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课程体系建构研究
——以大连市一所基地学校为例

2017-12-06 07:08:53闵宝翠盛梅
辽宁教育 2017年23期
关键词:办学课程体系基地

◎闵宝翠 盛梅

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课程体系建构研究
——以大连市一所基地学校为例

◎闵宝翠 盛梅

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包括办学理念、目标体系、课程体系、活动体系、活动评价体系和资源管理体系建设等方面。其中,基地课程体系建设是基地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核心。大连市某基地学校在明确学校教育哲学和办学理念的基础上,设计了三大课程领域,形成了“模块—主题—项目—目标—实施—评价”的课程设计过程,建设性地构建了综合诸多课程决策要素于一体的“三维课程架构图”。

课程架构;基地学校;办学理念;课程设计

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以下简称基地学校)主要以劳技中心、科技中心、素质教育中心、学农基地等形式存在。基地学校在促进中小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各个地区的基地学校努力尝试构建基于基地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

一、基地学校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破除“因菩萨设庙”现象,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因菩萨设庙”,就是学校有什么资源就开设什么课程。学校利用现有资源开发课程是非常可取的,但也决不能囿于已有资源。对于现有资源,学校首先要考虑的是此资源的价值何在,也就是要考虑此种资源在加工成课程之后将会在学生发展方面起到什么作用。对于学校课程体系中应该存在的课程——符合学校价值体系和对学生发展有利的课程,即使学校没有类似资源,也应该创设条件,积极开设。

(二)变“现象”知识为“存在”知识

在将“现象”知识加工成“存在”知识之前,教育者只是为学生提供了活动的情境,实践活动中学生往往只是“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没有获得活动体验。例如,自然森林、科技馆、博物馆等机构通过各种形式为学生提供了学习资源,学生也作为参观者到里面看一看,虽然这样的资源得天独厚,但也只能算作“现象”知识。

面对这些“现象”知识,多数学校能够依托这些“现象”知识资源——农林试验田、国防展示厅、消防展示厅等开发诸多课程,为学生创设活动环境,开设供学生体验的活动项目,让学生亲身参与,并开设活动评价环节。这些举措都可以说教育者将“现象”知识加工成了“存在”知识。

(三)避免杂乱无章,建构课程体系

第一,基地学校课程建设要立足于基地学校教育哲学。多数基地学校都有自己的教育哲学,这种教育哲学渗透于基地学校建设的各个环节,体现在学校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课程建设等方面。应该说,学校任何一门课程的开设都不是随意的,参加实践活动的学生在选课时也不是盲目的。

第二,基地学校课程建设要依据学校的办学理念,从而形成基地学校的特色。目前,基地学校课程普遍存在有量无质的问题,即关注课程和教材的数量和学科门类,却忽略对课程价值的建构。基地学校要有自己的办学理念、价值定位和目标体系,课程建设要在学校的办学理念指引下完成。课程模块之间要有内在的逻辑关系,结构清晰,功能多元。

二、确立基地学校课程设计三维框架图

事实上,每所正在运行的基地学校都在办学理念、目标体系、课程体系、活动体系、活动评价体系和资源管理体系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各项成果像一颗颗散落的“珍珠”,如果能用一条适合的“线”来将这些散落的“珍珠”整合,势必会增加它的光芒,让它发挥更大的作用。

于是,我们尝试构建了三维课程架构图,架构图集课程领域、实施年级和课程设计过程三个维度于一体。此架构图从宏观层面上表述基地学校课程在开发和实施过程当中必须经历的阶段和解决的问题,从微观层面上体现出各个层面上内容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见图1)。

三维架构图显示的是建构课程体系、疏通课程开发过程中种种关节的一项系统工程,主要目的是引导学校提高对基地课程价值的认识。对于学校教师来说,有了清晰的课程实施架构图,就有了明确的目标追求,这样能够促进教师积极开发新课程,其开发的课程也能够积极遵循学校的办学理念。对于学生来说,本学期虽然选择的是某一门课程,但他们能够清楚地知道这门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位置以及课程本身的学习目标,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意识和选课意识。

三、基地学校课程建设实践样本

下面是大连市一所基地学校基于自身的办学理念而构建的学校课程体系的实践样本。该学校在构建校本课程体系时,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未来生活和发展”为办学理念,以“让学生掌握能够更好地生存和生活的技能”为总体目标,力求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共同发展。在课程总体目标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确立课程体系,具体环节和过程如下。

图1 三维课程架构图

(一)依据总体目标,确定三大领域目标

基于“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未来生活和发展”的办学理念,确定了“让学生掌握能够更好的生存和生活技能”的总体目标。需要说明的是,总目标的制定依据了基地学校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在此基础上确定的模块、主题和项目的落脚点都是“学生作为一个健全的人必不可少的知识和技能”。为此,我们将“让学生掌握能够更好地生存和生活的技能”分解:学生应该具有保全自己的能力,即生存技能;能够幸福生活的能力,即生活技能;用于职业启蒙的职业体验技能,这些技能同时也是作为一个能够幸福生活的社会公民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二)分解三大领域,确定课程模块

学校着眼于学生的未来,挖掘教育的内涵,为学生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做准备。依据郭元祥教授提出“领域—模块—主题—项目”的校本课程建构体系,我们建构了三大领域、十一个模块、三十余个主题和上百个项目的课程体系。在设计每一个模块时,我们都会反复思考这个模块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意义是什么。

从表1中可以看出,横向上不同的领域、模块、主题和项目之间是平行的,纵向上领域、模块、主题和项目是自上而下的。每一个主题下面都会分解出不同的模块,生存技能领域包括居家公共安全、逃生技能、急救技能三个模块;生活技能领域包括了衣、食、住、行、财产五个模块;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构成了职业体验技能模块。这样从顶层的三大领域出发,拓展功能模块,用主题和项目来充实顶层概念,科学规划课程体系,完善基地学校的课程结构。

(三)分解模块,确定活动主题和项目

基地学校的活动实施对象是三到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具有不同的年龄特点、技能水平和个性需求,因此要依据三到八年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开设不同的活动主题和项目。在课程开发时,我们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对每一个活动主题和项目的操作技能进行分解,科学合理地进行有梯度的、有针对性的安排。其中,项目是对主题的细化和具体化。在项目引领下设计的课程项目要具备一定的关联性、结构性、连续性与可持续发展性。

例如,魔法裁衣主题下,三到八年级的活动项目分别是“帮奶奶缝扣子”“可爱玩偶我来做”“精美布袋巧设计”“巧做套袖和我的校服我做主”;在电子技术主题下,八年级可以开设“DIY电子工厂”,四年级可以开设“我们身边的电”等活动项目。

在课程类型上,我们采取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相结合的方式。对于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即关乎生命安全的课程,以必修课程的方式呈现;对于只有部分学生感兴趣的课程,以选修课程的方式呈现。

表1

四、基地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作用

基地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对教师来说,开发与实践某一具体模块课程的教学都在清晰地追逐着课程目标,提升教学意识和课程意识。对学生来说,虽然只是参加一次实践活动,但是清晰的课程目标和课程框架可以增强学生对课程学习的规划意识和价值意识。基地课程的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需要教育各部门通力合作,需要社会上各个行业的认可与关爱。

经过探索,基地学校基本形成了一个完善的课程体系。更重要的是,通过不断的学习和自我追问,理清了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明确了办学特色;教师队伍提高了课程开发的意识,增强了课程开发和实施的行动力。基地课程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孤军奋战,笔者希望能够将此成果推广到更多的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当中,使更多基地学校正确认识到基于学校哲学和价值追求构建课程体系的价值,并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开发和实施基地课程。

[1] 顾建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徐长发.发展劳动技术教育的意义和途径[J].教育研究,2002(2).

闵宝翠,大连市西岗区中小学劳动技能培训中心教师,主要从事素质教育教学、课程开发与建设工作。盛梅,大连市西岗区中小学劳动技能培训中心主任,主要从事素质教育管理、课程开发与建设工作。

(责任编辑:赵静)

猜你喜欢
办学课程体系基地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06-01 06:18:10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我的基地我的连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 01:14:48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中外合作办学大有学问可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