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赛男,李孝坤,秦 娟,李 伟,杜 佳(重庆师范大学 地理与旅游学院,重庆 400030)
基于贫困度与旅游资源耦合关系的旅游扶贫模式探讨以渝东南地区为例
李赛男,李孝坤,秦 娟,李 伟,杜 佳
(重庆师范大学 地理与旅游学院,重庆 400030)
以重庆市渝东南地区为研究对象,从经济、资源、人口和社会四大子系统构建贫困度测度指标体系,基于旅游资源数量和质量构建旅游资源评价体系,对渝东南地区旅游资源禀赋进行测度,利用象限法将渝东南各区县贫困度与旅游资源禀赋分为四种耦合类型,分别为高资高贫型、高资低贫型、低资高贫型和低资低贫型。针对不同的耦合类型,结合渝东南地区区县的实际情况,提出以民族风情为特色的景区带动型旅游扶贫模式、自然资源旅游观光与休闲旅游扶贫模式、观光度假型与特色农业旅游扶贫模式、特色农业旅游与乡村体验扶贫模式。
渝东南地区;贫困度;旅游资源禀赋;旅游扶贫模式
贫困是全球化的社会现象,也是世界性的难题。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发展起步时间晚、发展底子差、发展不平衡等问题突出[1,2]。尤其是我国渝东南地区贫困人口占比大,且该区域自然条件恶劣、少数民族集中、边远地带等独特地域性,使解决贫困问题的难度更大。学者胡鞍钢、熊义志[3]认为,“在21世纪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西部地区面临着生态环境恶化、社会经济发展落后等诸多挑战,但面临最突出、最大的挑战则是人类贫困,应把缓解人类贫困放在西部发展最优先的地位,并调整西部地区的脱贫战略”。地处我国内陆的西部地区,不具有东部沿海地区天然的区位优势,在改革开放初期也未享受政策优惠,2000年后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到来,西部地区成为国家重点发展地区。
学者们对不同扶贫阶段实行的扶贫制度、扶贫方式和扶贫工作重点进行了分析[4-9]。蒋万胜、宋建昕[10]认为,我国农村反贫困存在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第一阶段主要以救济式为主,政府分配物资给贫困农户;第二阶段主要是开发式扶贫,从单一的物资分配到技术支持;第三阶段则注重参与、内外兼顾,注重挖掘和发挥贫困者自身的能力;第四阶段实施整村推进的多元一体化,探索贫困村全面发展道路。在不断的探索中,旅游业作为投入大,但见效快、综合效益好的低碳朝阳产业被越来越多的贫困地区定为支柱产业,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如湖北宜昌车溪特色村寨地处“两山夹一沟”的狭长地带上,曾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直到1997年车溪村大多数村民住的仍是土坯房,全村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仅900多元。到2014年,车溪村有70%的农户从事与旅游相关的行业,全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8750元。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县肇兴村依托自身山水资源优势发展乡村旅游,农民家庭人均年收入由2000元左右增加到2万多元。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口的白河乡芝麻南岸羌族村村民2009年以前仍在海拔3200m以上的山上生产生活,唯一的收入是种植青稞等农作物。2009年开始他们依托靠近九寨沟的旅游区从事旅游经营,6年间他们的收入水平增长了约10倍,人均收入超过2万元,一举从贫困迈入小康,部分农家乐经营户的年收入超过了20万元。
实践表明,旅游扶贫是广泛受益的扶贫,带动性强、容量大、门槛较低、层次多、方式灵活、受益面大,能充分调动贫困者自身的潜能,而且持续性强、返贫率低。作为旅游资源较丰富但社会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地区,如何利用旅游资源与社会经济相互促进,真正做到扶贫脱贫,是渝东南地区面临的难题。目前对有关旅游扶贫问题的研究较少,且主要是概括性的探讨,未对不同区县进行分类研究,因此不能地对今后的发展做出有效指导。本文从渝东南各区县经济、资源、人口和社会四个系统着手,测度该区域的贫困度及其旅游资源禀赋,探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对各个区县贫困度和旅游资源禀赋进行分类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因地制宜的差异化扶贫模式。
渝东南地区位于武陵山腹地,包括黔江区、彭水县、酉阳县、武隆县、秀山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和石柱土家族自治县6个区县(图1),幅员面积为1.98×104km2,约占重庆市总面积的24%;常住人口276.58万人,其中农村人口占69.37%,少数民族人口占70%,是重庆市唯一一个以苗族、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
图1 研究区范围
渝东南地区是中国西部四川盆地东南部大娄山和武陵山两大山系交汇的盆缘山地,与渝鄂湘黔四省市结合相连。该区以武陵山区为核心,拥有武隆“天生三桥”、酉阳桃花源、黔江小南海等神奇山水风光景观和龚滩古镇、龙潭古镇、洪安边城、凤凰花灯等古镇山寨、民族民俗特色风情。渝东南地区不仅是旅游资源聚集的区域,也是国家级连片特困地区。2009年我国将重庆列为统筹城乡综合试验区、改革创新的“试验田”和国家发展战略转型的“新载体”;《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确定该区域为集中连片特困区,是首个编制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并率先启动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的连片特困区;《重庆市(武陵山片区、秦巴山片区)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11—2020年)》确立了该区域为未来10年全市扶贫开发的主战场之一。根据重庆市政府对渝东南生态保护区的功能定位,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并重,不仅要建设生态文明,还要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加强旅游扶贫开发,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渝东南地区经济持续发展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奠定坚实基础。
3.1 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渝东南地区县域贫困度测度数据来源于相关年份的《重庆市统计年鉴》,旅游资源禀赋测度数据来源于相关年份的《重庆市旅游统计年鉴》和重庆市旅游局2015年12月发布的《重庆市A级旅游景区名单》与实地调研问卷等。
3.2 研究方法
渝东南地区幅员辽阔,区域内各区县贫困程度和旅游资源禀赋存在着很大差异。本研究根据各区县贫困度测度和旅游资源禀赋测度结果,对区域内6个区县划分不同的类型区,针对各个类型区的差异,提出对应的旅游扶贫模式。
渝东南地区县域贫困度测度:①指标体系构建。根据国务院扶贫办公室对贫困村的测度办法和国家统计局对农村经济调查的相关指标,并结合我国旅游扶贫研究中政府和专家学者提出的贫困测度要素,构建贫困度测度指标体系[11],对渝东南地区贫困程度进行了县域定量分析。该体系由经济系统、资源系统、人口系统和社会系统四大系统构成,共有指标15项,见表1。②评价方法。在指标选取上虽然参考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但主观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指标的确立,所以使用主成分分析法来解决由于指标众多造成指标之间存在的信息重叠问题。通过主成分分析把具有一定相关性的初始指标重新组合成一组不相关的指标,既保证了重要信息损失尽可能减小,又较好地反映了样本个体指标的变化情况,因此本研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来评价渝东南地区的贫困度。
表1 渝东南地区县域贫困度测度指标体系
渝东南地区县域旅游资源禀赋测度:基于旅游资源数量和旅游资源等级,参考2000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提出的旅游资源评价方法[12,13],构建旅游资源评价体系见表2。采用加权求和法,对渝东南地区各区县旅游资源禀赋进行综合评价,计算公式为:
Qj=Σ[(zij-zijmin)/(zijmax-zijmin)wi] (i=1,2,3,4,5;j=1,2,3,4,5,6)
(1)
式中,Qj为第j区县旅游资源禀赋综合评价得分,该值越大,说明该区县旅游资源禀赋越好;zij为第j区县的第i级旅游资源的数量;zijmin为所有区县中拥有第i级旅游资源数量的最小值;zijmax为所有区县中拥有第i级旅游资源数量的最大值;wi为第i级旅游资源的权重。
表2 渝东南地区各区县旅游资源禀赋评价指标体系
渝东南地区旅游扶贫类型划分:渝东南地区大部分属于少数民族欠发达地区,虽然旅游资源禀赋总体比较好,但受地理位置、交通、经济基础等因素的限制,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贫困度较高;较高的贫困度、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一些地方旅游资源过度开发,一些地方旅游资源开发严重不足。旅游资源禀赋状况与贫困度形成不同的耦合关系,且都呈现减贫脱贫进展缓慢甚至陷入再贫困的恶性循中[14,15]。本文利用象限法划分旅游资源禀赋与贫困度的耦合类型。根据渝东南各区县贫困度测度结果和旅游资源禀赋评价得分,以贫困度为横坐标,以旅游资源禀赋为纵坐标,以平均值为基准,高于平均值则为高,低于则为低,建立坐标象限图进行耦合分析。即第Ⅰ象限(区)的贫困度和旅游资源禀赋均大于平均值;第Ⅱ象限(区)的贫困度小于平均值,旅游资源禀赋大于平均值;第Ⅲ象限(区)的贫困度和旅游资源禀赋均小于平均值;第Ⅳ象限(区)的贫困度大于平均值,旅游资源禀赋小于平均值。通过各区县贫困度和旅游资源禀赋得分标出所在的象限,这样即可划分出所属类型,由此可得到渝东南地区旅游扶贫的4种类型。
4.1 贫困度
为了消除各个指标量纲的不同,本文采用极差标准化方法对原始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公式为:
(2)
式中,si为各指标标准化后的无量纲结果;Di为原始指标数据;Dmax为该指标的最大值;Dmin为该指标的最小值。在对15个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之后,得到新的标准化数据。利用SPSS20.0软件得出相关矩阵的特征值、方差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提取出数个特征值,累计贡献率排名较前的指标为主成分,5个主因子的特征值都大于1,累计贡献率为98.291%≥85%,已达到分析要求,从而提取出5个主因子,并根据主成分载荷计算公式得出主成分得分系数矩阵(表3)。将主成分得分系数矩阵中的数据和主成分相对应的特征值求出两个主成分中每个指标所对应的系数,即特征向量,再乘以标准化后的数据,可得渝东南地区5个主成分的得分。公式为:
F1=0.158s1+0.126s2+0.114s3+0.397s4-0.037s5+…+0.063s11+0.098s12-0.010s13+0.246s14+0.065s15
F2=0.045s1+0.217s2+0.092s3-0.154s4+0.377s5+…-0.131s11-0.072s12+0.026s13-0.080s14+0.052s15
F3=0.003s1-0.131s2+0.032s3-0.312s4-0.170s5+…-0.028s11+0.095s12-0.005s13-0.063s14+0.094s15
F4=0.096s1+0.120s2+0.014s3+0.222s4+0.175s5+…-0.312s11-0.243s12-0.017s13+0.040s14-0.183s15
F5=-0.006s1+0.115s2-0.016s3-0.010s4-0.023s5+…+0.031s11+0.015s12+0.985s13-0.028s14-0.018s15
(3)
F=33.207%F1+21.360%F2+19.084%F3+17.851F4+6.788%F5
(4)
表3 成份得分系数矩阵
贫困度测度的计算:由第一主成分、第二主成分、第三主成分、第四主成分和第五主成分可得综合发展水平值。即用5个主成分公因子的得分进行加权求和,权重取其方差贡献率,即得综合得分,用式(4)计算可得到渝东南地区各区县贫困度评价值(值),再对6个区县进行贫困度分值排序,分值越高,该区县越贫困;反之,则区县越不贫困。即由贫困到相对不贫困依次为酉阳、彭水、秀山、石柱、武隆、黔江,结果见表4。
表4 渝东南地区各区县贫困度
4.2 旅游资源禀赋度
根据渝东南地区各区县主要旅游资源的数量和等级情况(表5),通过表2构建的旅游资源评价体系,对旅游资源禀赋用式(1)计算得出到渝东南地区各区县主要旅游资源禀赋度,见表6。渝东南地区酉阳旅游资源禀赋总体最好,不但有等级最高的桃花源景区,而且其他中低等级的旅游资源数量较多。武隆旅游资源禀赋次之,具有等级最高的旅游资源,最低等级的旅游资源较多,但缺乏中等级别的旅游资源。黔江与秀山旅游资源禀赋排名第三,黔江拥有3个四级旅游资源,一级旅游资源较多,但高等级的旅游资源数量少。秀山虽然没有最高等级的旅游资源,但中低等级的旅游资源数量较多。石柱旅游资源禀赋总体排名第四,拥有三、四级旅游资源,但数量不多,一级旅游资源较多。排名末位的彭水只有1个四级旅游资源,一级旅游资源只有3个,其他高中等级的旅游资源缺乏。总体来说,整个渝东南地区旅游资源禀赋有限,高等级的旅游资源数量较少,现有旅游资源中的等级都偏低。
表5 渝东南地区各区县主要旅游资源
表6 渝东南地区各区县主要旅游资源禀赋度
5.1 贫困度与旅游资源的耦合类型
利用象限法对渝东南地区6个区县的贫困度和旅游资源禀赋度利用象限法进行耦合,划分为4种旅游扶贫类型(图2):①第I象限。贫困度高于平均值(0.15),旅游资源禀赋也高于平均值(55),即“高资高贫型”。如酉阳的贫困度0.64大于平均值0.15,旅游资源禀赋100,远远大于平均值55。②第II区象限。贫困度低于平均值,旅游资源禀赋高于平均值,即“高资低贫型”。如武隆的贫困度为-0.56,小于平均值0.15,旅游资源禀赋60,高于平均值55。③第III象限。贫困度低于平均值,旅游资源禀赋也低于平均值,即“低资低贫型”。如黔江的贫困度为-0.61,小于平均值0.15,旅游资源禀赋50,低于平均值;石柱的贫困度为-0.13,小于平均值0.15,旅游资源禀赋42.5,略低于平均值55。④第IV象限。贫困度高于平均值,旅游资源禀赋低于平均值,即“低资高贫型”。如秀山的贫困度为0.34,大于平均值0.15,旅游资源禀赋50,略低于平均值55;彭水的贫困度为0.47,大于平均值0.15,旅游资源禀赋27.5,低于平均值55。
5.2 基于贫困度与旅游资源的旅游扶贫模式
目前渝东南地区的旅游扶贫尚处于初级阶段,缺少旅游规划与设计相关的企业力量,贫困人口参与旅游活动的比重较低,使良好的旅游资源闲置,但贫困人口却不能为之所用。宜昌车溪特色村寨和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县肇兴村等贫困村利用旅游脱贫的先例表明:贫困区县的经济发展水平提高能为旅游产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而旅游产业的发展能促使地区经济增长、人均收入增加,有效减少贫困人口数量。因此,如何在渝东南地区采取有效扶贫模式将贫困地区的旅游资源利用起来迫在眉睫。由于渝东南地区各区县的经济发展基础、贫困度情况和旅游资源禀赋差异较大,基于区县旅游资源与贫困度耦合关系的扶贫模式要因地制宜、差异化地进行。
图2 渝东南地区旅游耦合类型
高资高贫型——以民族风情为特色的景区带动型旅游模式:以酉阳为代表的是旅游资源禀赋高但贫困度也高的区县,此类地区拥有天然的旅游资源和颇具特色的少数民族人文风情。酉阳有5A级景区桃花源、“小桂林”酉水河景区,还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古镇——龙潭古镇、龚滩古镇,是土家族和苗族聚居区,有着丰富的土家族、苗族民俗风情旅游资源,但因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滞后、基础设施差,严重制约了旅游消费者的进入,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旅游业发展。所以这类区域在今后的旅游扶贫中政府必须牵头,首先从整体上总体规划旅游发展蓝图、设置旅游扶贫项目专项资金、完善区域内基础设施,在改善当地人居环境的同时为旅游经营者和旅游消费者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保障,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并依托已有的成熟景区资源打造完整的旅游线路,进一步挖掘少数民族特色旅游资源,重点发展民族村寨、民风民俗、民间技艺、民间歌舞、民族节日、民族宗教等体验旅游,提升民俗风情乡村旅游文化内涵,以带动周边旅游业发展,为区域发展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奠定坚实的基础。
高资低贫型——自然资源旅游观光与休闲旅游模式:武隆作为渝东南地区旅游发展的一个典范,旅游资源禀赋较高,周边有仙女山、天生三桥地缝,沿线有乌江、芙蓉江,山体、高山草场、冬季雪景、喀斯特地貌景观、大落差河流等特色资源丰富;海拔高、生态环境好的山体,气候凉爽宜人,自然风光独具特色,生态环境良好。夏季山上月均温为18—20℃,即使在最热的7月、8月,最高温度也不超过30℃,高峰期日接待游客数约1万人次。由于开发时间较早,使仙女山旅游发展本身具有一定的优势,加之贫困度较低的武隆县社会经济条件和旅游相关设施配备较好,是一个为游客提供夏季避暑休闲的好去处,该地区峡谷、天坑、地缝、河流、溶洞旅游资源丰富,是开发攀岩、漂流、探险等户外运动休闲旅游的好去处,通过各种户外运动旅游资源的整体互动开发,形成以攀岩、速降漂流、溯溪、野营等户外运动为特色的运动休闲型乡村旅游产品体系。通过对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此旅游消费,为当地提供更高的收入,实现真正的旅游脱贫。
低资低贫型——观光度假型与特色农业旅游模式:黔江和石柱属于这一类。黔江是渝东南唯一的区,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在渝东南整体属第一位,但旅游资源禀赋相对武隆、酉阳较低;石柱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于黔江和武隆,旅游资源禀赋低于平均水平。虽然黔江和石柱自然资源相对丰富,黔江有地震堰塞湖“小南海”,也有集天生桥、天窗(天坑)、地下海为一体的蒲花暗河,还有阿蓬江官渡峡,石柱有大风堡、千野草场、毕兹卡绿宫、黄水药用植物园等旅游资源,但黔江和石柱均因交通和服务设施环节薄弱,旅游业发展滞后。因此,今后的发展中需要进一步打造旅游资源,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旅游资源品位。在缺乏旅游资源而经济发展状况较好的区域,可进行体制创新,利用特色产业与旅游业进行联结发展。如黔江水市乡利用自身的经济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立“网上村庄”,将自产的土特产销往各地,把各种农产品生产过程、工艺和工具进行集中展示,给游客一种“农产品一条线”的生产体验。销售平台优先销售贫困户的农产品,既能增加贫困户的经济收入,又避免了出现乡村旅游规模化小且同质化严重的局面。石柱可充分利用优势较大的石柱黄连、莼菜种植基地,联合黄水的优势旅游业连接农业、药业种植基地,销售农产品与药产品,增加地区经济收入,逐步改善贫困问题。
低资高贫型——特色农业旅游与乡村体验旅游模式:旅游资源禀赋低、贫困度较高的地区,主要有秀山和彭水。秀山的第一产业占比重较大,“五朵金花”——金银花、土鸡、油茶、猕猴桃和茶叶具有优势。对这种已颇具规模的农业产地,应充分发挥农业优势,发展精品农产品,依托规模化种植的田野风光和乡土人情来开发体验性乡村旅游。在规模农业的基础上,开展春季观花、夏季果园采摘、四季农事体验等乡村旅游活动,形成特色农业生产与旅游接待两不误的乡村旅游模式。这样可逐步改善原本缺乏旅游资源禀赋的状况,发展相关联的特色农业乡村体验旅游,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渝东南地区的旅游扶贫综合力度虽然在不断加大,但各区县贫困度的空间差异较大,旅游资源禀赋存在较大差距。各区县的旅游扶贫各自独立、缺乏沟通,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应根据本文归纳的贫困度与旅游资源禀赋度相耦合的几种情况,尝试统一构建和布局整个渝东南地区旅游扶贫的总体规划;同时,各区县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细致方向和详细内容,注重区县之间协调共享,提高公共资源的利用率,尽可能减少发展成本,以谋求更有效和可持续的发展。
在政府引导的总体旅游扶贫模式下,根据旅游扶贫类型,采取高资高贫型以民族风情为特色的景区带动型旅游扶贫模式、高资低贫型以自然资源旅游观光与休闲旅游扶贫模式、低资低贫型以观光度假型与特色农业旅游扶贫模式、低资高贫型以特色农业旅游与乡村体验旅游扶贫模式。在模式的运用中,要注重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加大对旅游市场的资金和技术投入,培养专业管理人员,加强对模式发展过程中的监管,同时注意对环境生态的保护,综合评估旅游资源环境承载力,合理开发旅游资源,落实旅游扶贫措施。
本文在研究区上选择了渝东南生态保护区的6个区县,在数据的选取上由于数据获取受限,故以县域为单位,未进行更小一层单元的处理,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对研究单元细化;研究对象的区域范围较小,相同功能区区县旅游发展相似性趋同,没有与不同功能区的区县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论有一定的局限性。今后研究中,应从时空演变方面进行探究。
[1]李雨停,丁四保,王荣成.我国农村贫困区域及农村人口转移问题研究[J].经济地理,2009,29(10)∶1704-1709.
[2]赵跃龙,刘燕华.中国脆弱生态环境分布及其与贫困的关系[J].人文地理,1996,11(2)∶1-7.
[3]胡鞍钢,熊义志.中国的未来与知识发展战略[J].观察与思考,2002,(14)∶17-19.
[4]王颖.中国农村贫困地区旅游扶贫PPT战略研究[D].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2006.
[5]马忠玉.论旅游开发与消除贫困[J].中国软科学,2001,(1)∶4-8.
[6]蔡雄,程道品.开发一方景区,繁荣地方经济,致富周边百姓——安顺地区旅游扶贫的功能与模式[J].桂林工学院学报,1999,19(4)∶375-381.
[7]李国平.基于政策实践的广东立体化旅游扶贫模式探析[J].旅游学刊,2004,19(5)∶56-60.
[8]蒋长春.行政边界地区PPT战略研究[D].厦门: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9]游佩媛.旅游扶贫模式研究——以北京郊区民俗村、贵州省巴拉河乡村旅游项目为例[D].北京: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6.
[10]蒋万胜,宋建昕.我国农村扶贫投入制度的变迁及其启示[J].新疆农垦经济,2011,(7)∶6-10.
[11]李佳,成升魁,马金刚,等.基于县域要素的三江源地区旅游扶贫模式探讨[J].资源科学,2009,31(11)∶1818-1824.
[12]苏维词,周秋文,邹程林,等.三峡库区乡村旅游发展研究[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1.
[13]王惠萍,章锦河,王玉玲.乡村旅游的乡村性研究[J].中国农业通报,2011,27(29)∶301-305.
[14]王兆峰,余涵.张家界旅游产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耦合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12,32(7)∶165-171.
[15]昌晶亮,余洪.大湘西地区旅游与城镇化耦合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16,36(6)∶204-208.
StudyonModeofTourismPovertyAlleviationBasedonCouplingRelationshipBetweenPovertyandTourismResourcesACaseStudyofSoutheastChongqing
LI Sai-nan,LI Xiao-kun,QIN Juan,LI Wei,DU Jia
(College of Geography and Tourism,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30,China)
This paper took the southeast of Chongqing as the research object,constructed the poverty measurement index system from economic,resource,population and social four subsystems,and based on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tourism resources to construct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tourism resources,tourism resources in southeast area of Chongqing endowment measure,and then used the quadrant method in southeast Chongqing districts and the poverty the tourism resources were divided into four types:Rich in resources and high poverty degree,rich in resources and low poverty degree,deficient in resources and high poverty degree and deficient in resources and low poverty degree.Finally,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types of coupling,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district,this paper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national flavor of scenic area development model,tourism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natural resources tourism mode,leisure tourism and agricultural tourism poverty alleviation mode,and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tourism and rural poverty alleviation mode.
southeast Chongqing;poverty degree;tourism resource endowment;mode of PET
10.3969/j.issn.1005-8141.2017.04.025
F590-05
A
1005-8141(2017)04-0508-05
2017-02-25;
2017-03-14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编号:15BJL110)。
李赛男(1991-),女,甘肃省天水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城乡规划与区域发展。
李孝坤(1962-),男,四川省西充人,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乡村地理与新农村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