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孟丽
摘要:1983年—1987年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发掘出土了30余支骨笛,是其他考古遗址所没有的。本文重要从骨笛出土的位置、同出土的遗物以及其他遗址出土的遗物等,来探讨骨笛的用途。揭示8000年前的骨笛在原始社会中所其到的作用。
关键词:贾湖遗址;骨笛;作用
贾湖遗址位于河南省中部舞阳县北舞渡镇贾湖村东部,从1983年起,文物部门对该遗址进行连续六次科学考古发掘。1986年5月12日,在清理78号墓时,考古人员在墓主人的左股骨两侧各发现一件穿孔骨管,每件骨管上都有七个小圆孔,形状像笛而无吹口、似箫而无山口,虽然器型特殊,但毕竟与笛和箫有着较多的共同之处,引起考古人员的好奇与兴趣。此后的一年期间,类似的穿孔骨管迭有出土,总数达到了25支,其中22支系作为随葬品而置于墓葬中,1支半成品出于窖穴中,另2支残器被弃置于地层之中。2001年4月至6月,中国科技大学与河南文物部门合作,对贾湖遗址进行了第七次的发掘,并再度传出惊人发现——新出土骨笛近10支其中既有可以修复完整的七孔骨笛,还有新型的二孔骨笛(M251:1).这件二孔骨笛长度达到近30厘米,中间断裂,两端残缺,正面开二孔,孔距7厘米。与多孔骨笛相比,其骨管长度更长、音孔孔径略小、孔距更大。而且该骨笛背面中段有精美的刻纹,这段纹饰带总长约18厘米,两端各有一段以极精细的斜纹交叉而形成的密集菱形图案,中段刻紋则如蛇躯缠绕之状。整组纹饰不仅精美异常,而且极具神秘色彩。
一、从出土的位置看骨笛的作用
贾湖遗址迄今已出土30多支骨笛,这些骨笛大多出自墓葬。据统计,第一批出土的25支骨笛中,有22支出自15座墓葬,其中7座墓葬出土2支,随葬骨笛的15名墓主人中,除一人因骨骼腐朽过甚无法鉴定性别外,有13人为男性,仅有一人是30岁左右的成年女性。而仅有的这一名女性所随葬的骨笛,还只是一件无孔骨管。看来拥有骨笛基本上是男性的专利,从骨笛摆放的位置看,多至于墓主人股骨和胫骨两侧。股骨附近正是自然伸直的手的位置,因此我们推测骨笛在入葬时是放置在墓主人手中。还有一种可能是,墓主人生前将骨笛系绳挂于腰腹间。死后也以此种形式随葬。
贾湖遗址还有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就是发掘的300多座墓葬中,有很多是没有随葬品的,有的最多的也只有10件左右,而拥有骨笛的墓主人,死后集中埋葬在遗址的西部,而且墓葬的形制较大,随葬品明显较多,多在10件以上、这些现象表明骨笛的拥有者在当时社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可能是各个时期的氏族精英、宗教领袖和部族首领,而手中的骨笛正是他们身份的标志。
二、从同出土的遗物来看骨笛的作用
在M78号残墓的发掘过程中,出土了两支管状器物,分别摆放在墓主人的左股骨内外两侧,在西北面的T101号的探坑中,考古人员在M233号墓内发掘的墓主人的大腿股骨两侧又发现了两件管状物,同时在M233号墓中,墓主人头部两侧都放有随葬品,左侧有一组龟甲,龟甲总共有六只,内部装满了大小不一的圆形石子,龟甲的边缘有人为磨挫的痕迹,表面十分光滑,在龟甲的腹部,有三个利器划刻的标记,M94号中也有出土有类似的龟甲。龟甲对人们来说并不陌生,《资治通鉴》中记载“周武王不豫,周公卜三龟”,周公为武王占卜疾病是否痊愈,《大戴礼记》“介虫三百六十,龟为首。”河图洛书的传说中大禹治水得益于神龟献图,方能成功。还有从灰坑遗址看,龟在当时是人们常见的一种生物。而经机构检测,骨管使用丹顶鹤的尺骨制成的。贾湖村曾经挖出过的汉代墓葬,表现墓主人登天的墓门上刻有神龟昂首、仙鹤翱翔的雕饰,说明在这一带关于龟和鹤的崇拜由来已久,以及后世鹤在传统文化中的寓意是长寿的意思,因此推断,骨管可能是当时人们对健康、长寿的追求和人死后升天成仙的想法。
三、从其他遗址出土的乐器看音乐在当时社会的作用
关于音乐的应用在远古时期,先民们就有了“以乐通神”的观念。《易·豫卦》这样写道“先王以乐作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史记·孝武帝本纪》记载“古者祀天地皆有乐,而神祗可得而礼”,说明了远古人们就用音乐和神灵沟通的情形,音乐起源和宗教关系非常密切,音乐、舞蹈、诗歌等各种艺术形式都源于宗教仪式的需求。
在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管,经专家试吹,命名骨管为骨笛,此骨笛已具备音阶结构,其律制为中国传统的三分损益律。更惊人的是,若换一种吹奏方式,则可以吹奏出六声或七声旧音阶。这说明,中国七声音阶远在8000年前就已经形成了。2012年,考古人员在红山文化的兴隆沟遗址考古调查时发现了部分陶塑人像残片,考古人员将残片进行人像复原修复,人像如图二,整个雕塑是一个人双腿盘坐,双手交叉叠放在自己的腹前,重点是这个陶塑的面部,两眼睁大,目视前方,嘴微微张开。经考古专家研究发现,特别是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国祥研究,他认为这个雕塑是一个女性,口微微张开,像是在唱歌,刘国祥研究员认为它是一个女巫的形象,它像是在向上天呼唤。这样的观点来源于蒙古族的呼麦,它是蒙古人创造的一种神奇的歌唱艺术,通过自己的声带发出不同的音。呼麦时人的嘴型就跟修复后的陶塑人像的张口是一样的。因为在骨笛出土的遗址中伴随有龟甲的出现,因此认为它们具有祀神通天的作用。
贾湖骨笛的出土,证明了中国的音乐有着漫长的发展历程。而骨笛有五孔、六孔、七孔、八孔,反映了骨笛自身在贾湖文化中的发展,也反映了骨笛从五音到七音的变化过程。后世的“宫、商、角、徵、羽“是对五音的一个反映,说明了中国的古代音乐有着自己的发展轨迹。关于贾湖骨管的制作工艺和演奏方法,在当时是相当先进的,反映了贾湖先民们聪明才智和高超技艺,是多数的现代人不能比拟的。因此,可以说“贾湖骨笛”的发现,在中国音乐史及至世界音乐史上都占有极为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河南省文物考古所,舞阳贾湖[M],科学出版社,1991.
[2]黄翔鹏,舞阳贾湖骨笛的测音研究[J],文物,1989(1).
[3]司马光等,资治通鉴[M],中华书局.
[4]戴德,大戴礼记[M],中华书局.
[5]周易[M],中华书局.
[6]司马迁,史记[M],中华书局,1982年版。
[7]赵世纲,“贾湖骨笛”的发现在音乐史上的重大价值[J],黄河论坛,2015(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