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银平
古诗教学对培养少年儿童的想象力、审美力以及优美情操具有重要意义。新编小学语文教材所选古诗数量大幅增加,体裁多样。这些古诗都是古代诗人的优秀作品,有些还是古今传诵的名诗,语言精炼、内容生动,读起来琅琅上口,但对小学生来说,学好这些古诗有两大困难:一是诗的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二是诗句的含义十分深刻,远离学生的理解水平。针对上述情况,联系教学实践我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导入引渡,进入意境
常言道:“文因情而作,情因境而发。”一首诗,不管是写景还是叙事,它总是负载着诗人深厚的思想感情。而古诗语言高度凝练,字数有限而内涵丰富,这种浓缩了的精华,学生初读后只会一头雾水,感到扑溯迷离。为了使学生能“舔一舔”意境,在教学时,为了能让学生触摸到诗的情感基调,进入诗的意境,在教学《望庐山瀑布》时,我先这样描述:诗人久仰庐山的瀑布天下闻名。一天,他孤身一人来到庐山脚下,只看见太阳照射在美丽的香炉峰上,香炉峰升腾起紫色的云烟,云烟袅袅,若隐若现,仿佛仙境,突然一阵巨大的水声引起了诗人的注意,循声找出只见瀑布就像一条大河挂在山前……白纸上的黑字比作了情感和形象信息,同时作用于学生,使学生建立起文学与生活的联系,唤起他们亲切的感觉,激起他们的共鸣,情动于衷,如果学生一开始便置身于这怡然的闲情逸致中,久久不能“自拔”产生了未入诗句先入境的效果。
二、從题入手,自然变序
古诗言简意赅,它不同于现代白话文,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根据教材的特点在教学中可以采取解题导入。例如《游园不值》,我让学生自读课后的注释。园:指私人花园;不值:没有遇到要访的人。那么谁来讲讲题目的意思?(同桌讨论)有的说:“诗人去游私人花园,没有遇到要访的人。”有的说:“作者去游园,而主人不在,没有能进到园里去”……在教学诗句的时候,可以根据理解文章内容的实际需要进行变序教学,但是变序之后,必须“复序”,否则会把文章支离破碎,影响教学效果。例如:师:诗人去游园,没有遇到要访的人,从诗句哪句话可以看出?生:小扣柴扉久不开;师:谁能根据注释说说“小扣柴扉久不开”的意思?学生读注释,试说;师:诗人当时是怎么想的?请用诗句回答。生:那么“应怜屐齿印苍苔”。师让生根据注释结合图画讲出意思。师:那么“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呢?生:(发言)。师:诗人当时的心情怎样?谁能用一个词概括出来?生:扫兴(大多数说是根据课后练习知道的)。师:不错,诗人当时确实很扫兴,后来他的心情发生了变化,原因是什么呢?指导学生看图。生:他看到了一枝红杏伸出墙外。师:对,此时他又是怎样想的呢?请找出有关的诗句读一读。生:“春色满园关不住”。师:有谁说说“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意思。生:诗人看到了一枝开得正旺的红杏伸出了墙外,他想满园的春色是关不住的。师让学生读这两句诗,体会诗人当时的心情。生:1高兴;2愉快;3欣慰;4欣喜。至此,学生已经理解了诗意,老师再让学生按诗人来到花园门前怎么做的?怎么想的?看到了什么?又是怎么想的?把全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然后再从“应怜”、“小扣”、“满园”、“一枝”、“关不住”等重点词来理解整首诗的内容,让学生想象这墙内万物,学生也不禁与诗人同悲同喜,同乐同欢,真切地感受诗人微妙复杂之情。
三、声画创境,帮助理解
古诗的语言美、意境美,唯有通过赏析才能准确地领会,然而古诗语言凝练,如果光凭教师主动地讲解是难以使学生进入诗的意境。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因而在教学中合理配置插图、投影甚而是动画,再伴以和谐的音乐,引导学生朗读、思考、想象,就能使学生仿佛走进一个有声、有色、有韵味的活生生的世界中,与作者同呼吸代命运,在真切的感受中感悟诗人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陶冶自己的情操。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物我一体,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古诗的意境美。
四、通读品味,贯穿始终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些都是古人诗书的经验之谈,告诉人们多读多思,对领会文章意思无疑是具有帮助的。因此,我将指导学生朗读、背诵作为教学手段之一。大致上分三步:第一步,在领会诗句以前,教师当堂范读(或放录音),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如第七册《山行》中,“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应读古音“xiá”,而不读“xié”。诗的韵味和情感,在范读时都要体现,因为读好诗文是领会诗意的良好开端。而后,让学生自由泛读,任凭他们摇头晃脑地去读,使学生潜心于诗的意境中,对其有个朦胧的感觉,激起他的求知欲。第二步,在领会诗句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反复诵读,注意停顿、重音、语调、速度,边读边理解,理解了再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情感。第三步,在领会诗句的基础上,着力指导学生背诵,使其在领会诗意的过程中加深理解。
总之,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诗文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切实可行的方法,使教学收到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