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欣蓓
(江苏省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江苏 南通 226000)
护理安全管理在血管外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倪欣蓓
(江苏省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江苏 南通 226000)
目的:探讨护理安全管理在血管外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期间江苏省南通大学附属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50例住院患者及在该院血管外科工作的18名护理人员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将2014年5月至2014年11期间该院血管外科收治的25例患者设为甲组,将2014年12月至2015年5期间该院血管外科收治的25例患者设为乙组。对两组患者均进行优质护理。同时自2014年12月起,将护理安全管理应用到血管外科的护理工作中,然后比较两组患者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及护理质量的评分。结果:与甲组患者相比,乙组患者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更低、护理质量的评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护理安全管理应用到血管外科的护理工作中,能降低患者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护理服务的质量。
护理安全管理;血管外科;护理风险事件
血管外科是指对除脑血管疾病、心脏血管疾病以外的外周血管外科疾病进行预防、诊断和治疗的专业科室。相关的调查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各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患者越来越多,其中尤以老年患者为主。由于血管外科患者的年龄普遍偏大,对于各种风险的防范意识较差,因此其发生护理风险事件的几率较高[1]。在本次研究中,笔者主要探讨了护理安全管理在血管外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
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期间江苏省南通大学附属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50例住院患者及在该院血管外科工作的18名护理人员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这18名护理人员均为女性,年龄为21~46岁,平均年龄为(34.7±3.3)岁。将2014年5月至2014年11期间该院血管外科收治的25例患者设为甲组,将2014年12月至2015年5期间该院血管外科收治的25例患者设为乙组。在甲组中,有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1例;其年龄为55~74岁,平均年龄为(62.38±3.22)岁;其病程为3个月~1.5年,平均病程为(0.8±0.2)年。其中,有肠系膜血管病变患者3例,布加综合征患者3例,Cockett综合征患者4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6例,夹层动脉瘤患者9例。在乙组中,有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0例;其年龄为54~75岁,平均年龄为(62.40±3.45)岁;其病程为4个月~1.6年,平均病程为(0.9±0.3)年。其中,有肠系膜血管病变患者2例,布加综合征患者3例,Cockett综合征患者4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6例,夹层动脉瘤患者10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中50例患者的纳入标准是:1)患有外周血管疾病。2)签署了自愿参与本研究的同意书。其排除标准是:1)合并严重的器质性疾病。2)存在认知功能障碍。3)临床资料缺失。
1)对两组患者均进行优质护理,方法是:(1)入院护理。在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要以热情的态度与患者沟通,将医院的功能分区、主治医生、责任护士及病区的管理制度等详细告地知患者,以消除其对医院及医护人员的陌生感。(2)环境护理。为患者创建一个温馨、舒适的住院环境。保持病房内温度、湿度及光线的适宜。每天打扫病房,定期为患者更换床单、被罩。(3)饮食护理。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为其制定个性化的食谱,做好患者的营养支持工作。(4)体位护理。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护理人员要定期协助其翻身,并主动为其拍背,以促进其排痰。同时,定时按摩其易发生压疮的部位。(5)预防出血护理。护理人员要详细询问患者是否有出血性疾病史,告知其一旦出现消化道出血、牙龈出血等情况要及时通知医护人员。(6)心理护理。加强与患者进行交流,注意观察其情绪的变化情况。采用多种方式对存在焦虑、紧张等负性情绪的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使其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治疗。(7)出院指导。在患者住院前,护理人员要详细告知其出院后需要注意的事项。对于记忆力较差的患者,护理人员可将出院后的注意事项打印出来,分发给患者。同时,叮嘱其定期回医院复诊。2)自2014年12月起,我院将护理安全管理应用到血管外科的护理工作中,具体的方法是:(1)成立护理安全管理小组。由血管外科的护士长和5名经验丰富且资历深的护士组成护理安全管理小组,组长由护士长担任。其中,组长的职责是全面协调和管理血管外科的护理工作,并与组员一起评估患者的病情及可能存在的护理风险。组员的职责是完成上级布置的各项任务,并及时解决护理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2)加强对小组成员进行培训。医院要聘请护理专家对小组成员进行培训,提高其对血管外科专业知识和护理技能的掌握度,增强其护理风险意识、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在培训结束后,要对小组成员进行严格的考核。(3)总结护理工作中风险事件的类型及成因。小组成员对本院血管外科既往护理工作中存在的护理缺陷及护理差错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借助互联网对护理风险事件的类型及成因进行总结。在明确护理风险事件的类型及成因后,为护理工作制定具体的改进措施,包括强化职业技能培训、端正工作态度、提高主动服务意识等。(4)加强对护理人员进行管理。严格按照医院及科室的规章制度对护理人员的着装、手卫生、护理操作规范及流程等环节进行管理,确保护理安全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另外,纠正护理人员不当的用语,以提高其沟通能力。(5)进行细节管理。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需将其床栏加高,防止其坠床。保持病房内及走廊地面的清洁、干燥。在卫生间等地面湿滑处设立防滑警示牌,避免患者滑倒。在为患者输液前要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在确认药品信息无误后方可为其输液,杜绝用错药等情况的发生[2]。
1)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护理风险事件主要包括跌倒、坠床、管路滑脱及发生静脉炎、深静脉血栓等。2)用自制的护理质量调查量表调查两组患者护理质量的评分。此量表包括服务态度、着装、手卫生、规范操作、护理流程、安全教育、核对资料、监督服药、尊重隐私、安全告知共10项指标。每项指标的分值均为0~10分,总分为100分[3]。
用SPSS17.0软件对本文中的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²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甲组患者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为12%,乙组患者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4%。乙组患者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低于甲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与甲组患者相比,乙组患者对护理质量的评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的比较
表2 两组患者对护理质量评分的比较(分,±s)
表2 两组患者对护理质量评分的比较(分,±s)
组别 服务态度 着装 手卫生 规范操作 护理流程 安全教育 核对资料 监督服药 尊重隐私 安全告知 总分甲组(n=25) 8.68±1.12 8.70±1.15 8.44±1.20 8.37±1.17 8.40±1.10 8.50±1.09 8.52±1.05 8.22±1.12 8.21±1.24 8.56±1.34 85.27±1.33乙组(n=25) 9.77±0.20 9.80±0.15 9.22±0.17 9.30±0.25 9.42±0.31 9.33±0.37 9.68±0.22 9.55±0.33 9.46±0.34 9.50±0.35 96.77±1.35 t值 8.433 P值 <0.05
护理风险事件是指在对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因不确定性因素直接或间接导致其机体功能受损、伤残或死亡的不良事件。护理风险事件具有难以预测、难以防范及后果严重等特点[4]。在护理工作中,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主要与护理人员的工作态度较差、职业技能水平较低及患者自身的因素有关[5]。临床研究表明,将护理安全管理应用到护理工作中,能降低护患纠纷的发生率、提高护理服务的质量。在本次研究中,笔者将护理安全管理应用到乙组患者的护理工作中,有效地降低了其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这与林英[6]等人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将护理安全管理应用到血管外科的护理工作中,能降低患者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护理服务的质量。
[1]王军芳.探究护理安全管理在血管外科护理中的应用价值[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15(11):127-128.
[2]郁静飞.血管外科住院患者的护理安全管理[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25(14):93-94.
[3]金兰.护理风险管理在血管外科病房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15(17):64-66.
[4]赵云霓.优质护理管理模式在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4,10(6):230-231.
[5]汪美琴.基于岗位分层管理模式的日常优质护理服务效果评价[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4,22(5):727-728.
[6]林英,王晶茹,王晴,等.床头护嘱管理在优质护理外科病房护理质量实时控制中应用效果的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4,33(24):47-48.
R473
B
2095-7629-(2017)11-0147-02
倪欣蓓,女,汉族,1989年5月出生,江苏南通人,本科学历,护师,研究方向:临床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