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燕琴
【摘 要】小学数学课程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入门教育,对学生以后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必须打下一个坚实而稳定的基础,才能更好的为将来的学习铺路。在小学学习阶段,及时对知识进行巩固和练习是提高学生数学成绩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必须重视教学中练习与设计的策略,注重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和综合素养。
【关键词】习题设计;方法策略
练习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通过练习,学生可以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巩固对知识点的掌握,同时还能提高知识运用的能力。因此练习设计应该紧紧围绕课堂的教学内容和目的进行,使其充分发挥辅助课堂教学的作用。下面我将就如何设计与开展小学数学的练习环节,谈谈我个人的观点。
一、以课本知识为核心
练习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因此练习的内容必须紧紧围绕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展开,也可以进行适度的拓展,以满足学生做题的需要。因此,我们在设计练习时一定要立足课本、立足基础、突出重点,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侧重。例如在讲《圆的周长和面积》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一个花坛,直径为5米,在它周围有一条宽为1米的环形鹅卵石路,小路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这道题考察的知识点很全面,不仅涉及到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还考察了学生分割的思想。但其实只要掌握课堂内容,按部就班的来很容易就能解决。首先可以根据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求出大花坛的总面积为S=πR2=25π,因为花坛周围的小路的宽度为1米,因此可以计算出被小路包围的小花坛的面积为(5-1)2π=16π,两者一做差就能求得此环形小路的面积为9π。此外,在此基础之上我们还可以引入圆的周长,让学生计算环形小路外围的长度,这样更能加强学生对课堂知识的运用和掌握能力。
二、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不仅依赖天赋,更在于后天的练习。因此,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设计有层次的练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我们要根据每位同学的短板进行有针对的训练,弥补其不足。例如,对于计算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每天布置大量的计算题,增强计算能力;对于理解能力差的学生,要指导他們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摒弃偏差多余的思想;对于做题速度慢的学生,可以让他们每天进行限时训练,严格控制做题时间。这样不同层次、多样化、有针对性的练习,有助于学生弥补不足,更加全面的发展。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我会根据学生的需要给每位同学布置不同的作业,作业的内容完全是针对学生的短板设置的。一段时间以后,效果很显著,不少同学的数学成绩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三、注重设计典型的问题
数学中有很多的习题都是基于一个特定的知识点来设计的,只是表述的语言有所不同,其思考方向与解决方法都是一模一样的。对于这种典型的例题,教师一定要筛选出来,当作重点来复习,指引学生正确的思路和方法,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例如“鸡兔同笼”问题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35只鸡和兔子共同生活在一个笼子里,它们共有94条腿,问鸡、兔各有多少只?根据所学的知识,我们可以用方程求解。首先我们可以用一元一次方程来求:由题干可知,鸡和兔子一共有35只,不妨设鸡有X只,则兔子有(35-X)只,因为鸡、兔共有94只脚,根据这一信息可以列出一个等式:2X+(35-X)x4=94,解得X=23,故笼子里有23只鸡和12只兔子;我们还可以利用二元一次方程来求解:设笼子里有X只鸡和Y只兔,由题干我们可以得到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X+Y=35、2X+4Y=94,解得:X=23,Y=12,这两种方法都可以得到正确的结果。由此可见,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不仅培养了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使问题变得简单,易于处理。
四、动手操作,注意实践性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除了可以做题进行练习以外,还可以通过学生自己亲手实践来巩固课堂知识。数学是高逻辑性,高结构性的学科,要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计算能力,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实践。教师要多安排一些学生自己动手与动脑的活动,为学生提供机会。例如在学概率时,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场景:我准备了一个口袋,里面装有4个除了颜色以外完全相同的小球,我问同学们,如果随机地摸出一个小球,记录后放回,再随机摸出一个,两次摸出的小球颜色相同的概率有多大?我先让每位同学都进行两次实验,然后记录结果,但是这样实验次数太少,无法得到一个正确的答案,于是我们采用了数学方法来解答。由于是有放回实验,所以每次摸小球每个小球被摸出的概率都为0.25,故两次摸出颜色相同的小球的概率为0.252,这个答案与同学们实践得到的结果很接近。这样在实践中进行练习,不仅能提高学生们学习知识的兴趣,还能让学生们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真可谓一举两得。
小学数学练习与设计的策略还有很多,但万变不离其宗。在进行练习设计时,教师要紧紧围绕所学知识选择优质的习题,尽量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开展多样性的教学活动,还要大力提倡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将数学带进生活。让练习充分发挥作用,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参考文献:
[1]吴长顺.《数字巧换位》.学术期刊,2015年9期
[2]张燕.《圆环面积门诊室》.学术期刊,2015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