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珊珊+张惠霞
【摘要】近几年,研究者所在的高职院校从行业人员的社会需求角度入手,对酒店管理专业的英语教学进行了“自上而下”的教学改革。改革效果良好,但仍存在一定问题。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学生的视角对英语学习需求进行分析,了解改革后取得的成效和不足,对人才培养、课程和教学实践提出一些建议,期望通过新的“自下而上”的教学改革,使教学适应学生的需求,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的行业人才。
【关键词】英语教学改革高职酒店管理
课题项目:陕西工商职业学院课题项目“高等职业教育现代服务类专业学生英语学习需求和特征研究”;项目负责人:许敏;项目编号:13G-05-A05。
问题的提出
2012年起,陕西某高职院校从高星级酒店对从业人员的社会需求视角入手,对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教材进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包括:增设听说课、小班授课、调整教材、改进考核方式、提前实习(大一第二学期进入酒店实习再返回学校)。因此本文旨在分析初步教学改革后学生方面的英语学习需求及特征,期望通过学生的视角对英语学习需求进行研究,了解改革后英语教学取得的成效和不足。那么改革后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如何,本研究拟对该问题进行深入讨论。
“需求”这一概念起初首先被应用于专业用途英语中(程晓棠、孙晓慧,2011)[4],简单来说,就是指学生目前的学习要求及未来的工作要求,即学生在学完外语课程后能用语言去做什么(Hutchinson & waters, 1987)[1]。需求分析指通过内省、访谈、观察和问卷等手段研究需求的技术和方法(陈冰冰,2010)[5]。需求分析主要研究学生的学习需求、想法、愿望等。同时,需求分析也可以研究其他相关集团(教师或者雇主等)对学生英语学习的预期与需求。需求分析模型的研究从最初Munby(1978)[3]的目标情景分析、Allwright(1982)的目标情景分析、Hutchinson & Water(1987)的分析模型到后来的Dudley-Evans & St John(1998)[2]的分析模型,已日趋成熟。我国学者如夏纪梅、孔宪(1999)和王海啸(2004)、陈冰冰(2010)[5]近年也开始关注需求分析模型。陈冰冰的模型分为学生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分析。其中学生需求可分为学习能力差距、学习者个体愿望、学习过程需求和学习环境需求4个维度。
因此,为进一步了解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本文拟以以上理论和陈冰冰(2010)[5]的需求分析模型为依据,考察改革后高职学习者的需求以及需求被满足的状况,旨在解决教学中实际遇到的问题,如教材、教师角色及语言使用、授课方式、课堂活动形式等,从学生学习需求角度提供依据。
研究方法
研究使用了问卷法和访谈法。首先,根据陈冰冰(2010)[5]需求分析模型的维度4学习环境需求中的部分内容进行问卷设计。问卷分为:学生对课内环境的需求,课外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教材、课程设置和考核4个部分。之后,研究者随机抽取75名专业学生进行问卷,并抽取3名学生进行访谈。
研究结果
参与本次问卷调查的学生基本情况为:大三6人,大二27人,大一42人。其中男性18人,女性57人。调查者平均年龄19.9岁。
1.对课内环境的需求:(1)教师角色:目前英语教师的主要角色仍是传授知识型教师(知识提供者50%)。而学生期望教师不仅能教授语言和训练技能(指导者48%),也希望教师主动参与(参与者45.3%),同时注重鼓励学生参与活动(激发者36%)。该项调查结果与赵庆红等(2009)[7]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他们认为学生更期待教师扮演促进者、帮助者和指导者的角色,而非传授知识型教师。唯一不同的是,赵庆红认为学生不希望教师评估自己的学习,本次调查发现学生期望教师给予及时的评价反馈和建议(评价者41.3%)。(2)授课方式:该部分主要研究小班教学学生的满意程度,70.6%的学生对口语课小班教学感到满意。问卷中超过半数的学生(62.7%)表示这种授课方式可以扩展到其他英语课程中。(3)课堂活动形式:教师课堂使用较多的“口头报告”(46.7%)最不受欢迎,仅有10.3%学生选择喜欢这种课堂形式。访谈中,学生反映口头报告难度大、趣味性低,且不能与同学进行良好的互动,学习效果不明显。因此学生更期望参加更具趣味性和交际性的活动,如“小组、两人一组活动”(44%)、“角色扮演”(42.6%)。(4)语言使用情况:研究中教师的语言使用基本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即学生的期望值与实际课堂情况基本相符。在实际课堂上教师语言使用情况是“一半英语,一半中文”(58.7%)、“多半英语”(24.0%);学生也希望教师使用“一半英语,一半中文”(42.7%)或“多半用英语教学”(40.0%)。由此可以看出,改革后教师能针对高职类学生的基础和社会需求,选择适当的语言进行教学。
2.课外环境(就业和实习对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访谈中研究者了解到提前实习对学生之后的学习具有相当大的影响。3位学生提及英语水平对与客人沟通、职位提升、薪金、部门以及领导重视都有较大影响。大一实习让学生认识到个人英语水平的不足和对英语的迫切需求。由此得出,改革后的實习制度是相对成功的,对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和教学具有明显的正向推动作用。
3.教材和课程设置:(1)教材。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教材的感兴趣程度依次为《酒店英语》《英语会话》《综合英语》和《英语听力》。在访谈中,学生认为《酒店英语》教材与实际工作相符,虽然难度稍高,但针对性强,对今后的工作和升职加薪具有明显意义,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强。《英语会话》教材难度适中,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实用性强。因此前两本教材较受学生欢迎。而后两本教材难度较大、内容多、实用性不强,应选择更贴近工作和日常生活的教材。(2)课程设置。问卷中56%的被调查者认为应增加专业课程的课时。访谈中学生提出《酒店英语》课时较少,不能满足日常工作的需求,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课时。endprint
4.考核: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改革后英语科目的考核中形成性考评和终结性考评各占总成绩的50%,但在访谈中有两位学生仍提出大部分教师仅将出勤和课后作业作为平时成绩,缺少课堂活动成绩,因此学生并不能积极参与。所以,形成性考评方式仍需进一步完善。
结论及启示
通过分析可知,改革后的酒店管理专业英语教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例如初次改革后,教师能针对学生基础和社会需求,选择适当的语言;新实习制度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英语教学具有明显的正向推动作用;小班授课方式效果良好。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教师和授课方式。教师多为知识传授型,课堂多以教师为中心,而学生期待教师给予反馈,加强课堂互动。其次,课堂活动形式。目前的一些课堂活动(口头报告)难度大、参与性不强;学生更需要难度适中、趣味性高和交际性强的活动(小组活动、角色扮演等)。再次,教材和课程设置。一些教材难度大、内容多、实用性不强,应根据情况选取适合的教材。一些课程设置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调整,例如增加专业英语的课时。最后,考核形式。形成性考评体系仍不完备。正是以上这些问题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因此,英语教学改革仍需“自下而上”體现学习者需求,才能更适应高职学生的特点和水平,所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1.教学方法改革。改进授课方式、激发学习兴趣、构建互动课堂。《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指出:高职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并侧重职场的交际能力,而交际的核心是互动(李晓,2003)[6]。因此,一方面,教师应当从知识传授转变为交际型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提倡学生自主参与和主导课堂活动,营造良好的互动环境,发挥学生主动性,做好辅助工作,扮演好参与者、激发者、评价者的角色。另一方面,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部分高职学生一般英语基础较差,自信心不高,学习动力欠缺。如果教学活动难度过大,又不具趣味性和参与性,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降低。因此,教师应当针对地区学校学生特点,多组织一些难度适中、趣味性强和交际性强的活动,使更多学生参与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2.课程和教材改革。课程设置注重针对性,选择教材强调实用性。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在教学改革中,高职院校应当以岗位需求为主线,针对本地区、本校及学生的特点,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以适应职业需求。例如对于对英语有较高要求的涉外专业,设置相应的公共英语和行业英语课程,并注重学生对课程的反馈,及时修订课程设置,针对学生欠缺的部分,可以适当增减课时和增设新课程。教材的实用性:将专业和生活用语渗透到英语课程中,提高学生竞争力。例如选取更贴近生活和职业的教材,补充教辅材料,课堂教学以教材为基础又不仅限于此。也可根据地区、职业和学生特点编写校本教材。
3.考核方式改革。制定多元化评价体系,注重形成性评价,完善教师岗前课程评价培训。课程考核采用形成性、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将形成性评价贯穿至整个教学过程,开展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小组互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增强成就感和自信心,使学生从被动的受试者转变成为主动的参与者和评价者。多元化评价也有助教师获得反馈和优化教学。当然,进行考核方式改革的前提是教师形成性评价培训,应当使教师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原则和方法。
4.校企合作改革。继续深化校企合作,利用社会资源推进教学。从本研究中可以看出,学生在校企合作的实习单位中提前实习后,学习积极性有了较大提高,口语取得了明显进步,因此,今后仍应当紧密依托行业企业,共同构建产学合作机制。应指派教师到企业,了解最新行业情况,或直接聘请企业专家为学生授课,定期邀请外国企业专家作宣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校企合作同时,进一步拓宽产学研合作之路,走在产学结合前列。将教学实践研究成果用于日常教学中,把学生培养为适应行业需求的从业者,将优秀人才输送到合作企业,最终学院、学生、企业三方互惠共赢,形成良性循环机制。
参考文献:
[1]Hutchinson, T. & Water, A: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 es -A Learning centered Approach(Cambridge: CUP,1987).
[2]Dudley- Evans, T. & St John, M. J:Developments in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A Multi- disciplinary approach(Cambridge: CUP,1998).
[3]Munby, J:Communicative Syllabus Design(Cambridge: CUP,1978).
[4]程晓堂、孙晓慧:《英语教材分析与设计》,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5]陈冰冰:《大学英语需求分析模型的理论构建》,《外语学刊》2010年第2期。
[6]李晓:《试论外语教学三大原则及其实践途径》,《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年第8期。
[7]赵庆红、雷蕾、张梅:《学生英语学习需求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外语界》2009年第4期。
作者单位:陕西工商职业学院陕西西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