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0)
从何逊的赠答诗来看其出仕前的生活状态
陈星星祝苗康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桂林541000)
赠答诗是亲朋好友之间沟通情感的方式,故能显露出文士的真实心态和情感需求。何逊是南朝梁代的重要作家,其赠答诗歌在所有诗中占有较高的比例,所以根据何逊赠答诗,可以看出何逊真实的情感状态。因此本文以何逊赠答诗为研究对象,把情感为主要目标,对他的出仕前的生活状态做了一个梳理,以利于日后对何逊的整体研究。
何逊;赠答诗;生活状态
南朝是赠答诗发展的兴盛时期,这时期的文人在魏晋赠答诗重抒情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丰富和发展,并创造出大量的赠答诗,何逊便是其中的一员。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收入何逊诗 116首,其中赠答诗有30首,可见赠答诗在何逊诗中占有较高的比例。本文就以他出仕前所写的赠答诗为主要材料来浅析何逊在这个阶段的生活状态。
何逊约生于南朝宋苍梧王元徽元年(473),在齐永元元年(499)举秀才,此后一直闲居建康。到齐和帝中兴二年(梁天监元年)(502),何逊始终是甘于自己所处的状态的。一方面,齐末政局动乱;另一方面,据《隋书·百官志》载 :“陈依梁制,年未满三十者,不得入仕。”《梁书·武帝纪》天监四年昭曰 :“今九流常选,年未三十,不通一经,不得解褐。”由于何逊出身寒门,不到三十岁,在门阀统治的梁代,自然不能较早的入仕。鉴于这种情况,在天监元年(502)前,何逊还是比较安于隐居的。如《夕望江桥示萧谘议杨健康江主簿》诗云 :
夕鸟已西度。残霞亦半消。风声动密竹。水影漾长桥。
旅人多忧思。寒江复寂寥。尔情深巩洛。予念返渔樵。
何因适归愿。分路一扬镳。
“尔情深巩洛,予念返渔樵”写三人对京都眷恋情深,而自己只想好好地隐居,做一个打渔、砍柴之人。西晋潘岳有《在怀县作》诗二首,其二云 :“信美非吾土,祗搅怀归志。眷然顾巩洛,山川邈离异。愿言旋旧乡,畏此简书忌。”潘诗抒发了对首都洛阳的怀恋之情。而何逊此诗中的“巩洛”实指梁朝的首都建康。南朝人虽偏安江左一隅,但仍喜以中原的地名来称呼其地,更何况南方还设立了不少北方的侨置州郡。题中三人也都是供职于建康者。诗人此处的言外之意是 :诸君宦情不薄,而我却毫无恋栈之意,一心归隐江湖。“尔情”和“予念”适成鲜明对照,形成反衬。
虽然这种自守免去了可能会作为旅人的忧思和奔波的劳累,但也让诗人觉得十分的寂寞和对友人的无比思念。而这从其给同乡朋友孙擢的答诗《野夕答孙郎擢诗》便可看出,诗云 :
山中气色满。墟上生烟露。杳杳星出云。啾啾雀隐树。
虚馆无宾客。幽居之欢趣。思君意不穷。长如流水注。
作者在这幅晚景图中已充分渲染出了一种空寂、苍茫的氛围,为下文的直抒胸臆创造了条件,诗人的情感由此一气直吐。“虚馆无宾客”,使人不由得隐隐联想到 :正是诗人独处无友、心无所属,所以放眼远望,感受到的也是一片空旷幽暗。“幽居乏欢趣”。“幽居”,指幽静的居住处,“无欢趣”,直说出友人不来,生活即无欢乐。这两句率直道来,显得情真意切。收尾二句“思君意不穷,长如流水注”以有形之“流水”比喻无形之情思,亦复深情绵邈。
这段时间,何逊虽然也会出现这种孤寂之感,但他还是会尽量使自己安于现状,写了一些旷达之语,《答高博士》即是。其诗风清淡沉稳,多次提到隐居的适性与快乐。而《答高博士》更是何逊所有的诗作中最适性快意的一首,其内容如下 :
北窗凉夏首,幽居多卉木。飞蜨弄晚花,清池映疏竹。
为宴得快性,安闲聊鼓腹。将子厌尘嚣,就余开耳目。
首先描绘了自己居住环境的清幽适意,初夏来临,花木环绕,作者在阴凉的北窗下乘凉,飞蝶戏舞于花间,稀疏的翠竹倒影在清清的池面上,让人感到无比惬意。自己像赫胥氏之民那样饱食无事,鼓腹而游,并且劝慰高爽如果厌烦了官场的勾心斗角,就到自己这里清爽一下耳目。此时的何逊心态是很稳健的,他甘于恬淡自守。
天监初,政局稳定,何逊也到了可以解褐出仕的年龄,加上何逊也深受当时文坛领袖沈约、范云的赏识,这一点《南史》就清楚记载了“……南乡范云见其对策,大相称赏,因结忘年交,谓所亲曰 :‘顷观文人,质则过儒,丽则伤俗,其能含清浊,中今古,见之何生矣。’沈约常谓逊曰 :‘吾每读卿诗,一日三复,犹不能已。’其为名流所称如此。”那么何逊必然会想进入仕途,于是何逊便向他的忘年之交范云送去有干谒之意的《落日前墟望赠范广州云诗》 :
缘沟绿草蔓。扶楥杂华舒。轻烟澹柳色。重霞映日馀。
遥遥长路远。寂寂行人疏。我心怀硕德。思欲命轻车。
高门盛游侣。谁肯进畋渔。
萋萋春草,缘着沟陂蔓延,碧绿如茵;朵朵野花,依傍竹篱开放,杂采缤纷。远处暮霭渐起,轻烟澹淡,笼罩垂柳;西天晚霞成绮,云霞与夕照相辉映。面对这幅优美而宁静的夕景,诗人没有丝毫的愉悦之意,竟是心中不禁撩起一股淡淡的愁绪,那是因为有着“遥遥长路远,寂寂行人疏,”的寂寞惆怅,继而引出“我心怀硕德。思欲命轻车。”的思念之情。通过“命轻车”,可见何逊向往之情的急切和干谒之心的迫切。面对婉转切情,颇为得体的赠诗,范云读后即回赠《答何秀才》一首,极称何逊年少才美,并寄予很高期望。但范云在其仕途上好像没有给予很大的帮助,因为日后范云赠诗以招请何逊,而何逊以“ 林密户稍阴。草滋阶欲暗。风光蕊上轻。日色花中乱。”作答。把自己比作阶前草而以花丛比幸运者,语意针对来诗比自己为得春天哺育的春桂青蒲,而谓自己其实并不真正幸运,并未受到与他人相等的照顾,透露出对范云的一丝责备。不过,我想范云作为他忘年之交,看到何逊干谒之心,必定会帮助的,可能只是没有来得及,因为范云在梁武帝天监二年范云就离开了人世。
何逊作为一个充满信心希望进入仕途的秀才,但是很赏识他的前辈范云去世了,何逊失去了有力的引荐者,一直没有门路,还是闲居在家。这段时间,他的心情是相当郁闷的,由于看不到出仕的希望,卑苦郁闷的心境开始抬头。《仰赠从兄兴宁寘南》抒发了这段时间的郁郁孤苦的心态 :家世传儒雅,贞白仰馀徽。宗派已孤狭,财产又贫微。栖息同蜗舍,
出入共荆扉。松笔时临沼,蒲简得垂帏。幸奉四海泰,日月耀增辉。
相顾无羽翮,何由总奋飞?一朝异言宴,万里就暌违。远江飘素沐,
高山郁翠微。相思对淼淼,相望隔巍巍。死灰终不然,长岑且未归。
当怜此分袂,脉脉泪沾衣。
一方面政局稳定,“幸逢四海泰,日月耀增辉”;另一方面,天监初,自己年过三十,也有了出仕的资格,他希望能够一展宏图,但是“相顾无羽翮,何由总奋飞?”家事寒微、无人引荐,怎能登上仕途呢?自己和从兄在艰苦的环境下一起努力攻读,为的就是振兴家声,但是“死灰终不燃”,自己始终无望出仕,在和从兄分别之际,不禁感到郁郁孤苦,泣下沾衣。二人别后,何逊又写了一首《秋夕仰赠从兄寘南》 :
阶蕙渐翻叶,池莲稍罢花。高树北风响,空庭秋月华。
寸心怀是夜,寂寂漏方赊。抚弦乏欢娱,临觞独叹嗟。
凄怆户凉入,徘徊櫩影斜。无为淹戚里,见就还田家。
秋夜花草凋零,秋风在树梢发出凄寒的声响,秋月的冷辉洒满空旷的庭院,意境萧索凄寒。夜深了,作者仍然无法入睡,心境孤独冷寂。听着漏壶滴答的声音,更显出夜的幽寂。弹琴无绪,饮酒也忧愁,起身徘徊,冷风入户。一幅萧索凄寒之境。希望从兄寘南“无为淹戚里,见就还田家。”不要留恋仕途,及早回家团聚。可见,在这段时期,何逊的状态主要就是为自己无由出仕而苦恼着,同时流露出了一种卑苦孤苦之感。
由上可知,何逊此时期的赠答诗较为真实地反映出了他的生活状态。出仕前期,何逊安于隐居,生活恬淡安逸。到了一定的年龄,仕宦之心渐渐强烈,而苦无机会,他的生活进入了卑苦郁闷。他的情感由平淡愉悦进入忧愁苦悲。
[1] (唐)李延寿撰.南史[M].北京 :中华书局,1975.
[2] (清)王夫之评选;张国星校点.古诗评选[M].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
[3]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北京 :中华书局,1983.
[4] 何逊撰;李伯齐校注.何逊集校注[M],济南 :齐鲁书社,1988.
[5] 王利器撰.颜氏家训集解[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6] 曹道衡,沈玉成.南北朝文学史[M],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7] 罗总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M],北京 :中华书局,2002.
[8] 李伯齐.何逊诗简论[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2,04.
[9] 蒋立甫.何逊年谱简编[J].安徽师大学报,1986,02.
[10] 刘畅.论何逊诗[J].渤海学刊,1989,03.
[11] 孙晓莉.何逊诗歌论[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0,02.
[12] 王燕香.何逊及其诗歌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