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小梅
【摘要】本文围绕导入语文新课方法,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开展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有效的新课导入模式很多,笔者认为小学中高年级语文导入新课时力求省时,讲究知识性、趣味性、启发性,而且能迅速切入主题,牢牢抓住孩子的注意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程导入;学习效率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眾所周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要使学生在课堂上很快把注意力集中到所学课文上,并产生跃跃欲试的感觉,导入课文的技巧至关重要。低年级时我们常常会采用猜谜语法、情境带入法等,但这些方法不一定适合小学中高年级。一是学生心理特点有差异,比如猜谜语法,他们会觉得很小儿科;二是知识点有差异,中高年级课文一般也比较长,知识点多,如果在导入方面花的时间过长,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本课题组经过几届小学四年级语文(人教版)教学,通过长期摸索,总结了几种相对有效的导入方法。
一、用奇闻轶事激趣导入法
在语文教学导入时,穿插一些文本主人的奇闻轶事,往往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比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教学一开始,就讲述周恩来担任中国总理兼任外交官时的两个经典故事。外国人想嘲弄中国,就问了周总理两个这样的问题:“中国人为什么称‘公路为‘马路?”“中国金库里一共有多少钱?”讲到这里时,学生的情绪立即高涨起来,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在他们说了两三种回答方法后,我才慢悠悠地讲出来周总理的回答:“因为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道路。”“中国一共有18元8角8分钱。”并且告诉孩子们18元8角8分的来意。幽默的回答引起孩子们的阵阵笑声。孩子们立即对周总理产生了敬佩之情,学习文本的欲望也随之产生。
在新课前讲一两个课文主人公的小故事,而且还善于在学生面前卖关子,可以使课堂形成一种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试想,如果没有这样的故事穿插,只是简单介绍一下周总理是我们新中国的第一任总理,这篇课文讲的就是他小时候成长的故事。那么,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得不到激发。
二、以题眼入手达到事倍功半
从课题入手,找课题中的关键词,能给学生一个整体入微的感觉。如小学人教版第七册的《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和《呼风唤雨的世纪》两篇课文,教师就是从课题入手,让孩子们抓课题中的关键词。“跨越海峡”凸显了主题,体现了大陆两岸同胞的亲情;“呼风唤雨”则体现了现代科技的强大,能够与童话中的神仙来媲美。这两个词可以说是课文的“题眼”,抓住了题眼就相当于抓住了中心。孩子们在教师的启发下,很快抓住了文章的题眼,在老师的帮助下,很快理解了题眼的意思。有了这个基础,再深入文本的学习,定能“事倍功半”。
三、基于作者介绍引发共情
在教授《去年的树》时,教师采用“基于作者介绍引发共情”导入法。因为本文的作者有着不一般的经历,他在不到30岁的时候就英年早逝了。首先,我带领孩子们齐读课题。接着,我就用PPT展示作者简介:“新美南吉(1913—1943),日本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从中学二年级开始对文学产生兴趣,广泛阅读了童话、童谣、诗和小说,与高年级同学一起创办同人杂志《猎户星座》。1931年中学毕业后,一边做小学代课教员,一边向儿童杂志《红鸟》投稿。1942年1月南吉经常大量咳血,知道自己已经不久于人世,但是春天里病情好转,便再次开始旺盛的创作,出版了第一本童话集——《爷爷的煤油灯》。同年8月为写《都筑弥厚传》收集素材,在旅途上病情恶性复发,于第二年3月仅仅30岁便英年早逝。”我先请学生读了这一段简介,学生当中立即一片唏嘘声。孩子们对英年早逝的作者产生强烈的同情心。接着,我又打出一段文字:“作者曾说:‘假如几百年、几千年后,我的作品能够得到人们的认同,那么我就可以从中获得第二次生命!从这一点上来说是多么幸福啊!几十年过去了,他的作品不仅在日本国内广为流传,而且远销海外。不知如今远在天堂的新美南吉,是否感受到了他所说的幸福?”我用低沉而充满感情的声音朗诵了这段文字,读完后孩子居然沉默了好一阵子。我知道,简介拉近了孩子们与作者的距离,孩子们已经对作者产生了强烈的共情。这时,我再让孩子们打开书,默读故事。教室里鸦雀无声,孩子们瞬间进入故事中。
四、创设情境力求形象生动
创设情境,往往会借用幻灯、录音、录像,制造一个美妙的情景,唤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使学生产生一种求知的急切感。在教《长城》时,首先用PPT打出一幅蜿蜒盘旋、气势磅礴的长城图,让学生从视觉、知觉、感觉等多角度进入情景,感受长城带给人的气魄雄伟的意境。撤去画片,让学生闭目、静思、凝神,然后播放关于长城的音乐,让学生进入课文中描绘的意境,从而开开心心进入学习状态中。又如接下来的《颐和园》一文,采用的就是颐和园路线图导入,从大门→长廊→万寿山→昆明湖。这样大的一个公园,到底是什么样子呢?我再出示一组实景图,让学生观赏,在一片惊叹声中,我们顺利进入文本的学习。
五、以旧带新从而达到温故知新
以旧带新从而达到温故知新是带领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从而引出新课,从已知的领域转入未知的领域。它往往起到衔接自然、过渡平稳的作用。如在教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之前,采用这样的导入设计:“请学生回顾一下我们这册书中,哪篇文章写了爬山虎?谁写的?学生迅速答出是第6课——《爬山虎的脚》,作者是叶圣陶。今天,我们要学一篇与第6课有着密切联系的文 章——《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篇文章还是叶圣陶吗?不是,是肖复兴同志。但是,文章内容与叶圣陶先生有关。那么,叶圣陶和肖复兴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为什么取名叫《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呢?来,让我们进入课文的学习。”这种导语简短、自然,轻松地将新旧知识衔接起来,使学生温故而知新,起到了以旧带新的作用。
总之,导入新课的方法有很多,没有固定的格式。个人认为,不同的学段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不同风格的老师也可以有特色创新。但不管采用哪种方法,都应力求省时,讲究知识性、趣味性、启发性。能迅速切入主题,牢牢抓住孩子的注意力,就是成功的导入法。
(编辑:龙贤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