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光文
【摘 要】古诗词是中国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瑰宝,是阅读教学的一部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在小学阶段每年都必须学会并掌握至少六十篇优秀的古诗文,同时要求学生能够体会其中赋予的感情。然而古诗词在被赋予了“诗言志,诗传情,提升学生阅读欣赏水平”的能力的同时,还被贴上了“难理解,枯燥,绕口”的标签,对于小学生来讲尤为突出。小学生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对语文的理解能力就有些欠缺,更何论这些对于年龄更大的孩子来说都有些难度的古诗词阅读了。因此,如何向小学生就古诗词阅读理解的教学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主要讲述了古诗词的三步教学过程:初读,了解作者及背景;浅入,理解字词含义;深读,感受诗文感情。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
一、初读,了解作者及背景
在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了解古诗词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的平生事迹,对于古诗词含义的理解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感情的体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不同的背景下相同类型的诗词所表达的情感也大不相同。以虞世南的《蝉》和骆宾王的《咏蝉》为例分析。
这两首诗的作者皆是以蝉喻己,但是诗中表达的感情却不尽相同。虞世南的《蝉》一诗中的第一句和第二句,给我们描绘的是蝉饮清露、清脆的鸣叫声从挺拔的梧桐树中传出的画面。一方面使欣赏者身临其境,另一方面,把蝉的触须形象的比喻成官帽,借以代表诗人,同时指出了诗人的显赫身份;三四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则是借蝉鸣抒情,正反对比,蝉鸣需要借助秋风的力量传播的更远,但是诗人自己却并不需要外来的助力,侧面突出诗人的高尚品格。而骆宾王的《咏蝉》中,颈联和颔联描述了秋天蝉因为霜露的压迫而无法举翅高飞,蝉鸣声因为大风的阻挡而消声灭迹,通过描写蝉的生活习性和形态来侧面表达诗人自己满腹才华却被埋没的愤懑不平之意。两首诗可以说都是借用“蝉”来表述感情,但是其中蕴含的感情却大相庭径,如何来正确理解诗文所表达的含义,这就需要从诗人的生平事迹及背景入手。虞世南處在李世民时期,期间备受重用,此诗是在典礼活动上所做,因此此诗是表示自己虽身居高位却高洁清远,并未借助任何外物;骆宾王当时所作的诗却是处于因上书忤逆武后而遭陷害入狱的大背景下。
因此,古诗词的教学中,首先需要老师为学生讲解诗文的背景以及诗人的性格特点。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诗的感情;另一方面,这些知识具有一定的故事性,可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浅入,理解字词含义
古诗的教学,第二步是字词的教学。不管哪种语言,英语、法语、德语还是现代汉语等等,词汇都是极其重要的存在,更不用说比这些语言难度更大的古汉语了。字词的学习,是学习古诗的首要前提,同时字词的理解对于体会诗的感情也有重要作用。比如简单的《静夜思》中的“思”字,可以看出诗人的思念之情。
字词的教学我们可以分为三步走:第一,学生自主学习;第二,小组纠错;第三,老师讲解。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老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利用工具如字典、电子工具等;要教会学生“猜字”,比如:《七步诗》中,“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的“釜”对小学生来讲是生僻字,此时引导学生阅读这个字所在的句子,“豆子在什么中哭泣”,说明“釜”代表的是一种容器,而前一句“萁在釜下燃烧”,结合这两点不难猜出“釜”是锅的意思。而这种结合句子语境教字词的方法使学生理解了字词含义的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思考能力。
三、深读,感受诗文感情
古诗词学习的重点就是文章感情的理解。但是这一方面往往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忽视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老师仅仅看重学生是否会背、会默写,而把诗句的理解抛之身后。
在古诗词感情的理解过程中,老师要善于借助现代工具——多媒体进行教学。感情是一种看不到、摸不到的事物,因此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此时多媒体的情境再现功能就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多媒体可以结合情景声,让学生身临其境,切身体会诗人的感受。比如:在讲解《游子吟》时,老师首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诗歌版的朗诵,通过有声朗诵,引起学生兴趣,营造温情的氛围;接着,播放“母亲手中牵针引线,缝衣服”“孩子远走他乡求学”“母亲门口遥遥相望”的图片,并为学生讲解:“这是母亲在孩子即将远行时为孩子缝衣服的场景”让学生体会诗中诠释的母爱之伟大以及诗人对母亲的热爱!
古诗词情感的理解也有其他许多方法,比如:深情朗诵、捕捉诗眼、换位思考等等,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切身情况,为学生传授适合的方法。
四、结语
古诗词是我国珍贵的宝藏,它拥有着深刻的含义,蕴含着丰富的“味道”,需要我们细细去品味。而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能因为古诗词的难度而放弃这部分的教学,我们应该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爱上古诗文,自主学习我国的国粹。
参考文献:
[1]张迪.《经典古诗文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讨》,2014年6期.
[2]蔡莉.《也谈古诗教学的知人论世》,2014年65期.
[4]向伶俐.《探讨小学语文中的诗歌教学》,2012年10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