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
摘要:二人转的表演形式与其他艺术不同,既不同曲艺的说唱叙述故事,也不似歌舞通过形体动作抒情写意,更不像戏曲固定人物扮演。二人转的基本形态和表演特征,是两个中性彩扮演员,又说又唱又扮又舞,转入转出,分包赶角,演人物不人物扮,通过叙述兼代言的表演形式,在于它综合其他艺术门类的表演优长,形成了个性鲜明的表演特征。
关键词:二人转;表演;特征
二人转是唱、舞、做、说、绝紧密串连在一起的东北民间艺术。它不同于大剧种、生、旦、净、末、丑行当俱全,灯光布景俱佳,而二人转就是一二个人在不起眼的小舞台上“唱中转”、“转中唱”。唱,要唱出味;舞,要舞出劲;做,要做出戏儿;说,要说出趣儿;绝,要绝到位。二人转演员不容易,没两下子还真干不了。这转来转去却转出了生命,转出了名堂,转出了前景,转出了希望。
一、二人转表演艺术的基本特征
唱,当然以二人转唱腔为主,味要浓,声要甜,有板有眼腔要圆,但这单一的音色还不够要有新的唱功绝活,模仿不同唱法和歌星演唱,名曲名段的学唱,要唱的好,唱的象,尽管累够呛也要接着唱,这叫功夫。
舞,东北民间舞,秧歌舞,戏曲舞是二人转主体舞,用在上场舞,间舞和下场舞,绝活中的舞必须有别于上述舞,表演一段芭蕾舞、拉丁舞、斗牛舞、肚皮舞是让观众很开心的事。
做,是指化出化入时的人物塑造。而绝活中的做,就是对生活中特形人物的模仿和夸开,如:瞎子、瘸子、傻子,及对知名人士的模仿。
说,是说口,如“疙瘩口”、“套子口”等,要求说得熟,说得流,有板有眼有节奏,妙语连珠扔包袱。绝活中的说口不管是“绕口”型的,“速度”型的,“模仿”型的都要说的俏,说的妙,“尺寸”讲究没个挑,幽默语言连珠炮,逗得你我嘎嘎笑。
絕,是指绝活。最初是指手绢功和扇子功要过硬,玩的妙、耍的俏。而当今二人转的绝活就多了,可以这样说,传统意义上二人转艺术以外的其它艺术都可称之为二人转的绝活。萨克斯的演奏对歌舞团的演奏员来说不是绝活,而对二人转演员来讲那就是绝活,所有的“绝活”都可以在二人转艺术中去展示,歌曲的演唱,乐器的演奏,新、奇、特的舞姿,甚至杂技、魔术此时此刻它就是“二人转”了。
二、二人转的唱功要点
无论唱什么词句,等唱完每句词最后一个字时,再向里转。每逢唱头一句时,要给乐队和打板的一个知会,最好是站到乐队这边唱,乐队能听准,演员嗓子也借劲。词唱完,在过挂里舞蹈、换场。下装头句也要到乐队这边唱,乐队好捧,好下家伙。否则容易掉板、走调、凉调。唱调要平,口齿要清。如《蓝桥》唱大武嗨嗨,甩腔要找词句有劲的地方,不要一句一甩腔,甩腔的地方要放,抢板夺字的地方不要大声唱。到唱词的劲的地方,嘎叭一放,甩腔才有劲。演唱时候要讲顶板、抢板、掏板、托板,赶前错后,要找技巧。
演员在唱功上要做到:吞吐撒放,该吞的吞,该放的放,要有宽窄音;迟急顿错,有紧有慢;舌尖口俐,字眼要真,尖团要分;上问下答,肩膀头要交待明白。唱二人转,全凭嘴皮儿利索,板头干净,赶前错后,迟急顿错,勒勒放放,讲的是尖团字,额叟音。
嘴皮儿利索:不管板头多快,字要一个是一个,不赶堆,不翻大舌头。板头干净:唱的字要匀,不赶前不错后,不能紧一句,慢一句,往上绕,往下坐都要齐。这样,打板的人也好侍候。如《游宫》中,“君臣大义”这篇唱三节板,唱词是:“君不恋臣臣不恋君君不正臣不随臣投外国各立一省必要造反”这样的唱词,前拉后少,全凭演唱者自己赶,字要匀,抢出板来。如果板头不干净,嘴皮儿不利索,观众听不清,打板的没法打。
三、二人转中的“动”
“动”性强的表演是目前普遍受人们欢迎的一种表演方式。所以说它受欢迎,主要是因为它顺应了新时期以来二人转观众喜欢快节奏的审美心理需求;其次,是因为“动”使舞台出现了一个色彩纷呈的画面,使人目不暇接,产生了一种审美的愉悦;再者是因为“动”能调动人们的激情,使人集中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和参与到整个二人转的演出之中,和演员一起完成二人转的艺术创造。
例如,一次会演中所演出的《王美蓉观花》、《麻将迷》,旦角演员在整个演出中,说、唱、扮、舞、绝几乎没有停歇,再加上丑角演员那饶有情趣的表演和剧本本身所赋予表演的一些引人发笑的包袱,于是,很快在整个剧场中,演员和观众共同创造了一个热烈、火爆、喜兴的氛围。台上演员那动性特强的表演和台下观众发自内心的笑声和掌声相互感应,叫“好”之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这“叫好”不单单反映了观众对演员那种高超技巧的赞同,同时也是观众对演员大卖力气不惜流汗而进行连续不断的快节奏表演所付出的劳动给予的一种回报。
总之,二人转是一门具有独特性质的综合表演艺术,是东北地区特有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它是东北大地上的腊梅花,与东北人民有着鱼水相依的切亲情,正如艺人们说的:“不隔语,不隔音,更不隔心。”
参考文献:
[1]孙红侠.二人转戏俗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
[2]孙红侠,刘文峰.二人转的起源[J].戏曲艺术,2006,27(1):39-4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