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振华
摘要:基于人本理念的校本研修体系建构对现在很多学校来说仍是全新的课题。我校对相关课题的研究探索,立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着力提升教师学习力、科研动力,以达到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提升办学水平的目的。
关键词:人本;校本;研修;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21-003-2
赛泽说过:“好的学校总是呈现出组织性,并总是处于建设性的和理智性的运行状态。”创设便利条件、调动和发挥全体教师学习研究氛围是学校理智运行的基础。过去“外派式”的教师培训方式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当前学校发展的需要。我校于2017年2月成功申报江苏省“十三五”教育规划课题《基于人本理念的校本研修体系的建构和实践》后,我们开展了相关研究工作,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校本研修的实质就在于教育科研的方法论与我们长期坚持的教学研究工作结合起来,把教师培养作为核心目的的研究取向。[1]因此,培养教师既是学校的重点工作也是开展校本研修的必由之路。校本研修的优势就在于基于学校校本基础,着眼于教师的内驱力,培养和引导本校教师的学习和研究的兴趣和习惯,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科研水平、提升办学水平的目的。
一、校本研修的困境
学校现有的校本培训存在很多问题,这也是我校申报校本研修这一课题的原因。
从教师的教学行为看,很多教师不敢放手学生;教师缺少撰写教学案例、教学反思的习惯;教研活动流于形式,止于闲聊或交流内容肤浅。
从师资的角度看,我校现有教师年龄大多为40岁以上,45岁以上占30%左右,这些教师大都评过中小学高级职称,于是论文不想写、课题不想申报、主动学习动力不足。少部分年轻教师写论文、申报课题、上公开课多是为了评职称的功利性目的,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这些问题在当下农村高中很有普遍性。
从生源的角度看,近年来,受高中生源萎缩的影响,再加上学校地理位置的制约,我校优质生源一直不足;但另一方面,社会对学校的期望值却日益提升,他们既要学校有高升学率,还要有名校率。因此,在这种双重压力逼迫下,我们只有调研启思,革弊立新,才能杀出一条高效教育教学管理的新路径。
二、人本理念的思考
在多元化和差异化日益突出的背景下,有人提出了包容性领导的概念。就教育环境而言,包容性领导理论强调所有成员参与组织的团队精神和个人又得以自主发展的相互依存的共赢愿景。[2]也就是庄子所说的:“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作为学校的管理者,首先要学会接受、倾听各方的意見。接受、倾听对于我来说,意味着开阔视野、提高能力、启发思维,对于我校的每位教职工来说,则体现出一种尊重、重视和信任。因此,我们通过召开中层干部意见征询会、中层干部与教职工交流意见征询会、个别教师交流意见征询等一系列征询校本研修意见的措施,对那些有见地的中层干部或教师进行细究式征询,给他们思考的时间,“逼着”他们主动思考学校的校本研修微观问题,然后对相关的意见进行分类汇总并通过相关学习和调整形成调查问卷。
沃尔玛创始人山姆·沃尔顿曾说过:“沟通是管理的浓缩。”当每位教师在不知不觉中参与校本研修,笔者也在这样的行动中感受到了教师的认同感和主人翁精神,也了解每位教师的基本情况、教学教科研能力、工作心态,尤其是对学校校本研修的开展有了较为清晰的构想。
起初教师的参与往往是随意的、混沌的,需要引导教师们进行深思熟虑的思考和学习。课题研究之初,笔者就校本研修和学校发展规划在中层干部会议和学校全体教职工会议作了不同层面的解释和说明,但是都是宏观上的发展目标或愿景而不是具体规划内容。之后,要求教务处、教师发展中心、教研组、备课组就各自工作做一份学期和长期工作规划和活动安排,然后逐层汇总上报,最后研究确定学校的规划方案。这样自上而下规划,自下而上建议,就能充分发挥和调动个人和集体的积极性。有道是:一燕不成春。当然,学校的校本研修体系不是一蹴而就的,不可能一次完成,还要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和完善。关键是,要让教师觉得自己就是策划者、组织者、引导者。
三、研修实践探索
校本研修应基于实践,要让教师在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校本研修。为此我们安排如下惯例式研修活动:
1.每周安排固定时间、固定地点的集体备课时间,要求备课组长必须针对下周教学内容进行探讨,研究解决办法,或研究上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解决思路,并要求在单周一安排一节公开课,第二节便进行评课研讨,研讨提高办法。
2.每周校园广播安排一位教师专访,让老师在“名师”的期待中成长起来。
3.校长领翔:分管教学校长上示范课、研讨课。一把手校长和教学校长推门听课、不定期参与集体备课等。
4.周前会安排一位班主任或一位骨干教师作十分钟讲座,给他们展示理论提升的平台,施加学习的压力。
5.每学期每人至少开一次校级公开课,上交一篇“微问题”研究成果。
长期开展上述活动,其目的是让教师在活动的“洪流”中实践、思考、改进、提高,完成教育教学理论的提升。但这些活动终究还是碎片式的、肤浅的。当教师达到一定的教育教学水平或教学理念上升到一定阶段就需要有深度的思考、指导。为此学校开展了课堂研讨系列活动:人人开设公开课——备课组磨课——县教研员指导——徐州专家指导——学校教学开放。通过类似专题式活动促进教师向教学教研纵深发展。
个人的能力终究是有很多局限的。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不会走得太远。教育教学团队的小环境建设和影响是非常必要的,为此,我们在三个方面着力:
一是成立学科中心组。从2016年开始学校将一批具有一定教科研兴趣和能力的教师组织起来成立学科中心组,每科都有学科中心组,每个年级的学科备课组长都属于学科中心组成员。每个中心组设一个中心组组长,负责联络小组每周碰头会和带领学科组成员设计学科组研究主题,规划学科发展方案,监督检查落实学校、学科中心教学教科研工作。endprint
二是抓实备课组集体备课。备课组要在一个办公室办公,每周的集体备课要按要求切实落实,采用年级、学科中心组、教务处三方面培训、检查、随机旁听,落实人员、内容、推进办法等。
三是落实青蓝工程。“青蓝工程”的主要环节为:举行仪式、颁发聘书、签协议书、确定帮教考核内容。学校检查落实互相听评课情况、“蓝”教师公开的示范课开设情况、“青”教师的汇报课开设情况。
学校管理措施或教育教学活动如果没有制度作为约束,教师就不会形成良好的教育科研习惯,所以学校每开展一项活动就要建立督查落实、考核办法。
首先是督查考核制度:集体备课督查检查制度、开课检查制度、听课检查制度、研讨检查制度、学生谈话检查制度、任课教师碰头会检查制度
其次是激励制度:备课组考核奖励、学科教研考核制度、绩效考核量化积分制度、论文奖励制度、课题立项奖励制度、课题结题奖励制度等。
最后是防止恶性竞争的捆绑评价制度:备课组捆绑奖励制度、班级所有学科捆绑奖励制度、青蓝教师捆绑考核奖励制度等。
《礼记》有言:“人不学,不知道。”学习是增长新知识和提高个人理论高度和实践水平的必要途径,当校本研修到达一定水平之后,教师和学校都会陷入没有目标、没有高度的低效反复。这时,学校积极创设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变得尤为重要。根据我校的教师年龄结构的现状,学校对校本学习安排只能降低难度,按照下列步骤循序渐进。
一是引领示范。校长亲自申报课题,全校参与课题研究,形成科研氛围。
二是组团推进。骨干教师先申报个人课题热身,再申报市级乃至省级课题,将一部分年轻教师“卷进”课题组。
三是唤起热情。通过校级微课题研究评奖制度,激发人人参与研究课题的热情,形成浓厚的氛围。
总之,校本研修是我校走内涵发展之路的“发动机”,是我校教师长远发展的“时光隧道”。只有将校本研修变成我校的常态、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习惯,才会形成学校教育教學质量上档次、教科研水平上高度的喜人局面。
[参考文献]
[1]马英志著.校本研修面面观[M].吉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罗建河.教育中包容性领导的概念、原则和实践[J].中小学学校管理,2017(02).
注:本论文是苏教科规[2017]1号课题批号D/2016/02/189《基于人本理念的校本研修体系的建构和实践》的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