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大学 浙江 温州 325000)
《中国四千年白话史》探析
何国政
(温州大学浙江温州325000)
《中国四千年白话史》并不是近代“史学革命”风潮中的成熟著作,受众是知识匮乏的普通百姓,学术性较为单薄,编写体例、编纂内容以及指导思想等方面表达朦胧。然而,《中国四千年白话史》写作时间较早,走在“新史学”潮流的前端,蕴含了近代史学转变的初始元素,具有开风气之功。
白话文;章节体;经世致用;启蒙民智
黄庆澄,原名炳达,字钦教,后改名庆澄,号源初(亦作愚初),又号寿昌老人,浙江平阳县慕贤东乡黄车堡(今苍南县钱库镇陈东乡)人,生于同治二年(1863年),卒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享年41岁。
少时,曾师从杨镜澄、孙诒让与金晦等人,研习算学,深受影响。后结识“温州三杰”宋恕、陈虬与陈黻宸等人,思想进一步维新。1893年五月至七月,在驻日使臣汪芝房编修的资助下,黄庆澄赴日考察,游历日本东京、西京、奈良、长崎、神户、大阪、横滨等七座城市,拜访学者名流七八十人之多。回国后著成《东游日记》一书,记录其所闻所感,孙诒让为之作序。1897年,黄庆澄创办《算学报》,从事算学普及工作,《算学报》是我国最早的数学专业杂志,影响深远;后于温州创办《史学报》(后改名为《瓯学报》),介绍时事,针砭时政,寻求民族振兴。除创办《算学报》与《史学报》外,黄氏著作颇为丰硕,涉及各个领域。据《平阳县志》,黄庆澄“著书十余种,皆算书及训蒙浅易诸书”,现存《湖上答问》、《黄氏数学启蒙》、《东游日记》、《中西普通书目表》及《中国四千年白话史》等书,孙诒让赞其为“振奇士也”。
1.1 白话史书的早期尝试
晚清以来,温州地方人才辈出,白话文运动走在时代前列。1902年11月1日,向来以骈文典故见长的宋恕却代孙诒棫起草了《遵旨婉切劝谕解放妇女脚缠白话》。这篇旨在劝诫女子抛弃缠脚恶俗的白话谕告,通俗易懂,“除《开宗明义》、《结题留余》两条,正文共二十六条”,详细阐述缠脚危害,竭力破除百姓在思想上的顾虑,并教授放脚法门。国学大师孙诒让,1903年8月应邀参加温州艺文学堂开学典礼,“这篇演说辞是用浅近的文言文写的,但孙诒让从侄孙认为先籀庼伯父当时是用白话文发言”,[1]1906年7月以后,孙多次到瑞安县城高等小学堂,都曾留下白话演说辞。此外,瓯海道尹黄庆澜从1918年到任后,就连续发表了告示性的14篇“白话文”。[2]
《中国四千年白话史》全书白话行文,有断句,阅读简便,是我国早期的白话通史性著作。现存于温州市图书馆的清刻本《中国四千年白话史》仅一册,无确切出版时间,[3]但据作者生平考证,此书应成于戊戌变法之后,《温州历史年表》、《浙江古今人物大辞典上》、《平阳县志》等书目涉及黄氏生平介绍,皆有“回温后又创《史学报》,编《中国四千年白话史》”等语,黄庆澄于1899年创办《史学报》,卒于1904年,可见《中国四千年白话史》应作于此期间。
现认为,192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白话本国史》是我国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中国通史,《白话本国史》从编纂体例、指导思想、覆盖内容都在走向成熟,在新史学写作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不可否认,《中国四千年白话史》无论从编纂体例还是史学价值,都与《白话本国史》相去甚远,然而,黄庆澄早在20年前就已经用白话文创作史书,意义非凡。更有学者认为,《中国四千年白话史》是我国最早的白话通史著作,[4]对研究早期白话史书具有重要价值。
1.2 章节体的采用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学势头强盛,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新史学家冀图推翻以皇朝为中心的封建史学体系,建立以国家民族为中心的资产阶级新的史学体系。梁启超等人积极热情地引进西方史学理论,章节体受到新派史家的大力青睐。章节体不仅能够反映历史宏观大势,并且能够囊括新史学所需求的政治史以外的经济史、文化史及社会史等内容,符合“国史重写”运动的要求,被新史学家接纳和采用。夏曾佑是近代第一位成功尝试用章节体编纂通史的学者,《中国古代史》全篇采用章节体格式,以大事记为纲领,条理清楚,兼论风俗文化等内容,开风气之先,受到当时以及后继学者的极大好评。
黄庆澄卒于1904年,因此,《中国四千年白话史》写作最迟不晚于《中国古代史》,现存残本没有发现目录与标题,全书架构以故事口述形式推进,但内容逻辑已经明显受到章节体写作方式影响。《中国四千年白话史》迄于尧舜禹,终于西周末年,全篇与夏书《中国古代史》上篇的传疑时代相似,按顺序可分为,帝尧、帝舜、尧舜政绩、大禹、大禹政绩、夏之列王、商汤代桀、商之列王、凤起岐山、周公辅政、西周政治等内容。其间,对历史存疑问题也发表了自己一些意见,如丹朱商均未必不肖,古代传贤传子之疑,封建流弊辨析等问题。
2.1 晚清温州史学的发展
晚清以来,“经世致用”思想在浙东地区沿袭被传播,温州地区也出现以“温州三杰”为代表的新史学家。陈黻宸对新史学改革贡献尤甚,几乎与梁启超《新史学》发表同一时期,陈黻宸发表《独史》、《史地原理》等文章,猛烈批判封建史学,提倡实学经世致用功能,并在此基础上,编写《中国通史》,成为新史学的代表人物;宋恕的学术思想则贯承浙东史学传统,远承南宋陈傅良、叶适永嘉学派,近袭清初黄宗羲思想,学术思想经世色彩浓厚,著有《六斋卑议》;陈虬思想亦上承南宋永嘉学派,“事功”思想强烈,谋求国家富强,著有《治平三议》、《报国录》等。总之,晚清温州史学人才涌现,对当时学界产生重要影响,黄庆澄与“三杰”交谊匪浅,史学志趣具有相通之处。
2.2 尊崇三代先王
在黄氏看来,统治者个人思想操守是否过关是君临天下的前提,舜与周公旦成为作者宣扬儒家道德的理想人物。舜起于田亩,安分守己,“起初只管自己种种田,后来又去捉鱼,又去烧瓦,不过因自己是穷苦人家的儿子,好好服事父母,调和兄弟,有些空的功夫,就去讲究学问,讲究做人的道理,这就罢了”,[5]这种漫不经心的生活态度却让舜得到尧帝的认可,作者问道,“列位,这个事体奇怪不奇怪呢”。显然,作者对于舜兢兢业业的态度是褒许的,赞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儒家理念。
在这册字数有限的残本中,周公的事迹占据了大量篇幅。作者通过三件事情刻画了周公“忠义两全”的英明形象,为辅佐成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周公受冤,祝文出而天下白的故事。黄氏对周公先公后私的忍耐给予极大尊重,同时用传统的“因果报应”论告诫众人,“这正是俗语所说人不晓得天晓得,那个说天没有眼么”,达到劝良从善的教育目的。二、周公平定三叔叛乱。黄氏特意强调周公诛杀同胞兄弟并非冷血无情,违背人伦,而是为了天下大义,忍痛灭亲,“所以只好丢了骨肉的情义,硬了肚肠,做出这种大义灭亲惊天动地的事体”。[6]作者认为,这种顾念苍生、救济天下的情怀,远远重于一家情义。三,制定周礼。在这篇学术气味并不浓厚的著作中,作者罕见地对《周礼》真伪作了一定的鉴别。针对后人认为《周礼》是汉代刘歆伪造的传闻,黄氏极力否认,“这部书就好比现在的太清会典一样,就可叫他是大周会典了,不过是周公初定的样子,未曾颁行的,到了颁行,又有些不对了,大凡立国的规模,开国是一样的,中兴又是一样,代代如此,不能说周朝的事情与这部书有些不对,就说他是假造的”。[7]黄氏认为《周礼》于后世传承中有所残缺补充,却是周公所制无误,进一步提高了周公的历史地位,为后世治国者树立榜样。
2.3 帝位本质分析
禅让与世袭原本是两种相互矛盾的传承方式,黄庆澄以“民心”为标准将两者巧妙地统一起来。黄庆澄认为,尧舜禹时期的权贵意识较为淡薄,禅让是深得民心的举动,也是稀松平常的事情,“那个时候皇帝位,大家都看的轻的,所以尧让给了舜,舜让给了禹,都是不稀奇的事体”。随着奴隶制度的建立,阶级差异逐渐明显,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客观上打破了民主传承的惯例。但黄庆澄申明三代的世袭制有别于后世的家姓天下,依然秉持了“民心所向”的原则,并以此为依据解释大禹传位于启与三代王权更替的争议。
黄庆澄支持大禹传位于启。他认为,“大约天下到那个时候,人心已经变了,如果益做了皇帝,满朝臣子,又生起心来,不如索性让了启,大家倒没有话说”。[8]所谓的传贤传子都只是形式,人心向背才是选贤举能的唯一标准,“古书中传贤传子,说来说去,都不是真实的故事,你们大家信不信呢”。[9]同样,黄庆澄用“人心向背”的标准解释了夏商周朝代更替的争议。后世对于商汤取夏难免疑窦丛出,“从前尧让了舜,舜让了禹,何等客气,到了汤王,用兵马的天下,就致令后世的人,议论纷纷,这样叫是揖让,这样叫是征诛,岂不好笑么”。[10]黄氏认为,汤王取天下实乃不得已,一是夏桀昏庸无道,一是生民安危,“汤王既有这样的才干,这样的名望,如果那个时候,心头还是冷冰冰的,只管守着臣子的名分,岂不是对不起百姓么?”。[11]在黄氏看来,商汤为救生民于水火,不得不登帝位,是出于公心,“比后世篡位的臣子,实在是天渊相隔,万万不可相提并论的”。黄庆澄表达出对于帝位本身的轻视,强调民心的关键作用,符合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要求。
《中国四千年白话史》创作于维新变法时期,顺应了“史学革命”的潮流,践行了新史学的某些主张,蕴含着丰富的经世致用思想。作者希望通过有意识的历史引导,批判封建制度,启发民智,殷鉴君主,把启蒙民智作为文化更新及建立君主立宪制政体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启蒙民智是《中国四千年白话史》的首要目标,也是此书的价值所在。
[1] 沈迦.一条开往中国的船 赴华传教士的家国回忆[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6.
[2] 胡珠生.温州近代史[M].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
[3] 《浙江革命史料集·第一卷》并未列出此书出版时间,其他书目均未发现此书具体时间.
[4] 蔡克骄.温州史学源流简述[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3(6).
[5] 黄庆澄.中国四千年白话史[M].温州市图书馆.
[6] 黄庆澄.中国四千年白话史[M].温州市图书馆.
[7] 黄庆澄.中国四千年白话史[M].温州市图书馆.
[8] 黄庆澄.中国四千年白话史[M].温州市图书馆.
[9] 黄庆澄.中国四千年白话史[M].温州市图书馆.
[10] 黄庆澄.中国四千年白话史[M].温州市图书馆.
[11] 黄庆澄.中国四千年白话史[M].温州市图书馆.
何国政(1991-),男,汉族,温州大学中国史研究生,研究方向 :中国思想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