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超+李菁
摘要:高等院校研发能力的提高一直是决策者和教育界关注的焦点。高校及其设立的各种科研机构作为社会的智力源和知识的辐射源是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充分利用和发挥高校、科研机构在城市发展中的功能和作用是我国国家科技政策关注的焦点,也是建设和完善高等教育培养模式的关键所在。本文基于对影响高校研发能力因素的探索,分析如何通过高等教育提高高校研发能力,并提出切实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高校科研能力高等教育创新
一、引言
传统模式下的长期应试教育模式导致了学生创新创造意识不强[1]。一直以来的应试教育大环境下,依赖记忆性和重复性的学习强化的知识基础,削弱和阻碍了学生自主思考与创新的能力,与高校教育本身的培养目的背道而驰,只有真正从学习本身性质出发,加强高校中不断创新,不断实践,不断质疑的文化氛围,才能让学生成为高校教育的受益者,成为愿意独立向前,不断探索的研发型人才。
同时,高校研发能力的提高与城市发展联系紧密,高校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发展应多样化、避免单一的固化模式,通过互动建立联系,保持共生关系[2]。高校在培养和吸引大量的精英人才及科研人才方面,为当地公共知识存储和人力市场资本积累做出贡献。研发型城市要想具有竞争力,必然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并不断创新的城市,而高校则是不断涌现创新成果和培养创新人才的地方,城市发展无法与高等教育的良好发展相背离。
二、我国高校研发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问题
(一)课程体系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现阶段的课程体系结构模式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实质构成”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理论课和实践课;二是“形式构成”的必修课和选修课[3]。
课程体系建设的关键从三个方面出发,第一从学生受众群体的需求出发,结合学习体验和激发创造性,尊重学生个体的需求,将其潜能最大程度的开发。第二从社会需求出发,课程内容与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发展结合紧密,实时更新,并且理论带动实践,让学生在课程中学到的知识不与社会需求脱节,甚至超前。第三从学科交叉出发,课程的结构也就是其各要素的比例关系决定了它的目的与功效,影响了学生个体的学习侧重点和吸收程度,因此高校课程应走向多个学科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多元化建设趋势。
(二)教学制度
如今,高校中的教学制度主要以理论课堂教学和少部分实验教学为主,学生参与科研的情况是比较少的,这里主要指出的本科生教学。除了可以选择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SRF)这样的项目进行申报,几乎没有其他专门为本科生开辟的科研通道。本科生的科研创新教育情况并不乐观。
推进本科生参与到科研中,可以实现从原先被动地接受知识到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转变,锻炼主动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创新意识以及对科研的兴趣。高校可以把科研纳入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中,形成一套专门针对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及兴趣培养体系,改变以往学生想参加却没有通道的困境[4]。如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等均实施了“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旨在让学生直接参与或制订研究项目,接受科研基本技能的训练,掌握科研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交流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评价与激励机制
从学生方面来说,高校制定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对于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实践能力这些方面所占比重都不高或是评价本身不贴切学生学习生活,并不能真实反映其创新及研究能力。而对于激励机制而言,更多的是侧重成绩绩点,其他创新实践能力所占比重也很小,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反而会让其选择放弃这一部分转而单纯追求应试成绩。
从教师方面而言,主要考核点则是课堂教学评价和自身科研成果评价。前者中也是出现创新教学所占比重不高的问题,学生的主要评判点也会倾向于老师课堂亲和度,表达能力之类。而自身的科研成果评价对于改善自身科研实力是有帮助的,但是却缺少了与学生在科研教学引导和探讨方面的互动,没有起到促进科研人才培养的作用。奖励机制根据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规定,但都存在重数量和轻质量的现象,造成了不注重发表文章的高质量,将低水平的研究重复进行等不良现象,促生了这种不良竞争气氛的蔓延。
三、提高高校研发能力的对策与建议研究
(一)以市場需求激发高校的研发创新潜能
要使高校的研发创新真正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相结合,必须按照市场需求,激发高校相关人员的积极性,推动高校院所体制改革。由于有国家教育、科技经费等的投入,高校应该考虑将研发创新初期的不确定性由高校自己承担;同时将推广、应用技术和提供科技服务等职能转变为完全的企业化运营,遵循商业运营的规范。此外,如果高校在建立多元化的评估标准的同时,明确成果产业化收益的分配标准,鼓励研发成果的拥有者投入更多的经历推广其成果,高校的知识优势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建立高校层面的主动适应和自我调节机制
首先完善高校的机构设置,建立负责协调处理校企合作有关问题的校企管理协调机构。再则是高校可以负责对周边企业管理者和员工提供免费或者低收费的管理与技术培训,为在职人员提供更新知识、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和职业水平的机会。通过这样推广教育计划,还加强了大学与地方社会的文化和信息交流。
其次需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研究与开发。高校应积极向科技园区输入人才,尤其是处于创业初期的企业急需各方面的人才。在校学生进入科技园区实习或工作,不仅有利于他们学以致用,为他们提供了宝贵的实习、工作经验,也为企业及时提供了所需的热人才。只用这样,学校的专业教育与企业之间方能形成稳定的连接,从而达到“以专业带产业,以产业促专业”的互动效果。高校还应该积极鼓励大学生创业,以大学生创业带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带动就业的增加。
参考文献:
[1]潘昆峰 and 袁娟, 中国城市高等教育科研创新能力研究——基于2014年17家高等教育中文核心期刊科研论文的分析.中国高教研究, 2015(07): p. 33-40.
[2]高耀, 顾剑秀, and 方鹏, 中国十大城市群主要城市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综合评价研究——基于107个城市2000年和2010年的横截面数据.教育科学, 2013(03): p. 19-29.
[3]李珺, 高等教育中教学和科研的关系研究. 2008,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4]张旺, 杜亚丽, and 丁薇, 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反思与当代创新.教育研究, 2015(01): p. 28-3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