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刚宏,刘继松,宋德恒,李勇,章祥洲
蚌埠地区2456例烧伤住院患者临床分析
赵刚宏,刘继松,宋德恒,李勇,章祥洲
目的:调查研究蚌埠地区烧伤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以利于充分利用资源使患者得到及时治疗和预防。方法收集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烧伤整形科收治入院患者病史数据,分析患者性别、年龄、热源、烧伤部位、烧伤面积、烧伤季节、城乡比例、住院日的特征。结果共纳入患者2 456例,男1 557例(63.40%),女899例(36.60%);烧伤患者平均年龄(24.35±25.61)岁,最小患儿2月15天,最大年龄患者94岁;热液烧伤是主要致病因素,共1 757例(71.54%);烧伤部位以头面颈最多,占32.41%;烧伤面积小于等于TBSA10%的共1 383例(56.31%);好发于夏秋季;城乡比为1:1.54,患者住院时长多在2周以内 ,占62.13% 。结论烧伤具有长期存在的特性,可以发生于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空间,应针对烧伤流行病学的基本特征,做好预防工作,减少此类灾害的发生。
烧伤; 蚌埠地区; 预防
伤害是日益公认的公共卫生问题,严重影响了世界上几乎每个人口和每个地理区域。烧伤一直被认为是最具破坏性的伤害之一,是一种突发的创伤性疾病[1]。超过90%的致命火灾相关性烧伤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或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仅东南亚占火灾相关死亡人数的一半以上[2]。烧伤不仅导致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而且还会造成重大的经济和心理影响以及长期的躯体后遗症。本文对收治的2 456例烧伤患者的流行学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现报告如下。
选取2012年10月-2016年9月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烧伤整形科收治的烧伤患者共2 456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热源、烧伤部位、烧伤面积、烧伤季节、城乡比例、住院日的流行病学特征。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和χ2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烧伤患者年龄及性别分布 烧伤患者共2 456例,年龄最小2个月15天,最大94岁,男1 557例(63.40%),女899例(36.60%),男女比为1.73∶1,死亡5例,治愈率99.80%。见表1。
表1 烧伤患者不同年龄性别分布
2.2 烧伤患者致伤原因 烧伤患者以热液烫伤居多,共1757例(71.54%),火焰烧伤568例(23.13%),电烧伤95例(3.87%),化学烧伤36例(1.46%)。见表2。
2.3 患者烧伤部位 头面颈部位烧伤的最多,占32.41%,躯干占26.69%,其次为下肢(23.32%),最少的为上肢(17.58%)。
2.4 患者烧伤面积 烧伤总体表面积(TBSA)小于10%的1383例,占56.31%,TBSA11%~30%的941例,占38.31%,大于TBSA30%的132例,占5.38%。
表2 烧伤患者致伤原因
2.5 患者烧伤季节 春季(1,2,3月份)烧伤患者共595例(24.23%),夏季(4,5,6月份)共670例(27.28%),秋季(7,8,9)共687例(27.97%),冬季(10,11,12)患者504例(20.52%)。其中夏秋季患者最多(55.25%)。
2.6 患者的城乡差异及住院时间 烧伤患者中城乡比值为1∶1.54,城乡差异较大,来自乡镇的患者较多,共1490例(60.67%)。患者住院时间2周以内的1526例(62.13%),3到4周时间的共604例(24.59%),大于4周的326例(13.28%),患者2周内痊愈出院的最多。
烧伤是一种常见伤,可发生在不同人群。本组资料共2456例烧伤患者,男女比1.73∶1,男性居多,占63.40%。年龄最小为2月15天,最大为94岁。其中小儿患者最多,男女患儿比例为1.56∶1,0~10岁年龄段共1 214例,占49.43%,与国内报道数据相似[3-4]。烧伤患者多以热液烫伤为主,共1 757例(71.54%),火焰烧伤568例,电烧伤95例,化学烧伤36例。小儿及老年患者主要以烫伤为主。小儿烧伤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小儿对周围环境好奇,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另一方面小儿活动范围多在室内,家人将热水瓶随意摆放或因忙于家务、农活疏于看护,及重视程度不够,最终酿成了惨剧。老年人烧伤人数的增加,一方面是由于他们部分或完全丧失自理能力,在家中无人照料时容易发生烧烫伤;另一方面是大部分老年人不服老,不畏伤残病痛,依旧参加家务劳动和生产劳动。成人烧伤多为电烧伤、化学烧伤,以工人居多。电烧伤多为男性,大部分为中青年,电烧伤往往表面轻,内里重,常合并内脏器官的损害,烧伤部位深层组织破坏严重,通常伴有肢体组织不可逆性损伤,严重破坏创面愈合后的功能及外观,致畸率较高。电烧伤的部位多位于上肢,多是在家庭及工地电路安装过程中不慎触碰到电路造成的。资料统计显示化学烧伤患者中成年男性居多,多为从事化学药品相关工作的工人居多,多是由于粗心大意引起的。化学烧伤的特点是化学品接触到人体后不仅会引起表皮的损伤,还会侵入、被吸收,导致进行性局部损害或全身中毒[5],所以烧伤后应立即脱去浸有化学药品的衣物,用大量清水冲洗,到专科医院就诊。引起烧伤的化学物质包括硫酸、氢氟酸、甲酸、高锰酸钾、硝酸,其中以硫酸烧伤居多。烧伤部位以四肢多见,下肢最多,常常是在搬运化学物品过程中酸碱物品落地溅落到下肢引起的。患者烧伤面积一般在10%TBSA以下(56.31%),与陈如俊等报道一致[6]。烧伤程度以中轻度居多,烧伤部位多为头面颈。蚌埠本地区烧伤患者夏秋季较多[7],占55.25%,存在一定的季节性,夏秋季气温较高,体表衣物较少,身体表面暴露的面积较多,烧伤的可能性明显增高。烧伤患者中城乡的比例为1∶1.54,乡镇患者明显多于城市,与本地区乡镇发展相对滞后,居民居住条件较差,家庭物品及热水瓶等器具随意摆放,常常放置在孩童容易触碰的位置;电器和电路老旧及线路安装杂乱;乡镇居民文化程度相对较低,严重缺乏相应的烧伤有关的安全意识及急救知识;住院时长与患者的烧伤的严重程度及家庭经济状况有关,住院患者烧伤程度多以中轻度居多,与刘辉霞等报道一致[8],多数能在2周以内痊愈出院,占全部住院患者的62.13%。部分患者由于家庭经济情况较差,创面未能完全愈合便提前出院,烧伤创面未能定期换药,增加了创面感染的几率,延迟创面的愈合,影响功能及外观的恢复及愈后的生活质量。
预防措施:(1)热液烫伤的预防:热液烫伤在小儿及老年人患者较常见。小儿及老年人的活动场所多为室内,所以家人应当将热水瓶及有关热水器具等放置安全的位置,加强看护,特别是婴幼儿。另一方面加大社区的宣传,乡镇应当作为宣传重点,宣传有关烧伤的急救知识,提高监护人对烧伤危害的认识,引起足够的重视,做好预防工作。老年患者由于行动迟缓、反应迟钝很容易在居家活动中被烫伤,老人皮肤萎缩变薄,烫伤后创面容易加深。另外由于老人的基础疾病较多,表皮细胞生长和增殖力均较小儿、青壮年缓慢。如同时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中风等,使病情更凶险,治疗更复杂,创面愈合时间明显变长[9]。所以老年患者的治疗应当加强多学科协作监护和治疗基础疾病。(2)电烧伤的预防:缺乏安全意识和用电知识、违规操作、电力设施维护不善以及对儿童的监护不周是引起电烧伤的主要原因。以低压电烧伤为主,工人多是由于技术不熟练、管理不善、操作中粗心造成的。加强有关安全用电及急救的宣传教育,拒绝使用伪劣电器及设备,定期对老旧电路进行检修,防患于未然。(3)化学烧伤的预防:多发生在化工企业化学物品生产、搬运、运输的过程中,由于部分工人的安全意识缺乏,及企业对腐蚀性较强的化学物质管理不善引起的。所以政府应当加强监管,制定化学品安全生产有关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督促企业加强教育,提高工人操作的技能及安全意识,做好日常生产过程中的防护工作,做好应急抢救的预防,尽可能的降低对工人的伤害,保护工人的人身安全,减轻家庭及社会的负担。
[1] 纪雪亮,李建新,易先锋,等.483例烧伤所致工伤患者的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2):23-24.
[2] CHENG W,YAN-HUA R,FANG-GANG N,et al.Epidemiology of 1974 burn patients at a major burn center in Beijing:a nine-year study[J].J Burn Care Res,2012,33(5):228-233.
[3] 吴玲玲,涂卫萍,李莉,等.喀什地区1950例烧伤住院患儿流行病学调查[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15,36(7):474-476.
[4] 蔡晓燕,林联铎,冯裕董,等.广东省顺德地区1671例烧伤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广东医学,2014,35(13):2112-2114.
[5] 张金录,甄玉文.辽沈地区486例化学烧伤患者流行病学调查[J].临床军医杂志,2015,43(7):723-725.
[6] 陈如俊,叶胜捷,庞淑光,等.温州地区烧伤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33):3853-3855.
[7] 何学迅,利莹,阳纯兵,等.粤北地区2008年~2012年烧伤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吉林医学,2014,35(10):2176-2177.
[8] 刘辉霞,刘飞跃,肖水源,等.湖南省因工烧伤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39(1):84-90.
[9] 虞俊杰,吕国忠,苏青和,等.老年烧伤住院患者流行病学分析[J].江苏医药,2012,18(11):2218-2219.
蚌埠医学院附属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 烧伤科,233000
赵刚宏(1990-),男,在读研究生。
10.14126/j.cnki.1008-7044.2017.06.031
R 644
A
1008-7044(2017)06-0702-03
2017-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