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腻的“游戏化写作”

2017-12-04 12:30邝海炎
中国新闻周刊 2017年43期
关键词:公号冯唐含蓄

邝海炎

鲁迅时代的“经典写作”,不管怎么激越,还是讲究典雅、含蓄,以及结构的精妙;“游戏化时代”的写作,只需要能提供“即视性的爽”的文本就够了。

我们这个世界,正被各种“忙人”五花大绑,他们以自我意志为世界立法:“理性”以效率为方向,“情感”以快为特征。快得理性来不及展开,情感来不及感受、品尝。时间被挤兑,存在被敉平,万物也就无法按照自性展开,导致人生失味。最典型的就是,猪肉不如以前的好吃了,以前的猪养6至10个月才出栏,现在的猪吃饲料4个月就出栏了,味道能比吗?

当“耐心”在无尽的“忙”中被消磨,人的“累”“烦”“畏”接踵而至,各种贩卖“焦虑”的鸡汤文也就沉渣泛起,它们如棉花糖制造机里不断滚出的团絮,黏稠漂浮,占据空间却没有重量,造成了写作的失味。比如,最近的“中年油腻男”话题多无聊呀,将一些中年比较普遍的身体行为特征污名化,就使这个原本具有社会批判意义的词汇,成为了攻伐他人、自我装逼的利器。以话题制造者冯唐为例,他自己的文章里就经常出现“下身肿胀”“精液”“我学医那几年”“我托福满分”,从“公开谈性”和“好为人师”这两点看,他才是油腻男。

鲁迅时代的“经典写作”,不管怎么激越,还是讲究典雅、含蓄,以及结构的精妙;而到了韩寒为代表的“博客写作”,致力于澄清一种社会规则的“理性批判”,开始被传达一种社会情绪的“浪漫批判”取代;而时下的咪蒙、王五四的“网红写作”,典雅、含蓄不见了,满篇的反讽、油滑,他们只是从第一句子让你爽到最后一个句子,事实辨析和逻辑推进无关紧要。至此,写作进入“游戏化时代”,读者只需要能提供“即视性的爽”的文本。写作者让读者爽还不行,必须让读者尽快爽,过几分钟甚至几秒就爽一下,这也就是咪蒙等公号写作者要花几个小时研究标题的“奥秘”。我一度以为冯唐从纸媒“起家”,会反感咪蒙式写作,但现在看来,他被“游戏化写作”的洪流挟裹,也正在丧失抵抗力。

不幸的是,笔者今年也辞职成了一名浮躁的公号写作者。时下,微信公号粉丝的蛋糕快分完了,加上各种红线,新公号已难成长。我拼了半年,每周读2~10本书,更新2~3篇书评,粉丝数也就几千,日常浏览量几百而已。要不是有人投资,我早放弃了。太累了,费力不讨好,而且,越是你认真写的文章,反响越平平。

我当然也想过蹭热点、撩拨网友G点、放低写作身段,可朋友一针见血,“以前的写作者是让读者感觉自己是傻逼从而发愤向作者学习,现在的公号写作者要说‘我是傻逼从而让读者有围观吐槽的快感”。写作者越来越像卡夫卡小说里的“饥饿艺术家”,说白了就是“表演性受虐狂”。于是,我开始焦虑,在公号写作中,我越来越体会不到以前那种“如诗如酒的快感”,写作已然“失味”。

然而,不久前,我在微信遇冷的文章隔了几天却在豆瓣热传,收到一大堆被喜欢被推荐的提示,我的写作“舌头”刹那间恢复味觉,这让我感动不已。如果说微博转发是狂潮,微信转发是海浪,那豆瓣转发就是涓涓细流,甚至是古井深处冒上来的泡泡。文章的传播无需借助时事,更无须献媚读者。

再后来就有了第二次、第三次。过时的文章被顶起,就好像一个人逛街时,突然被一枚一枚的硬币砸到了,或是夕阳下泡在海水里,被小海浪推着,舒服极了。

看来,写作者要“知味”,就首先要“闲”下来。贡华南在《汉语思想中的忙与闲》中这样描述这种“闲”的状态:“闲不是停止劳作,不是纯粹的不用,而是停止操心之用”;“闲是化限制为命分、性分的智慧”;“物闲”意味着物按照本性生长,完成所有生命环节,遂其性,亦足其味,此即陶渊明主张的“竞用所好,以怡余情”。

在写作者被“娱乐化写作”巨流挟裹的当下,豆瓣就像时间河岸上的一座庙,让人心定神闲。

猜你喜欢
公号冯唐含蓄
含蓄
敬与恕
敬与恕
Give Mea Girlat Age Eighteen
微信“看一看”带来何种新变化?
含蓄
哪家出版机构公号做得最好?
原创是第一生产力
给中药配上图,萌翻了
含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