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广海,孟 禺(中国海洋大学 管理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国内外民宿旅游研究进展
张广海,孟 禺
(中国海洋大学 管理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旅游的发展,民宿旅游受到高度重视。通过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Elsevier期刊数据库等进行文献检索,系统梳理了国内外民宿旅游的研究状况。国外民宿旅游研究较成熟,主要集中在产业、企业和相关群体行为等理论角度分析;国内民宿旅游研究相对较晚,偏重实际运用,主要包括民宿社区居民与旅游者行为研究、民宿旅游发展及对策等研究。从研究对象、研究视角、研究方法角度进行评述和展望,提出未来国内研究要注重研究角度,学习国外的成功经验和思维方法,注意追踪和对比学习,这样有助于加强民宿旅游的理论研究,进一步认识和推动我国民宿旅游实践。
民宿;民宿旅游;研究进展
随着全域旅游和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民宿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业态,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独特的人文风俗和季节性的特色农事活动等,逐步成为极具吸引力的新型旅游目的地,有力地推动了“美丽乡村”建设,有助于古镇、古村落等历史文化遗存保护,促进了乡村旅游从观光式向深度过夜体验式的功能升级。我国《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将民宿客栈明确为生活服务类的细分产业,并给予投融资担保、税收减免等多项优惠扶持政策。为了更好地认识我国民宿旅游实践,进一步加强民宿旅游理论研究,有必要对民宿旅游发展进行综合深入的研究与分析。
通过对Elsevier期刊数据库进行检索,以“Bed amp; Breakfast”(Bamp;B)为检索词,截至到2016年12月31日,共筛选21篇有关论文和著作,其中,发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6篇、《Tourism Management》5篇、《The Cornell Hotel and Restaurant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3篇、《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篇、《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篇,著作共4部:《Tourism Security》、《Tourism Management Perspectives》、《Tourism and the Lodging Sector》、《Ecological Economics》。
在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源的国内文献检索中,以“民宿”为检索词,共有学术期刊、会议论文、硕博士论文41篇,其中国内民宿旅游的研究最早出现于1997年。到2016年,有关民宿旅游研究呈现大幅增长趋势,并出现了地理学、社会学、应用经济学等跨学科研究的显著特点。
2.1 民宿的定义
民宿兴起于欧美,以英国的Bamp;B为代表。大多数国家用Bamp;B来表示民宿,由于世界各地的文化有所差异,一些地方用Home Stay、Family Hotel、Family Inn、Guest House等来表示民宿。各地民宿的发展形态不同,定义也不尽一致。Jackie Clarke认为,民宿是指能够体验旅游环境的住宿产品[1];Dallen J Timothy认为,民宿是建在乡村环境中的为游客提供住宿与餐饮服务的旅舍,旅游者通过入住民宿,可了解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与当地文化[2]。日本的民家旅社是指都市游客以家庭为单位寄居于旅游目的地的农家民宅[3]。瑞士认为民宿是私人经营的小型家庭旅馆,但要在国家旅游局和民宿组织的管理下经营,并对民宿环境、居家设备、卫生状况有严格的要求[4]。
在我国,民宿最初在台湾地区出现并相对成熟起来。2001年我国台湾地区出台了《民宿管理办法》,规定了民宿的经营规模,认为民宿是利用自用住宅的空闲房间,结合当地人文、自然景观、生态、环境资源和家庭副业方式,提供游客乡野生活的住宿场所[5]。我国大陆地区的民宿早期则以农家乐、家庭旅馆、客栈形式出现。进入新世纪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我国民宿业在上述形式的基础上,其功能、表现形式和特点有了深刻变化,突出地表现为旅游度假目的地的发展趋势(表1)。民宿通常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民宿相比传统酒店规模较小;二是民宿由最初的家庭自营发展为专业经营,由政府和专门的组织管理;三是民宿为游客提供了更多与旅游目的地社区居民交流的机会;四是民宿服务强调地方文化和“家”的感觉。
表1 民宿与农家乐、家庭旅馆、客栈概念对比
2.2 民宿旅游解析
我国民宿旅游是伴随着乡村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发展起来的个性化新型旅游方式。对民宿主人或经营者来说,民宿旅游既是一种日常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种具有经济、社会和生态等多种功能的新型产业。对游客来说,民宿旅游则是一种回归自然而获得身心放松、精神愉悦的休闲旅游方式,主要表现为通过住宿、餐饮、娱乐、休闲、度假等旅游活动来体验旅游目的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民风民俗和田园风光等。
根据国内学者观点,民宿旅游是指利用自有乡村住宅,结合当地的乡村旅游资源特色,自行设计改造与周围环境协调、符合规定数量的客房,采取自行经营方式,提供游客住宿,并配套餐饮或娱乐、休闲体验等服务的乡村休闲旅游。旅游目的地通过产业化开发能够充分挖掘古村文化资源,在民宿旅游过程中,旅游者能深入体验当地的自然环境与人文风俗。
国外对民宿旅游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包括民宿旅游产业研究、民宿旅游企业管理、民宿旅游行为研究等方面。
3.1 民宿旅游的产业研究
国外民宿是一种与传统酒店相对应的个性化旅游住宿产品。对民宿旅游的产业研究主要在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预测方面:①民宿旅游的产业发展现状。Chad P Dawson等抽样调查了美国纽约州的民宿旅游现状,结果表明民宿旅游的选择具有多样性[6];Pamela Lanier等针对民宿旅游业的兴起,分析了目前民宿旅游的发展状况,认为要注重餐饮在民宿旅游中的发展[7];Lava Prakash Yadav对民宿市场受益群体的公共利益的财政负担进行了评估,确定最佳付款方案以促进包括受益群体从公共物品中获得更高的收益[8];Nancy Nuntsu等通过电话调查分析了南非水牛县民宿市场的发展现状,总结其制约因素与成功因素。目前南非民宿市场注重口碑营销和网络营销,但缺乏政府支持和技术方面的创新能力[9]。Peter E Tarlow从游客、酒店管理者和员工角度论述了民宿旅游的安全问题[10]。②民宿旅游的产业趋势预测。Susanne Becken等从开发民宿旅游对能源消耗的影响角度出发,以新西兰住宿业为例,研究了酒店、民宿、房车旅游、露营旅游类别之间的能源消耗差异,并预测了未来住宿部门的能源使用总量[11];Michele Carboni等认为民宿旅游可与宗教旅游结合,在麦地那建立民宿旅游项目,在当地传统民居内开发民宿旅游[12]。
3.2 民宿旅游的企业管理
企业的经营管理与市场营销是影响民宿旅游发展规模和速度的重要方面,通过科学的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能够提高民宿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因此分析各地民宿旅游的经营管理和营销经验尤为重要。
民宿旅游的经营管理:Peter F Stringer实地调查了英国民宿市场,总结了英国民宿经营者的成功经验[13];Aliza Fleischer等将以色列乡村旅游的发展特点与欧洲和北美洲的发展特点进行对比,发现以色列的民宿企业大多是家中有孩子、拥有大学教育、收入高于国内平均水平的年轻家庭,通过发展民宿旅游来补充家庭收入[14];Donald Getz等针对旅游业和酒店业经营者数量的增长,探究其原因主要是住宿和餐饮的收益不断增加,尤其是民宿和手工商业[15];Shwu Ing-wu等分别对我国台湾地区的传统酒店和民宿发放问卷,研究了客户关系管理的实施情况(CRM)及其关系营销(RM)对业务绩效的影响,提出了比较传统酒店业和民宿业之间的影响力关系模型,指出客户关系管理策略中的营销支持功能是影响民宿业关系营销效果和业务绩效的主要因素。因此,不同类型的酒店企业应根据各自酒店企业的主要优势来实施客户关系管理战略[16];Fang Chi-kuo等认为民宿旅游的管理与发展生态旅游有密切的关系,以我国台湾地区关镇岭地区为例,用问卷与访问的方法得知该地区民宿旅游者的旅游意愿与生态资源有关,因此民宿经营者要加强包括服务质量、舒适的设施和环境的管理[17]。
民宿旅游的市场营销:Evans N J等探索采用广告策略促进农场企业和民宿业发展的作用,分别调查了英国三个县的200多家农场企业并对企业进行价值评估,发现农场企业与民宿运营商的合作中广告媒体有助于住宿企业与农场企业的营销与合作[18];Gary Vallen等以统计学的方法对亚利桑那州的民宿旅游进行了定量分析,通过对当地79个民宿做定量研究得知,亚利桑那州民宿的房间数量虽然低于全国民宿行业的平均水平,但入住率和房价却均高于全国水平,究其原因,主要是该地区的网络营销起到很大的作用[19];Li-Chan-chen等对我国台湾地区的民宿市场根据消费者旅游动机和需求进行了市场细分,有利于经营者制定营销策略。与网站和旅游指南相比,台湾地区的民宿游客主要根据口碑来选择民宿,而且大多数游客是接受过良好教育的中等家庭,会选择重游[20]。
3.3 民宿旅游的行为研究
民宿旅游的核心是民宿主人与游客之间的互动。对民宿经营者和旅游者的行为进行研究,可从供给与需求的角度引导民宿市场,有针对性地进行民宿旅游的开发、经营、管理,有利于民宿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民宿经营者的行为研究:对于民宿经营者的经营动机研究,Lynch论述了民宿业中女性企业家创业的关键动机,分析了社会因素对创业质量的影响[21];Hsieh通过对比我国台湾地区和美国的地域文化差别,分析了文化对民宿经营者的工作和个人生活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集体文化背景下的台湾民宿经营者在平衡工作和个人生活中面临的压力要大于个人主义文化的美国民宿经营者[22];Yuan Li等在工作家庭边界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在线调查369名美国酒店管理人员,研究了工作生活边界特征和企业家动机对民宿管理人员的工作与生活两者平衡的影响,发现酒店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维持工作和生活的边界来降低工作和个人生活领域的压力,从而获得更高水平的工作与生活质量。研究还表明,民宿创业动机缓和了工作与生活之间的冲突,Bamp;B酒店管理者能够享受更高水平的工作与生活质量[23]。
民宿旅游者的行为研究:Peter F Stringer对选择英国民宿的澳大利亚游客进行了采访,其中游客的选择偏好、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熟悉程度、民宿的位置、规模和地域文化都会影响民宿经营和游客的感知与选择[13];Pamela A Wight通过调查对生态旅游感兴趣的消费者和有生态旅游体验经历的旅游者,得知他们更偏好民宿类住宿环境,相比传统酒店,民宿可带给旅游者更加亲密的环境感知,但目前目的地供应与需求不匹配,因此要加强乡村、冒险类型的住宿设施的供应[24];Gunasekaran N等以印度沿海遗产城市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游客在选择替代性住宿——民宿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民宿的家庭氛围、物有所值、游客与当地人的接触、宾主关系是影响游客选择民宿的重要因素。影响因素的分析有助于民宿经营者开发更有意义和吸引力的民宿[25];Fang-Chi Kuo等以我国台湾关镇岭地区为例,以问卷调查的方法探讨了民宿旅游对游客的吸引力和游客对民宿旅游的意愿,研究表明该地区有温泉和生态景观可满足游客的需求[17]。
从文献数量上国内民宿旅游研究进展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2010年之前,有关民宿旅游的研究内容停留在概念和现象的描述,研究方法大多是定性方法,学术关注度不高;第二阶段是2010年之后,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定量方法的运用,从理论研究到个案研究更加深入,注重可操作性和实践性。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民宿社区居民及旅游者行为、民宿旅游发展及对策、民宿旅游关联产业等。
4.1 民宿社区居民及旅游者的行为研究
黄杰龙等通过问卷访问的方法研究了厦门民宿景观对于游客感知和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民宿的远景、近景以及它们的组合会影响到游客对民宿景观的偏好程度[26];高伟雯等以厦门曾昔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游客感知调查与实地考察,探究了海岛民宿旅游安全管理现状和对游客感知的影响[27];蒋姝婷采用文献法、问卷法、访谈法对9个传统村落的民宿发展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并运用Spss19.0进行了均值分析、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研究了传统村落社区居民参与对村落保护的影响,在社区居民参与的视角下对于传统村落民宿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对策建议[28]。
4.2 民宿旅游发展及对策研究
我国大陆的民宿产业相比我国台湾地区、日本、欧美等还处于成长期阶段,在开发与管理上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研究民宿旅游的发展及对策,主要以成功地区的经验借鉴和国内发展存在的问题两方面为主。
民宿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对策研究:俞丽芳总结了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发展乡村旅游的成功经验,日本民宿类型丰富,可为游客提供多种选择,注重民宿服务和产品创新。在管理方面,政府和协会起到很大的作用。针对如何实现湖州民宿旅游的转型升级,满足更多消费者休闲度假的需求,提出突出区域文化特色、提高经营者的服务意识、发挥政府和协会合作的策略[29]。周琼阐述了我国台湾民宿旅游的发展历程及其发展特征,台湾地区民宿旅游在民宿规范建设、特色挖掘、专业服务、多元营销方面对大陆发展民宿旅游有借鉴作用[30];郑雪霏介绍了民宿在我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发展情况,总结了广州增城万家旅舍民宿开发与管理的经验[31];杨丽娟综述了我国台湾地区民宿旅游的学术研究进展,对大陆的民宿旅游研究在研究行为和研究内容有借鉴作用[32];吴呤颗等认为我国台湾地区民宿旅游在理念、营销、管理方面对大陆有借鉴作用,不断创新民宿旅游产业的内容和形式,有利于城乡发展和产业升级[33]。
民宿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罗安琪等对恩施市戽口村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当地发展民宿旅游的优势与劣势,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基础上,以问卷访问和IPA分析的方法分析游客对当地6家民宿的服务质量要素的重视度和满意度,并提出今后发展民宿旅游的建议[34];潘颖颖总结了浙江省嘉善西塘地区发展民宿旅游需要解决的问题即民宿依法申请困难、业界标准模糊、特色经营不突出、日常管理与投诉处理不完善[35];邓念梅等基于鄂西南民族地区民宿发展的现状,对该地区发展民宿旅游做可行性分析,对面临的风险提出了延长产业链、加强品牌建设、提升民宿服务质量等建议[36];许宸针对黄山市民宿旅游在经营、市场规范、品牌建设、精品民宿定位等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解决对策——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在政府指导下有组织地进行行业性协会或合作社管理,品牌目标确立与规划,明确民宿旅游的发展布局与价格管控[37]。
4.3 民宿旅游的关联产业研究
国内民宿旅游研究伴随着农家乐等乡村旅游发展而逐步形成,一些学者从乡村旅游和城镇化建设视角研究了民宿旅游,提出了民宿旅游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建议。
民宿旅游与乡村旅游:胡莹等基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视角,对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民宿旅游进行了SWOT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38];张雪丽等认为民宿产业是乡村旅游的高级发展模式,分析了杭州民宿旅游的现状、产业定位和目前遇到的问题,提出未来民宿产业的发展路径要注意美学概念、游客口碑、绿色节能概念的运用,推动地区的乡村建设[39]。
民宿旅游与城镇化建设:赖斌等介绍了四川省稻城县香格里拉镇发展民宿特色旅游村镇对精准扶贫的影响,认为在少数民族地区建设民宿特色旅游村镇是开展旅游精准扶贫的有效途径[40];张昶等认为海岛民宿的开发有利于群岛型森林城市建设,海岛渔村绿化美化建设要与民宿旅游相结合[41];李忠斌等以利川市武陵山区特色村寨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民宿旅游发展优势与现状,认为民宿旅游可以促进当地文化传承和生态文明保护,提出了“民宿+”的发展模式,包括生态旅游、民俗旅游、村寨文化体验、运动休闲、健康养老的多元化民宿旅游发展模式[42]。
综上所述,民宿旅游研究主要表现为以下特点:①从研究对象分析,国外民宿旅游的研究对象涉及到产业、企业和相关群体的研究,研究相对体系化。从产业现状中总结发展民宿旅游的特点与存在的不足,对产业趋势进行预测分析,从企业管理角度研究民宿旅游的经营管理与市场营销,反映民宿市场的供求关系,重视民宿经营者和旅游者的行为研究。国内民宿旅游研究更偏重实际运用,主要包括民宿社区居民与旅游者的行为研究、民宿旅游发展及对策研究、民宿旅游的关联产业研究。②从研究视角分析,国内外均以实证研究为主。相比而言,国外研究既从典型地区、民宿企业等宏观角度研究,也注重个体的行为研究,而国内研究以解决问题来分析现象,注重成功地区的经验借鉴和地区的实际应用。③从研究方法分析,国外研究更侧重定量分析,以社会学和统计学理论为基础,研究方法包括电话法、问卷法、访谈法、抽样调查、相关性分析、回归检验等计量分析方法。国内研究最初以定性研究为主,2010年之后越来越多采用文献法、实地调查法、问卷法等定量方法,在方法的使用上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注重跨学科研究。
民宿旅游研究与应用实践密切相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但目前研究仍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①旅游本身涉及到多种要素和利益主体,民宿旅游研究要以更加开阔的视角注重跨学科研究,形成相对完善独立的理论体系和研究范式。②民宿作为地方文化载体的表现,在研究不同地区的民宿时要注意地区的差异性。③注重空间多尺度、功能类型、时序过程等对比研究,探究其差异比较特点及其成因等,以促进民宿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与产业升级。
由于国内民宿旅游兴起的时间较晚,有必要借鉴国外成果进一步加强民宿旅游的理论研究,促进对民宿产业快速和健康发展。①进一步深入分析民宿旅游发展问题。对于民宿旅游的行为研究,不但要关注民宿社区和旅游者的行为,而且要关注对民宿管理人员、政府行为的研究。对于民宿发展存在的问题,不仅要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还要加强对地区的追踪研究和效果评价。对民宿旅游与乡村旅游、民宿旅游与城镇化建设等问题,要总结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围绕文化、环境、农业等相关领域,提出新的理论假设。②加强区域空间性和时序性研究,比较不同地区、不同时间段民宿旅游客源的联系与区别,对民宿市场进行预测和分析,利用多种计量分析方法,扩大研究的视角和范围,加强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
[1]Jackie Clarke.Farm Accommodation and the Communication Mix[J].Tourism Management,1996,17(8)∶611-616.
[2]Dallen J.Timothy,Victor B Teye.Tourism and the Lodging Sector[M].New York:Oxford,2009.
[3]孙明月.基于家庭生命周期的游客乡村精品民宿选择动机研究——以德清莫干山地区为例[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4]朱颂瑜.在瑞士体验民宿的乐趣[J].中国乡镇企业,2013,(5)∶85-86.
[5]刘晴晴.民宿业态发展研究——台湾经验及其借鉴[D].青岛: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6]Chad P Dawson,Tommy L Brown.Bamp;Bs:A Matter of Choice[J].The Cornell Hotel and Restaurant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1988,29(1)∶17-21.
[7]Pamela Lanier,Judy Berman.Bed-and-Breakfast Inns Come of Age[J].The Cornell Hotel and Restaurant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1993,34(2)∶15-23.
[8]Lava Prakash Yadav,Stephen O′Neill.Is There Agreement Between Beneficiaries on Who Should Bear the Costs of Conserving Farm Landscapes?[J].Tourism Management,2013,39(2)∶62-70.
[9]Nancy Nuntsu,Dimitri Tassiopoulos,Norbert Haydam.The Bed and Breakfast Market of Buffalo City (BC),South Africa:Present Status,Constraints and Success factors[J].Tourism Management,2004,25(4)∶515-522.
[10]Peter E Tarlow.Hotel and Motel Security,in Tourism Security [M].Butterworth-Heinemann:Boston,2014.
[11]Susanne Becken,Chris Frampton,David Simmons.Energy Consumption Patterns in the Accommodation Sector——The New Zealand Case[J].Ecological Economics,2001,39(12)∶371-386.
[12]Michele Carboni,M′hammed Idrissi Janati.Halal Tourism De Facto:A Case from Fez[J].Tourism Management Perspectives,2016,19(5)∶155-159.
[13]Peter F Stringer.Hosts and Guests the Bed-and-Breakfast Phenomenon[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81,8(3)∶357-376.
[14]Aliza Fleischer,Abraham Pizam.Rural Tourism in Israel[J].Tourism Management,1997,18(6)∶367-372.
[15]Donald Getz,Tage Petersen.Growth and Profit-oriented Entrepreneurship Among Family Business Owners in the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Industr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2005,24(2) 219-242.
[16]Shwu Ing-wu,Chien Lung-lu.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RM,RM,and Business Performance:A Study of the Hotel Industry in Taiwa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2012,31(1)∶276-285.
[17]Fang Chi-kuo,Cheng Ter-kuo.Integrated Bed and Breakfast into Eco-tourism in Guan Ziling Areas in Taiwan[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2,57(7)∶503-510.
[18]Evans N J,Ilbery B W.Advertising and Farm-Based Accommodation:A British Case Study[J].Tourism Management,1992,13(4)∶415-422.
[19]Gary Vallen,Wallace Rande.Bed and Breakfast in Arizona—demographic and Operating Statistics[J].The Cornell Hotel and Restaurant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1997,38(8)∶62-68.
[20]Li Chan-chen,Shang Ping-lin,Chun Min-kuo.Rural Tourism:Marketing Strategies for the Bed and Breakfast Industry in Taiwa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2013,32(2)∶278-286.
[21]Paul Lynch.Female Microentrepreneurs in the Host Family Sector:Key Motivations and Socio-economic Variabl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1998,17(3)∶319-342.
[22]Hsieh,Pearl Lin,Bed and Breakfast Operators′ Work and Personal Life Balance:A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2010,29(4)∶576-581.
[23]Yuan Li,Li Miao,Xinyuan Zhao,etal.When Family Rooms Become Guest Lounges:Work-family Balance of Bamp;B Innkeeper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2013,34(2)∶138-149.
[24]Pamela A Wight.Ecotourism Accommodation Spectrum:Does Supply Match the Demand? [J].Tourism Management,1997,18(4)∶209-220.
[25]Gunasekaran N,Victor Anandkumar.Factors of Influence in Choosing Alternative Accommodation:A Study with Reference to Pondicherry,A Coastal Heritage Town[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2,62(8)∶1127-1132.
[26]黄杰龙,张玲玲,范梦丹,等.基于游客行为意图的民宿景观的组合评价与开发设计[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76-81.
[27]高伟雯,陈金华,胡诗文,等.基于游客感知的海岛民宿旅游安全管理实证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5,(8)∶49-54.
[28]蒋姝婷.传统村落民宿及其社区参与的研究[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29]俞利芳.湖州乡村旅游发展的转型和升级研究——基于休闲度假的民宿旅游[J].科技和产业,2010,(11)∶30-32.
[30]周琼.台湾民宿发展态势及其借鉴[J].台湾农业探索,2014,(1)∶13-18.
[31]郑雪霏.民宿的开发与管理——以增城万家旅舍为例[J].商,2015,(13)∶258.
[32]杨丽娟.中国台湾地区民宿旅游的研究进展与启示[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31-38.
[33]吴呤颗,陶玉国.台湾民宿产业的发展及其对大陆乡村旅游业的启示[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154-158.
[34]罗安琪,蒋佳倩,罗智凯.恩施侗寨戽口村民宿服务质量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4,(1)∶316-319.
[35]潘颖颖.浙江民宿发展面临的困难及解析——基于西塘的民宿旅游[J].生产力研究,2013,(3)∶132-135.
[36]邓念梅,詹丽,黄进.鄂西南民族地区民宿旅游发展现状、风险及对策探讨[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4,30(7)∶880-882.
[37]许宸,张毅玲.黄山市特色民宿旅游发展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6,(12)∶93-94.
[38]胡莹,王欣,邓念梅.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民宿旅游发展研究——基于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视角[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6)∶138-139.
[39]张雪丽,胡敏.乡村旅游转型升级背景下的民宿产业定位、现状及其发展途径分析——以杭州市民宿业为例[J].价值工程,2016,(23)∶101-103.
[40]赖斌,杨丽娟,李凌峰.精准扶贫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民宿特色旅游村镇建设研究——基于稻城县香格里拉镇的调研[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6,(12)∶154-159.
[41]张昶,郝泽周,王成,等.群岛型森林城市建设策略研究——以浙江舟山市为例[J].中国城市林业,2016,(6)∶24-28.
[42]李忠斌,刘阿丽.武陵山区特色村寨建设与民宿旅游融合发展路径选择——基于利川市的调研[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6)∶108-114.
ProgressofDomesticandInternationalResearchonBamp;BTourism
ZHANG Guang-hai,MENG Yu
(Management College,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Qingdao 266100,China)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ew urbanization and rural tourism in China,Bamp;B tourism was highly valued.Through the literature rsearch in CNKI,Elsevier Periodical Database and so on,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reviewed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on the Bamp;B tourism.Overseas research on Bamp;B tourism was relatively mature.Overseas research mainly focused on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industry,enterprise,related group behavior and other theoretical point of view.In contrast,the domestic research on the Bamp;B tourism was relatively late.And it was more emphasis on practical use.Domestic research mainly included the study of the behavior about the residents′ community and the tourists,the development of Bamp;B tourism and the countermeasures.At the end,it reviewed and prospec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search object,research perspective and research method.Meanwhile,this paper put forward that the future domestic research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perspective of research.In the research of Bamp;B tourism,people should focused on learning foreign research thinking and methods.Beyond that,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s of foreign research and put forward the direction and suggestion of future domestic research about the paper tracking and comparative learning.For the future research,this would help to strengthen the in-depth study of Bamp;B tourism theory research.And it would enable more scholars to better understand and further promote our country tourism practice of Bamp;B tourism.
Bed amp; Breakfast;Bamp;B tourism;research progress
10.3969/j.issn.1005-8141.2017.04.024
F590.75
A
1005-8141(2017)04-0503-05
2017-02-15;
2017-03-29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编号:12CGL059);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重大培育项目(编号:2012JDPY02)。
及通讯作者简介:张广海(1963-),男,山东省临沂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旅游开发规划与管理、区域经济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