进了政府帮建的小洋楼。目前,南部县投入安全住房建设资金8.4亿元,新建和改建住房2.4万户,让所有贫困群众都住上了安全房。

贫困户周炳善“看得起病”的愿望实现了。老周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去年因患脑瘤卧床不起,但面对高昂的手术费,一家老小并不发愁。南部县“三三制”健康扶贫政策,通过实施基本医疗保险、商业保险、民政救助确保群众看得起病;通过实施城乡一体供水、基层医疗机构建设、技术培训和医疗联合确保群众看得好病;通过建立完善医疗数据库、开展健康体检和巡诊巡防、开辟绿色通道,确保群众看得上病。一套政策“组合拳”下来,老周十几万元的手术费到头来只掏了几千块钱。

贫困户张中路“鼓起钱袋子”的愿望实现了。张中路勤劳能干,但一身力气使在二亩多地上并没有“刨”出什么希望,缺资金、缺技术堵死了致富门路,但如今脱贫攻坚让张中路在小康路上大步向前。村有当家产业,去年他申请了5万元的扶贫小额信贷入股到村里食用菌“脱贫奔康产业园”,年底分红7000多元,像这样的产业园,南部县共建设了236个;户有致富门路,张中路利用南部县实施的“四小工程”(小庭院、小养殖、小作坊、小买卖)的产业扶持资金,在房前屋后种了一亩多丑橘,每年能有3000元左右的收入;人有一技之长,张中路在政府组织的技能培训上,学会了电焊技术并拿到了技能证书,“有了证书一个月最少得挣3000多元工资!”张中路信心满满。

还有贫困生袁翀实现了“上学深造”的愿望,一库一卡一册教育助学平台实现助学金精准发放,让南部县无一人因贫辍学;贫困户侯子仲“走上水泥路”的愿望实现了,南部县5600多公里的公路,让每家每户告别了泥巴路;贫困户黄宗炳“喝上自来水”的愿望实现了,南部县整合15亿元建成6个大型水厂,让全县大部分群众吃上了“安全水”……

“吃不完、穿不完、花不完,咋能不脱贫!”马素芬说,十九大开幕时,自己和老伴在电视机前听着总书记作报告时激动万分,“要是现在二十多岁多好,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我们还没活够嘞!”

初心,穿越时空,永志不忘! 2016年,西南大学作为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南部县脱贫摘帽进行了评估检查。结果显示,南部县综合贫困发生率2.31%,低于3%;脱贫人口错退率0.06%,贫困人口漏评率0.05%,均低于2%;群众认可度97.82%,高于90%,达到贫困县退出标准。

使命,继续担当,催人奋进。为确保剩下的2.6万贫困人口如期实现小康,保证脱贫户稳定脱贫不返贫,南部县继续保持扶持对象不变、帮扶力量不变、帮扶政策不变、帮扶措施不变、帮扶责任不变。扶上马,还要送一程。

“穷帽子”,贫困群众自己摘!这,就是南部县的脱贫底气!endprint

猜你喜欢
南部县贫困户干部
南部县蚕桑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发展现状与对策
南部县蚕桑多业态发展探索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贫困户』过年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重要更正
重要的是给贫困户一份自立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