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深化行业合作的思考与探索

2017-12-05 21:29谈小龙陆婷婷
大学教育 2017年11期
关键词:战略思考探索实践

谈小龙 陆婷婷

[摘 要]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可以从行业特色型大学类型特征出发,阐述行业特色型大学深化行业合作的现实意义,分析其当前面临的与行业企业关系疏离、合作共赢机制缺乏、学科行业特色淡化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战略对策。研究以河海大学为例,总结了学校深化行业合作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行业特色型大学;行业合作;战略思考;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11-0018-03

一、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深化行业合作之现实意义

行业特色型大学主干学科涉及20多个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行业背景深厚、特色优势明显,肩负着培养行业发展所需人才、引领行业科技进步、解决行业重大问题的责任,其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家在该领域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1][2]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在为国家和行业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促进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方面起到了重大的支撑作用,关乎国家经济、社会建设乃至国防安全。[3]

新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与经济全球化的格局,使国家经济与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各个行业领域核心技术的结构、内容、需求均发生了深刻的转型与变革。随着国家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与行业的关系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原先依托行业而生、服务行业而长的基本格局面临新的挑战,行业高校自身的发展以及对行业的支撑与服务都必须重新定位。[4]-[8]特别是在新时期、新形势下,进一步深化与行业企业合作,探索更高层次的合作模式和联系机制,肩负起支撑和引领行业人才培养、科技进步、技术创新的使命,在与行业的互动中实现自身跨越式发展,是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当前至关重要的任务。

二、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与行业合作之问题分析

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在长期面向行业办学的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稳定的办学类型、培养层次、学科特点与服务对象。20世纪90年代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之后,行业主管部门对这些高校的宏观指导和办学支持逐渐弱化,大学与行业部门的沟通渠道和机制日趋淡化,合作问题逐步显现。

(一)合作关系松散

这体现在与原行业主管部门的隶属关系不复存在,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术研究与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断流,高校与原行业系统间的沟通渠道和联系机制日益弱化,与原行业的合作关系变得松散。行业高校为了寻求更多的办学资源,逐步加强与教育部、驻区政府的联系,与原行业部门的关系日渐疏远。有些行业高校盲目追求高层次、大规模、全学科,向综合性多科性大学发展,特色专业招生规模比例下降,学科行业特色淡化,高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深度、广度与积极性日益降低。

(二)合作形式单一

当前大学与行业系统的合作主要以项目形式在行业及其企业之间开展合作,如实验室共建项目、科研合作项目、高层次人才项目等。由于缺少行业部门的直接推动,其与特色型大学之间的合作形式较为单一,没有形成形式多样、长期稳定的合作体系。

(三)合作机制缺乏

行业主管部门因管理职能实现转移,对高校的组织领导、宏观指导和办学支持减少,即使是实施行业共建(包括部部共建、部省共建)的高校,虽签订了共建协议,但良性合作机制并没有真正形成。高校与行业合作普遍存在高校一头热、行业参与积极性不高、深度互动发展不够、共建措施虚化、落实和实质推动不大等问题,没有建立起高校与行业的合作共赢机制。

三、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深化行业合作之对策思考

面对行业合作的新形势、新问题,行业特色型大学亟须调整与行业深化合作的理念、创新机制和模式,以提升办学质量和引领行业技术进步的能力,不斷提升服务国家行业的能力和水平。

(一)更新观念,建立与行业合作新的理念

依托行业、服务行业是行业特色型大学与行业互相支撑的初级阶段水平。而适应国家战略需求,实现对行业的引领与超越才是大学科研创新与服务社会的高水平的体现。行业合作应以观念更新为先导,要坚持瞄准国家战略、面向行业需求、深入国民经济主战场,坚持高水平牵引,实施“特色发展”,增强主动服务意识,坚持“服务需求”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实施“协同发展”。

围绕行业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在加强传统专业的基础上,持续推进学科交叉与融合,做强做大特色优势学科,厚实学科基础。主动结合行业发展需要,优化专业结构设置,通过与行业、企业“手拉手”,实现优势叠加,积极面向行业,培养现代行业创新型人才。围绕我国行业发展中的核心共性问题,协同行业科研机构和国家大型企业建设国家协同创新中心,着力解决行业发展源头性、基础性以及行业关键共性技术问题,站在国际、国内学科的前沿,保持与行业产业适度的距离与张力,产生行业产业的新的生长点,实现从依托到引领的角色转变。

(二)构建机制,建立与行业合作新的机制

行业是特色型大学的建立者,也是其不断发展的推动者。行业特色型大学只有在满足包括行业、业界在内权益的价值诉求,才能获得行业的长久支持与参与。只有两个主体的有效结合才能更好地实现共同发展。因此,建立真正互惠互利、利益共享、合作共赢的机制是实现行业和行业特色型大学共同发展的核心要素。

行业对行业特色型大学的利益诉求就是培养行业杰出人才和提升行业科研创新能力。因此,在满足行业、企业利益诉求的基础上,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大学与行业合作的新型关系至关重要。确立共同的合作目标,建立以利益、权益为纽带的新型合作关系,丰富合作的内涵,健全以价值实现为目标的长效合作机制,这样才能促使双方合作价值的完整实现。

(三)创新方式,建立与行业合作新的模式endprint

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目标、新要求,行业特色型大学应高度重视与行业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全方位合作,深化與行业的合作关系,与行业骨干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进一步链接和畅通高校和行业企业的桥梁,将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及时有效地导入大学,在更高水平上拓展特色学科发展空间,加速优势科技资源的市场化利益,在更宽更深的层次上实施多元化的合作。

推进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进一步依托行业、企业,建设人才培养产学研高地,促进校企合作双赢;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深入了解行业实际需求,找准产学研合作的目标定位,建立可操作的合作机制,对行业关键技术和应用基础问题,开展持续、系统的研究,引领行业的科技进步,提高行业的科技竞争力;坚持特色办学、开放办学,汇聚高校、行业、企业等各方资源,整合多学科、团队优势,实施协同创新,建立资源汇聚、利益分配、成果共享、风险分担的协同机制,构建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的新模式。

四、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深化行业合作之实践探索——以河海大学为例

(一)实施开放办学战略,与行业企业共建研究生培养基地

2011年水利部、教育部签署了共建河海大学协议,学校以此为契机,通过合作发展委员会等有效载体,进一步巩固河海大学与全国水利行业所属企事业单位的联系,与水利部七大流域机构、省级水利厅、大型水利工程与设计单位签订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合作共建了101个研究生培养基地,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基地建立有校外专家参加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由相关政府部门、高校、科研单位、企业等机构的有关专家及本校相关专家、领导和校友组成,其中校外成员至少占三分之一,且必须有一名国外成员;实行“双导师”制,聘任基地单位总工程师、勘测设计专家、水利部“青年英才”等1300余名高级专家作为研究生基地导师,基地导师纳入学校导师管理体系,实行严格的聘任、培训、考核机制,充分发挥高校导师与企业导师由于工作领域不同、学术背景不同形成的在学科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特长等方面的特点与优势,共同对研究生进行指导和培养。实施“1+1”培养模式,即“校内培养+基地培养”、“知识构建+工程实践”培养模式,研究生在校内经过一年专业知识学习后,选派到研究生培养基地,在参与工程实践过程中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实践创新能力。

通过共建研究生培养基地,形成了学校、水利行业及研究生个人“三赢”的局面。这为学校向水利行业系统提供智力支持以及提高自身教学、科研水平打造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水利行业单位也通过这一平台,获得了学校在科技攻关等方面的技术支持,进一步扩大了在学校的影响,吸引了更多的优秀人才加盟。研究生则通过与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的零距离接触,不仅提高了自身的学术研究水平,而且认识上也得到了升华。

(二)加强资源协作共享,与行业科研院共建面向行业基础问题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河海大学和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分别是我国成立最早、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水利高等教育和水利行业科学研究机构。2004年,双方以“强强联合,交叉融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为宗旨,联合申报建设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获科技部批准建设。

根据国家重大需求,实验室瞄准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的国际前沿,确定主要研究方向,联合组建了相应的研究团队。实验室充分发挥双方多学科的优势,按照协同创新组织模式,将应用基础研究与重大工程实践相结合,深度介入国家重大重点工程,协同解决关键技术难题。实验室实施以人才为本的建设方针,通过设置“学术特区”优惠政策和提供一流的工作条件、良好的学术环境、和谐创新的运行机制,稳定和吸引双方单位以及海内外的优秀人才,使每支研究团队中都拥有多名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坚持面向世界发展的理念,先后成立了中德水资源研究所、中美全球变化与水循环联合研究中心等一批国际合作研究中心。经过近10年的建设与发展,2013年实验室被评为优秀类国家重点实验室,已成为我国在水科学和水工程领域开展创新性应用基础研究、解决重大工程关键技术问题、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开展国际国内学术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基地。

(三)促进深度融合,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建面向行业关键技术问题的产业研发中心

根据建设创新型国家和行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大战略需求,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产业核心竞争能力和发展后劲为目标,河海大学与水利行业龙头企业中国三峡集团共同建设了支撑水利行业技术发展、产学研合作、技术转移扩散的科技创新基地——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工程安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中心实体化运作,由双方共同出资控股,其运作平台为法人实体“南京河海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河海科技”)。中心既是河海大学科技创新、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也是中国长江三峡集团科技平台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

以“特色定位、市场导向、技术引领、联合发展”为战略,以“关键、集成技术研究——示范工程——技术辐射”为路线,以“依托大平台、组织大团队、承接大项目、产出大成果”为目标,充分利用河海大学在水资源和工程安全方面学科完整的研究能力和中国三峡集团在把握行业发展战略、支撑和引领技术研发、引导市场等方面的优势,构建研发/实验/试验基地—产学研合作基地—工程化验证基地—技术转移孵化基地—专业化子公司的循环运行机制。中心目前已拥有16个研究所/研发团队、5个校企(地)产学研合作基地、3个工程化验证基地、2个产业化全资子公司、1个参股公司、3个专业事业部,形成了实时水资源合理配置、水利水电监控与信息自动化、淤泥污泥资源化及水生态修复、大坝安全监控与分析、海上风电运行与控制关键技术等一批技术集群,成为国家水利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创新体制机制,与行业大型企业、科研院等共建面向行业的协同创新中心endprint

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要求,结合國家中长期教育、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和“十二五”水利行业发展规划,学校积极联合国家水利行业大型国企、专业科研院等创新力量,聚集各类创新要素和优质资源,以国家水利行业重大需求为牵引,以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机制体制改革为核心,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协同发展,联合建设国家“水安全与水科学协同创新中心”。

中心以厘清行业升级的重大关键问题和协调创新的根本目标定位,整合水安全与水科学领域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创新资源,以水安全与水科学重大任务为牵引,以建设“人才特区”为突破口,以创新团队建设为抓手,通过岗位设置、人员遴选、聘用管理、考核评价、薪酬激励等方面的改革,建立了配套的人事制度。通过建设,中心已集聚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水安全与水科学领域的领军人才和知名学者,产出一批重大标志性创新成果,推动了我国水利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

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对行业的发展责无旁贷,在创新中服务,在服务中创新,是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的责任和使命。高水平特色型大学与行业合作关系的提档升级,理念革新是前提,领域准确是关键,模式机制是保障。只有不断构建良好的外部条件和内部运行体系,切实做到与行业共生共荣,协同发展,才能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更多具有行业特色的独特贡献。

[ 参 考 文 献 ]

[1] 张文晋.当前行业特色型大学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03-106.

[2] 山红红.对特色型大学建设的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8(8):12-14.

[3] 潘懋元,车如山.特色型大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J].大学教育科学,2008(2):11-14.

[4] 王亚杰,张彦通.论新时期特色型大学的建设和发展[J].教育研究,2008(2):47-52.

[5] 苑英科,李荣.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建设与行业发展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5):32-35.

[6] 徐渊.部属行业特色型大学发展定位及面临的挑战[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9):53-55.

[7] 王焰新.大力推进协同创新加快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4 (2):49-51.

[8] 王文龙,张猛,史乾.行业特色院校与行业融合模式协同创新机制探索[J].中国高校科技,2015(7):35-37.

[责任编辑:陈 明]endprint

猜你喜欢
战略思考探索实践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阿博览会创新发展的战略思考
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提高与培养
国家教辅新政出台的历史回顾与战略思考
“家用纺织品设计”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的探索实践
服务经济全球化时期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思考
新时期校企有效结合的探索与实践
油田服务单位混合用工条件下工会工作探索和实践
我国中小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