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金婵
(鼎湖区实验中学,广东 肇庆 526070)
让学困生在数学课堂上“动”起来
陈金婵
(鼎湖区实验中学,广东 肇庆 526070)
在初中数学学习中,学困生的数学基础差且对数学不感兴趣,其学习效率特别是课堂的学习效率低下。采用在课堂上巧用例引出知识点,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方法,并且通过有针对性的课堂提问,层次性的课堂练习,可让学困生在数学课堂上“动”起来。
初中数学;课堂;学困生;分层教学
初中数学相对于小学的数学学习而言更为形象化和抽象化,然而许多学生因为数学基础薄弱,对数学不感兴趣而成为“学困生”。为提高初中数学的课堂效率,让学困生对数学感兴趣,学到知识,需要善于运用身边的实例引出知识点,同时在课堂提问中要巧设问题,在课堂的联系中要分层设置题目。一个充满趣味的课堂,让学生们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调动学困生的积极性的同时,提出有针对性、基础性的提问,能帮助学困生掌握基础的数学知识,建立对于数学学习的信心。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以下几点方法调动学困生在数学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学困生总是觉得数学的学习是枯燥和烦闷的,学习数学与日常生活没有关系,也没有实际的用处。学生会有这样的认识往往是因为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没有充分地将数学知识与一些实际问题相互结合起来。因此,在课堂开始时,最好适当地运用与课堂所需要讲述的知识点有直接联系的例子,让学生们特别是学困生们的注意力回到课堂上,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为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效果,例子的选取尤为重要。对于例子的选取不仅需要注意例子与接下来所要讲述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同时,例子需要贴近日常生活,贴近学生,选取学生较为感兴趣的方面。这样的例子,不仅能够让整个课堂有一个好的开头,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同时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见到相关的例子时,也能回忆起所学的知识,这样加深了学生们对于知识的印象。
例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一课时,笔者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你认识几种汽车?问题一出,马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2.你认识几种汽车标志?学生看到这个问题,兴趣来了;3.在你认识的汽车标志图中,哪些是属于轴对称图形?在让学生热烈讨论之后,笔者利用多媒体展示多种汽车标志图,既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又让学生获得更多关于轴对称的数学知识。
又如,在学习关于利率方面的应用题时,笔者设计的问题是:“数学老师由于装修新房不够钱,向政治老师借了10 000元,为期半年,月利率为0.05%,请你帮我算算,半年后,数学老师要归还多少钱给政治老师?”在教学中,教师要懂得巧用学生身边的人和事作为实例引入知识点,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教学实例中我们可以发现,贴近生活的例子可以让学困生关注课堂的内容,将他们的注意力引回课堂上,同时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并不完全是纯粹的理论,而初中数学的学习并非想象中枯燥烦闷,从而激发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
在课堂的开始运用了实际的例子将学困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后,为帮助学生继续将注意力集中于课堂,同时检查学生对于课堂上所学的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适当的提问是必需的。
有序数对(1,3)(4,6)(2,5)(3,4)(3,1)(6,4)(5,2)(4,3)
为减少学困生对于提问的恐惧心理,增加学困生对于数学学习的信心。在课堂的提问上,问题的设置尤为重要。问题需要联系知识点的同时,应该具有针对性,不同层次的问题应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由于学困生的数学基础较为薄弱,数学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较低。因此,在课堂上提问的问题设置时,针对学困生所提的问题应该是基础性的,是课堂所讲述的基础知识方面的。基础性的问题难度较低,学困生比较容易回答,可以增加学困生对于数学学习的信心,减少学生对于回答问题的恐惧心理,同时也能帮助学困生们巩固基础知识。另外,课堂上的问题设置还需要注意其层次性,问题应该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同时需要考虑课堂的时间以及知识点的难易程度确定课堂提问的问题数量。
例如,在学习“整式的加减(合并同类项)”时,笔者设计了如下问题来提问学困生:(1)3个人+5个人=( );(2)3只羊+5只羊=();(3)3个人+5只羊能计算吗?为什么?这几个问题都非常基础,其中强调了只有“同类”才可以加减。又如,在学习“有序数对”时,笔者设计了一个“找朋友”的游戏:问题1:只给出一个数据如“第3列”,你能确定好朋友的位置吗?问题2:给出两个数据,“第3列第2排”,你能确定是一个位置吗?问题3:你认为需要几个数据能确定一个位置?问题4:你能找到如下图用数对表示的位置:
让学生参与游戏,让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认识有序数对的特征,融乐于学。巧设基础性问题,有助于巩固学困生的数学基础知识。
课堂练习是初中数学课堂的一个重要部分。但是由于薄弱的数学基础,学困生对于课堂所出的习题往往感觉到困难而选择放弃做习题。然而,对于初中的数学学习,适当的练习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知识,运用知识,锻炼数学的思维能力。
因此,需要针对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特点,分层出题。分层出题的意思是,将所出的题目分为两至三个层次,不同层次的题目有一定的难度梯度,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于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在完成本层次的题目的基础上,尝试挑战更高层次的题目。
针对学困生的课堂练习题目应该是较为基础的,可以加深学困生对于知识点的印象,帮助学困生掌握基础知识,同时帮助学困生重塑数学学习的信心。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是学困生层次的基础性题目,在练习题目设置时也需要注意其梯度性。题目不能全部都是过于简单的,不需要思考的题目,在同一个层次内所设置的题目也是层层递进的。这样,才能在增强学困生的数学学习的信心的同时,更加巩固对于知识的掌握与运用。例如,在学习“多边形内角和定理”时,我设计了一下四条题目,使学生掌握多边形内角和的成因,以及会利用它进行计算。(1)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____度;(2)一个四边形可以分割成___个三角形,(3)任意一个四边形的内角和是_____度;(4)五边形的内角和是_____度;十二边形的内角和是___度。又如,不等式性质设计的课堂练习中,为了让学困生能够容易区分等式和不等式的区别,我设计了基础性较强的习题,用“>”或“<”填空:
在教学中,进行分层练习,适当设计一些基础性较强的习题,让学困生也能感到学习数学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主动性,通过这样分层练习,帮助学困生掌握知识。
许多学困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已经产生的恐惧心理,因此,在数学课堂上,为帮助学困生克服恐惧心理,首先需要激发学困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这需要教师在课堂开始时巧用案例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此外,因为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数学基础的差异,采用层次性教学可以更好地协调学生们的学习,帮助学困生掌握基础的数学知识。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提高课堂的效率以及课堂的趣味性,让学困生在课堂上活跃起来,帮助学困生学好数学。
[1]吕一飞.中学数学[M].湖北人民出版社.
[2]郭进文.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M].河南教育出版社.
[3]教师教学用书:八年级下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
(责任编辑:杨怀玫)
陈金婵,女,广东省肇庆市鼎湖区实验中学,数学中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