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师队伍专业化”的几个问题

2017-12-06 19:01皖江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孙五一
汽车维护与修理 2017年16期
关键词:双师班组校企

皖江职业教育中心学校 孙五一

在当前中职学校发展面临的巨大机遇与挑战面前,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豪无疑问是重中之重,甚至可以说是中职教育改革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合格的中职专业教师的标准是什么?中职专业教师成长途径是怎样的?这2个问题不清楚,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将会偏离正确的方向。

1 本人对合格中职专业教师标准的认识

1.1 具有融入生产班组的能力——专业实践态度能力

专业教师若对本专业实践工作毫无兴趣,对本专业技术发展无动于衷,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也要拿扳手,甚至从内心里恐惧干活,以至于鄙视体力劳动,这样的人恐怕永远无法融入到一个生产班组中去的。生产班组作为一个实践共同体,它只能接纳那些因承担相同工作而具有共同命运的人,作为一个班组的边缘人由于无法了解共同体核心价值,也就无法掌握生产班组的核心技术,而生产班组内的核心技术恰是中职专业教学的目标。因此,培养专业教师的专业精神与实践态度不是花个几个月时间将他们送到企业中实习就能解决问题的,应使专业教师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与生产班组共命运,使他们真正理解生产班组的实践内涵,即尊重劳动、崇尚技术,而这恰是做为一个中职教师的基本素质。

1.2 能独立完成生产实践中一般性操作——基本操作技能能力

当前中职专业教学普遍采用的是理实一体化的方式,不仅教学过程不断向实际工作过程靠近,教学准备工作与生产实践工作也极为类似,指望别人将所有准备工作做好了等你来上课是不现实的。况且,教学设备、仪器是要用的,需要维护、保养,如果这些工作都不能亲自做,那么连维持正常的教学也都是有困难的。所以专业教师若不具备基本的专业操作能力,即便有最先进行教学设备,也无法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以汽车专业教师为例,担任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的专业老师,至少要能够熟练运用常用工具、量具,能独立进行发动机维护操作,能够独立进行发动机常见故障的诊断与维修操作,否则,就不能成为合格的中职专业教师。

1.3 运用生产实践中技术资料能力——技术规范的学习能力

当前生产技术存在于企业的技术资料中而不是学校的教材里,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在课堂上讲技术讲方法讲的头头是道,结果到实践中干的时候才发现是错的!如果这样的事情成为常态,那么职业教育的意义又何在呢?此外,中职专业教育内容不仅应是面向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还应是符合技术规范的,中职专业教育应有信心去指导实践工作,特别是规范操作方面。这要求中职专业教师,首先是能够得到技术资料,其次应能熟练地运用技术资料解决实际问题,并依靠技术资料更新知识与技能。现实情况是,很多专业教师对实践中的技术资料完全不了解,也不去研究,这样的专业教育当然缺乏吸引力了。

1.4 有一定的生产组织能力——专业教学组织能力

中职专业教学场所不是教师说学生听的课堂,更多的是教师带着学生边干边学的过程,或着是老师指导学生干的过程,合理安排和协调工作进度,组织学生共同完成工作任务,解决突发性技术故障等,是中职专业教师驾驭教学的基本能力,具备一定的生产组织能力,调动所有学习者参与,是中职专业教学组织中不可或缺的能力。在车间中,老师的角色可能是班组长、车间主任或老板,而不应是旁观者。

1.5 有从生产过程中提炼教学项目与内容的能力——专业教学研究能力

生产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不可能直接复制为教学过程,不仅因为生产的无序性和重复性,其经济成本也是重要阻碍因素,专业教师要有能力在生产过程中提炼出那些具有共性的操作技能,并进行教学化处理后呈现在课堂上,使学生学习掌握后能够迁移到生产实践中,这其实也是中职专业教师教研工作的重点。

1.6 有与生产企业管理者沟通交流的能力——社会能力

中职专业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类似于师徒关系,这种关系不仅因为合作工作与学习过程培养形成的,而且教师要帮助学生规划职业生涯,引导学生走向职业岗位。因此,有责任感的专业教师必然要与生产企业管理者沟通、交流,推荐学生实习就业,总结专业教学的失与得。

2 促进中职专业教师成长的措施

2.1 推进人事制度改革,畅通企业技术人员进入学校渠道

一名大学生毕业后如果直接进行入企业,他今后能进入教师岗位的机会就非常小了,因此,对于希望因生活稳定而获得安全感的人,将会努力在毕业时甚至实习阶段就进入学校(当前应该说90%的教师是这样的),即我们所说的从学校到学校,从学生到教师。如果专业教师没有勇气与能力站在生产岗位上,他们有教学生的底气吗?这种情况不改变,不可能根本上解决中职专业教师队伍建设难题。企业技术人员进入学校担当专业教师,需要有制度上的保障,虽然当前中职学校中有部分自聘专业教师,他们大多数是企业中的技术骨干,他们的存在,部分解决了专业教师队伍结构性不合理问题,但由于属于非编制人员,得不到地方财政支持,在学校中属于弱势群体,地位低人一等,干活最多拿钱最少,他们的很多工作,如实习指导、教学准备、设备维护等大量实际工作,都是不可替代的,但无法折合成课时,因此,得不到相应的报酬,这不仅违背了基本的社会公平,也阻碍了专业的发展。

2.2 打破“铁饭碗”,建立不胜任教师离岗再培训机制

中职学校的教育质量不能通过升学率证明,教学质量也无法用一张试卷说明一切,但专业教学效率低,偏离实际,职业教育吸引力差,是不争的事实。当前,职业学校的硬件设备上去了,就连很多外国职业教育专业家都感叹中国职业学校一流的教学设备,中职学校几乎是免费教育,为什么还是没人上呢?不排除全社会轻视技术工作和体力劳动的因素,但专业教学质量不高,才是最重要的因素。不合格专业教师不仅体现在能力的不足,更多的体现在态度上、观念上!若专业教师自身动手能力差,为求自保,必然是鄙视动手的态度取向,而这种态度会“传染”给其他人,让努力动手操作的人“自惭形秽”和“低人一等”,可想而知,他们的课堂当然多数是无效教学,指望培养出热爱动、崇尚技术的学生不是天方夜谭吗?专业教师若自己就认为劳动是下等的,学生会怎样?有的教师带出的整班学生几乎没有一个毕业后下厂实习,能给他考核不合格吗?为什么我们在整理车间、安装设备、打扫卫生时,宁愿人少也不愿请某些在编教师参与?因为他们在场的态度反而会影响大家工作的情绪!当然,相关的领导对这样的情况也是清楚的,于是无论是省培、国培都有明确的下厂实习的安排,意图是明确的,但实际效果呢?企业真的欢迎岗位上有人闲庭信步吗?结果还不是借下厂培训实习之名行回家休息之实吗?那种没有生存压力下的“实习”,真的能培养出实践专家吗?因此,应建立不胜任教师离岗培训机制,这种培训不是短时间蜻蜓点水式实习,而是承载着生存压力下的工作!没有优胜劣汰的机制,打造不出过硬的队伍,我们的管理者有这样的勇气吗?

2.3 深化校企合作,完善兼职教师机制

校企合作成了很多职业学校装门面的招牌,其原因是所有人对校企合作的内涵没有统一的界定,只要与企业签字、盖章,最多吃顿饭、挂个牌,校企合作就算是万事大吉了。于是又有了校企深度合作的概念,不知今后还会造出什么来。我认为,校企合作中最重要的内容是:教师、技师的角色能在校企之间无障碍互换,企业接纳教师顶岗工作,并支付报酬,技师能理直气壮地走进课堂。即建立完善的兼职教师队伍和兼职教师运行机制,管理者应理解中职专业教师是教师群体中特殊的部分,必须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去实践,并且这种实践应是长期的活动,以利于他们更新技能,并了解行业的新技术。一种合理的方法是:合作企业中设立专门的教师生产岗位,由数名专业教师合作完成岗位工作,教师们在时间上可以交错开,当然,教师的技能水平不同,岗位分工也不同,有的可能当师傅,有的只能当学徒。其困难是:教师的自觉性和学校管理者坚决性的统一。如果教师没有相应的社会责任感和对学生的基本同情心,是很难在没有完善制度保证下完成蜕变的。

2.4 从“双师型”教师到“双师型结构”的教学团队

教育主管部门多年来倡导“双师型”教师,这应该是一些专家提出来的,这种愿望是可以理解的,但真的可行吗?就当前的结果来看,多半是“双证型”教师!要使一个专业教师即有理论研究的能力,还有实践专家的技能,这要求实在是太高了,可能有极少数教师通过个人的努力能达到,但绝对不可能成为普适性的规律,况且我们没有建立起双师型教师成长的机制。既然使一个教师成为“双师”太困难,而职业教育教学又需要双师,更加切实可行的是建立“双师型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我们把教师分为二大类:其一是“研究型”的专业教师(在编教师的努力方向),其二是实践型的实习指导老师(企业的维修技师),两者结合起来就非常理想了,在工作中,研究型的专业老师擅长精确的检测与判断,并把它们转化为教学资源。实践型的实习指导老师,擅长完成前者很惧怕的拆装操作,并也转化为教学资源,这不仅是效率问题,他们各自的成长经历决定了各自在教学实践中所担当的不可替代的角色。在中职的专业教学中,后者可能更受欢迎,工匠的品质决定了他的地位,但前者更是不可或缺。

没有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就不会有专业化的职业教育。

猜你喜欢
双师班组校企
百万扩招下高职校企合作演化稳定性分析
生产班组执行力提升建设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党员进班组”促进班组建设的探索和实践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农学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林秀娟 茶业“双师”
疫区日记:一个120急救班组的武汉12小时
转型背景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以广西科技师范学院为例
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职业发展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