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华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四川 南充 637000)
浅谈吴让之书法篆刻的艺术特点
张艺潇
(西华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四川南充637000)
清朝初年,政局还未稳定,在当时的书坛上,延续着明末书风特色,时常创作出宏伟巨制来抒发自身强烈的个性,形成了一种“个性书风”,以王铎、傅山为代表。但这对于清初时期的统治者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因此随着政权的逐渐稳固,统治者对于百姓的思想控制日趋严重。在康、雍、乾时期,统治者为了加强中央专制集权,实行八股科举制度,并大兴“文字狱”压迫知识分子,许多文人学者不敢著书立说,而转入了考据学。考据学的兴起,带动了金石学的发展。本文介绍了吴让之的艺术特点及其成就,尤其是书法(篆书)篆刻成就,从其笔法、章法、结构上剖析其艺术特点,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
吴让之;艺术特点;篆书;篆刻;影响
吴让之生平
吴让之,生于嘉庆四年(1799——1870),江苏仪征人(今扬州人),原名廷飏,字熙载。篆书是他最为擅长的,成就最高的书体。代表作有《崔子玉座右铭》、《吴均帖》等,用笔精到,浑厚庄重,柔中带刚,法度严谨,吸取汉篆的笔法特点,人称“吴带当风”。吴熙载一生颠沛流离,清苦的他曾自嘲到“有子有孙,鳏寡孤独;无家无室,柴米油盐。”在同治九年一代大师病逝,享年71岁。
吴让之篆书艺术特点
篆书是书法里非常重要的一种字体,质朴、典雅,受到书者的喜爱。在被称为“书道中兴”的清朝,篆书的兴起和创新时期最为重要的标志。在中后期一些书法家在当时主流思想的影响下从笔墨变化、形态结构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创新。大大地丰富了篆书单一的表现形式。而吴熙载也正是其中的一位杰出代表。
(1)笔法
后世人称吴让之的篆书之中有“气贯长虹,咄咄新意”之态,这与他在金石学上的研究有关。从吴让之的篆书中可看到他在每一笔的提按、粗细、墨色、首尾处做到不同的变化,例如《崔子玉座右铭》中“人” 字左右两撇,左边墨色重些,到了右边的一撇利用毛笔的特性写出枯笔,这样看来左右两边的对比明显,使整个字看起来鲜活。尤其在笔画转弯的部分他书写得格外厚重转折处非常饱满,有些字更是采取直接翻笔的方式,使整个字气息连贯,让整个字看着屹立不倒。
(2)章法结构
章法是指对作品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布局,加之印章、落款与其相呼应。吴让之在篆书中时常采用条幅的形式,幅面修长,搭配其修长的篆字显得相辅相成。其用笔方圆兼顾,使整个字体显得活泼,流动自然,有秀润珠圆之妙,书写之意很足,少了一些秦篆的章法结构局限,显得更为自然抒情。在秦朝篆书是一种“静态”美,布白均匀,结构方正。而到清代,在邓石如等书法家的推动之下,加入写意的情怀赋予篆字生命力,吴让之继承并发扬。
吴让之篆刻艺术
“诗书画印”——古代文人称为“四绝”。吴让之在篆刻上的成就尤为出色。少年时,吴熙载就喜欢刻印章,尤以临摹汉印为主,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到晚年回忆时,在《吴让之印稿自叙》中说到 :“让之弱龄好弄,喜刻印章。早五岁乃见汉人作,悉心摹仿十年。凡拟近代名工,亦务求肖乃已。又五年始见完白山人作,尽弃其学而学之。”[4]而吴让之在艺术领域的最高成就便是其金石篆刻。早期文人篆刻崇尚“印宗秦汉”,流传下了大量的仿汉印章,但这也使得当时的篆刻艺术受到局限,又因为固守刀法陷入了“印中求印”的窘境。后因邓石如提出“印从书出”打破了僵局。将篆书创作的个性化引入印章之中,呈现出“书中有印,印中有书”的境界。[2]“吴让之临摹汉印长达十多年,功底深厚,加之又继承邓石如在篆隶上的笔法,形成以圆朱篆法入白文印的特点。他承袭邓石如、包世臣的理法与技法,但又有意识的做改变,形成自己的风格。在印作中可以看出它的每一笔方中有圆,体态刚劲,如其篆书一般秀润流畅,真真是运刀如笔。
吴熙载的印章字体大多为小篆,结合他在篆书书法上的用笔圆转流畅,方圆结合。只要线条直、曲有所改变,印章会表现出不同的姿态。(如图“函青阁主”印)“函青阁主”是吴让之中期作品,以叶子为形,边缘处故意做出破损的痕迹。“函”“青”两个字看上去相互连接,借鉴了草书中的借笔。为了与“叶子”的外形相呼应他将“阁”“主”二字收小,且阁字与青字相分离留有一定的空间。“主”字简化成一笔并且比其他三个字都粗,形成强烈的对比,是整方印看上去不至于轻飘,给人厚重稳妥之感。
吴让之书法篆刻艺术特点
吴让之上承邓石如,下启吴昌硕。师从邓石如的学生包世臣,所以是邓石如的再传弟子。凭借着自身深厚的文学功底,及书法造诣创造出平正、清雅、古朴的篆刻风格;刚柔相济、婉畅多姿的篆书为后世人广泛临习。后人便觉得学习邓石如应以学吴熙载入门。
吴熙载的艺术成功离不开其深厚文学的功底,自身刻苦的钻研,善交朋友以及丰富的人生阅历。虽然他一生清苦,流离失所,但也是这些经历成就了他悠然自得的心境,并表现在他的艺术创作中。
他擅长各种书体,但其篆书与篆刻成就最高,从他的印章中可看到其篆书中的笔法变化,上收下放的结构特点,方圆兼顾的用笔特点,金石入书、入印后线条变化的特点。将书法与篆刻完美的结合并用于绘画的章法结构之中。
[1] 王镛著. 《中国书法史》.
[2] 武蕾. 清代篆刻“印从书出”与“印外求印”研究 硕士学论文 2009年
[3] 刘蕴林. 清晚期金石画派花鸟画分析 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年
[4] 《吴让之印稿自叙》
[5] 燕益得. 《金石画派的前期骁将——吴让之绘画艺术及市场行情漫议》 《收藏界》2010年 第12期
张艺潇,女,汉族,四川南充人,研究生,西华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教育学专业书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