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屈的“绿”

2017-12-01 18:53王汉明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7年10期
关键词:囚绿记屈服于宪兵

王汉明

备读《囚绿记》(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时,窗外的绿闯入我的眼帘。它们搅动了我的思维,让我对陆蠡笔下的“绿”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绿是生命的颜色,“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樂”。正是因为发现“直径一尺左右”的窗外长着一片绿绿的常春藤,陆蠡才在“原有选择的自由”的情况下,“毫不犹疑”地选择了这间“高广不过一丈”,地面潮湿,而且还很炎热的房间,并在这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

这段美好的时光当然缘于“绿”毫不吝啬的馈赠。且看陆蠡笔下千姿百态的“绿”——从颜色上看,它有“嫩绿”,有“柔绿”,有“嫩黄”,有“瘦黄”;从动作上看,它和人一样,可以“伸长”,可以“攀缘”,可以“舒放”。更重要的是,在作者的眼里,“绿”已经不仅仅是绿,它分明具有人的灵性,人的气质。它会和他“对语”,能了解他的所思所想,因而让陆蠡在这“孤独而陌生”的古城中并不感到孤独,甚至于“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很多不快的记忆”。

“绿”是如此地美好,可是陆蠡却残忍地把它“囚”起来。他“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屋子里来,“如同幽囚一只小鸟”。在陆蠡看来,这是给了这些“绿”极高的礼遇吧——在这样的温室里,它们不再遭受风吹雨打,日晒夜露,虽然他的本心是自私的,是为了拿“绿”来装饰“简陋的房屋”和“过于抑郁的心情”。然而,“绿”并不领受他的这份“爱抚”和“善意”,“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并且,每天早晨,它的尖端,“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固执”地朝着窗外的方向。作者用“固执”来描述“绿”被囚时的抗争。事实上,“绿”的这些表现,何止是“固执”,我们从中分明能读出坚贞不屈和浩然正气。

这就不能不让我们思考陆蠡写作此文的真实用意。《囚绿记》写于1938年秋至1940年春,于1940年发表。这段时间正是日寇铁蹄践踏祖国大地、中华儿女饱受战乱之苦、抗日救国运动如火如荼之际。作者写这篇文章,难道仅仅是为了抒书自己的苦闷与无聊?显然不是。

行文至此,忽然想起陆蠡遇害的情境。抗战时期,陆蠡受巴金委托,主管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42年4月,陆蠡发往西南的抗日书籍在金华被扣,日本宪兵追踪到上海,查封了书店,没收了全部书籍。陆蠡虽然当时不在场,但得知消息后,不顾胞妹劝阻,亲自去交涉。日本宪兵扣留并关押了他。提审时,日本宪兵问:“你爱国吗?”“爱国。”“你赞成南京政府(指汪伪政权)么?”“不赞成。”“依你看,日本人能不能征服中国?”“绝对不能征服!” 这样的情景重复了一次又一次,每次过后,陆蠡都遭受了酷刑。酷刑之后,又一次提审,宪兵还是同样的问题,陆蠡还是同样的回答。最后一次,陆蠡回答完毕,再次惨遭严刑拷打后,壮烈牺牲了。

至此,陆蠡面对日本宪兵严刑拷打时的抗争与“绿”被囚禁时的抗争完全融合了。“绿”是顽强的,哪怕它被“囚禁”了,哪怕它是那么弱小,可是它依然要抗争;它执着,坚强,永不屈服于黑暗,即使身处绝境,也要抗争前行。陆蠡呢,作为一个爱国作家,他心中永远有一抹绿——祖国。为了她,他可以粉身碎骨,慷慨赴死,因为他坚信,她不会“屈服于黑暗”,必然会“繁茂苍绿”。

让人感到欣慰的是,陆蠡牺牲3年后,中华民族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日本投降了,陆蠡的预言实现了,他在九泉之下得知,该为他视作生命、希望、安慰和快乐的这份浓浓的、健旺的“绿”,再写一篇《绿色颂》吧。

(作者单位:通城县教学研究室)

责任编辑 姜楚华endprint

猜你喜欢
囚绿记屈服于宪兵
“对分课堂”在体校语文课堂应用初探——以《囚绿记》为例
滴水藏海
屈服权力
兵王要飞第五话宪兵之争(连载)
《囚绿记》主题探究
西班牙宪兵用佩枪换毒品
外教新词堂
走近意大利宪兵
“宪兵娃娃”助阵征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