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笑
方言翻译研究综述
韩 笑
方言翻译是一种在目标语文化和语境中重现源语的某个社会群体的文化或地域文化的翻译活动。一般的叙事文本呈现的是作者所理解的艺术形、文化形式以及真实的生活再现等,而方言叙事文本呈现的是特定地域文化和社会文化,因而方言翻译是翻译及跨文化交际研究的一个重要语料。
方言翻译 翻译策略 翻译过程
在语言中,使用关联与使用者关联是两类常见的变体。使用关联是指能体现文本的上下文环境或者情景与语境的语域变体。使用者关联指的是方言;而方言又有地域方言、社会方言与个人方言等多种类型(Catford 1965)。地域方言是指具有地域特色或地方文化的语言变体。社会方言指的是只在特定的社会群体中使用的一种语言变体。个人方言也称为个人习语,一般指个人习惯性地“过度”使用的词汇和句式以及修辞手段等表达方式 (Hatim&Mason,1992)。纽马克(2003)认为方言有三个基本功能:(1)展现语言使用者即个人受习惯影响表现出的语言风格;(2)展现该方言所属的社会阶层差异性;(3)展现该方言所属地的地方文化。
方言翻译是一种在目标语文化和语境中重现源语的某个社会群体的文化或地域文化的翻译活动。一般的叙事文本呈现的是作者所理解的艺术形、文化形式以及真实的生活再现等,而方言叙事文本呈现的是特定地域文化和社会文化,因而方言翻译是翻译及跨文化交际研究的一个重要语料。
Berezowski (1997) 认为方言翻译的评价有以下六个标准:(1)译文与其语境的关联性;(2)目的语语境对其的接受度;(3)译文信息传达的准确性;(4)是否符合读者的期待;(5)原文作者的意图;(6)译文的语篇衔接是否连贯等。从以上六个标准可以看出Berezowski 主要从语篇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其评价参数针对的是译本的语篇特质。Pinto (2009) 讨论了在各种不同的媒介中,如荧屏或舞台上文学作品《卖花女》与《窈窕淑女》的十二个译本中方言翻译的策略及特点。他认为方言翻译的文体特点与方言出现的频率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这些语言媒介的影响,且相较于书面的方言翻译而言,舞台上的方言翻译的问题特征更加明显。Perteghella(2002)通过比较文学作品《卖花女》与《救赎》的英语与意语的平行文本,总结出了戏剧中方言翻译的五种策略:(1)汇译(dialect compilation):兼顾源语中的方言与目标语中的方言;(2)伪译(pseudo dialect translation):将源语中的方言用虚构的目标语方言代替;(3)平移(parallel dialect translation)将源语中的方言用目标语中具有相似的文化意义或语言特征的方言代替;(4)将源语中的方言用目标语中的文化指称词或转悠名词代替;(5)标准化:将源语中的方言用目标语中的通用语代替。从Perteghella的描写归纳中可以看出,戏剧中的方言翻译策略以目标语读者为导向。从上述学者对方言翻译的研究可见“将源语中的方言用目标语中仿造的语言变体代替”是方言翻译策略的一般特点;方言翻译的策略与相对的语言媒介形式紧密相关,相对而言,方言翻译策略的特点在舞台表演中及多媒体中的特点更加显著。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研究者并未详述方言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整体而言,国外关于方言翻译的研究大多是基于小说类叙事方言文本的描写性研究,目前缺少事实性叙事方言文本及其他文本类型的研究。从研究的语言方向来看,目前的研究大多是针对英语作为源语的方言翻译,而对于英语作为目的语的方言翻译研究远远不足。
相较于国外研究而言,国内关于方言翻译的研究类型主要为个案的分析与批评,也就是解释性研究。例如,周玉忠(2011)在他的研究中分析了贾平凹与张贤亮的作品中的方言词汇并指出了译本中的误译与漏译的问题。韩子满(2002)讨论了英美文学作品中方言的汉译,他认为语音飞白与目标语方言对译两种策略不可取并主张文学作品中的方言翻译英采取通俗表达加注的策略。比如在《徳伯家的苔丝》的汉译本中,译者采用了山东方言以代替源语中的方言表达;虽然传达了原作中朴实的乡土气息,但是原文中的问题特色却被扭曲了,导致读者产生理解苦难。余静(2015)详细介绍了在英美文学作品的方言翻译中,译者采用”落差”策略在译文中“制造不同的声音”来展现两种拥有不同语言文化的群体的差异。李颖玉(2008)从关联翻译理论的角度出发探讨了西北方言小说《浮躁》的英译本中方言词汇的翻译策略;她认为对于方言词汇的翻译,重点应放在意思的准确理解与恰当表达上,译者可采用增补与修饰成分使译本达到最佳关联。可以看出这种针对方言的翻译策略的解释与批评性的分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规定性。陈吉荣(2013)从摄入式理论出发阐释了《海上花列传》内方言的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她的关注点在于古籍今译,探讨两种拥有不同历史、文化与语境的翻译形式。与上述学者不同,黄忠廉(2012)通过程式推演,提出了七种可用于方言翻译的直接转换与间接转换:(1)直接转换:源语方言→译语方言;(2)直接转换:源语方言→译语标准语;(3)直接转换:源语标准语→译语方言;(4)间接转换:源语方言→源语标准语→译语标准语→译语方言;(5)间接转换:源语方言→源语标准语→译语标准语;(6)间接转换:源语方言→源语标准语→译语方言;(7)间接转换:源语标准语→译语标准语→译语方言。固然,这七种机制可作为方言翻译策略的标准与参数,然而翻译是译者受制于多种主观与客观因素的情况下进行决策的一个双语转换过程;此机制并未涉及到影响译者选择翻译策略的语境等因素。
目前,国内外关于方言的翻译的研究大多是针对英语为源语的文本;就国内研究而言,将汉语方言英译作为讨论对象的研究寥寥无几。并且大多数学者的关注重点在于译文的词汇层面或者句法层面上,较少涉及到语篇层面。尽管方言翻译策略是上述研究的重点,但目前来说这些学者并未提出较为系统化的理论来指导或阐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决策模式。
[1]Catford, J. C.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 an essay in applied linguistics,1965.
[2]Hatim, B.,&Mason, I.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 Language, 1992,68(1).
[3]Newmark. P.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2003.
[4]Berezowski, L., & Wroclawski, U. Dialect in translation,1997.
[5]Pinto, S. R. How important is the way you say it?: a discussion on the translation of linguistic varieties. Target,2009,2 1(21):289~307.
[6]Manuela Perteghella. Language and politics on stage: strategies for translating dialect and slang with references to shaw’s pygmalion and bond’s saved. Translation Review,2002,64(64):562~563.
[7]周玉忠.当代汉语小说中的西北方言英译现状思考[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19(1):87~91.
[8]韩子满.试论方言对译的局限性——以张谷若先生译《德伯家的苔丝》为例[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25(4):86~90.
[9]余静.论方言翻译的”落差”策略[J].中国翻译,2015(2):107~110.
[10]李颖玉. 试论方言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以《浮躁》中的“瓷”为例[J].中国翻译,2008(3):64~67.
[11]陈吉荣. 《海上花列传》今译与翻译研究[M]. 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12]黄忠廉. (2012). 方言翻译转换机制[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2),144~147.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韩笑(1991-),女,河北邢台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