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新
《药性赋》云:“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这描述的是中药配伍禁忌,即乌头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和白及;甘草反大戟、甘遂、海藻和芫花;藜芦反诸参、细辛和芍药。这真的是治病用药上的绝对禁区吗?
一般认为,“十八反歌”源自张子和《儒门事亲》,“十九畏歌”源自刘纯《医经小学》。由于歌诀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和传颂,于是广为传播,影响很大,业内人渐渐习惯遵循。也有学者指出,编撰此歌诀的张子和并非首位创作者,自东汉末年《神农本草经》提出药物的七情和合之后,便有药物的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之分;到南梁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首次提出甘草反大戟、甘遂、海藻和芫花,乌头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和白及,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苦参、玄参、细辛和芍药,可以看到,这与后来金代张从正的歌诀内容相差无几。而“十八反”名称的提出及后世沿用的起点,则来自于五代后蜀韩保升的《蜀本草》。在这部著作里,他对《神农本草经》的配伍关系做了统计:“三百六十五种,单行者七十一种……相恶者六十种,相反者十八种。”
此后,方有张子和《儒门事亲》中十八反歌诀的出现;再后来,还有北宋王怀隐、明代杜文燮、李时珍、清代汪昂等人也收录记载过包括十八反在内的相反药物。直至今日,现行每版《中国药典》中依旧将十八反内容记录在册,且有一定的法律效应。
十八反中,半夏能燥能润,辛通气,能化液,故润燥;瓜蒌、贝母、白蔹、白及均能化痰,开瘀,清热。乌头大辛大热有毒,能去寒湿,散风邪,助阳退阴,其所以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者,寒热之性不同也。海藻大寒消肿毒,甘遂、芫花、大戟开瘀利水,下药峻剂,如果与甘草同用,就会使上药之毒性增加,故不能与甘草同用。诸参皆能补气,芍药能收能敛,细辛虽能宣散风邪,但又能补肝润肺,主治咳嗽上气;说明此药能下行。这几味中药和专于涌吐的藜芦,自然是背道而驰的,当然不能在一起使用。可见,所谓相反,主要是药性相反,对治疗不利,医者在处方配伍之时,应当尽量使药物减少相互矛盾。十八反是处方配伍之示范,它可令医者处方时慎重思考,不乱开药而减少病人的痛苦。
其实,现代实验研究证明,大戟、芫花、甘遂分别与甘草配伍后,确能增强其对小白鼠的毒性,同时,其毒性增强之程度,与甘草剂量有密切关系,即甘草剂量越大,毒性就越强。为了慎重起见,对反药之运用,一概遵古不行,一概加以否定也不行。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既要重视古人的传统经验,又要在長期反复的实践中探索其奥妙,辨识其真伪,从而去伪存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更好指导临床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