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旅游线路的我国三大都市圈国内观光旅游者空间行为比较研究

2017-12-01 06:58汤云云滁州学院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安徽滁州39000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安徽芜湖4003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7年4期
关键词:大都市圈珠三角旅游者

汤云云,陆 林(.滁州学院 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安徽 滁州 39000;.安徽师范大学 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 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安徽 芜湖 4003)

基于旅游线路的我国三大都市圈国内观光旅游者空间行为比较研究

汤云云1,陆 林2
(1.滁州学院 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2.安徽师范大学 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 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安徽 芜湖 241003)

以我国三大都市圈为案例地,以旅行社官网上的旅游线路为基础数据,运用数量统计分析、对比分析、CorelDraw制图等方法,分析了国内观光旅游者的空间行为模式与特征,从市场空间结构角度总结了三大都市圈国内旅游者的行为规律。研究发现,中远程旅游者倾向于选择大城市作为主要目的地;邻近省区客源市场偏向于以核心城市和距客源地较近的城市为主要活动节点。内部市场方面,北京、上海、广州分别是三大都市圈主要的国内客源输出城市;都市圈各城市与客源市场具有层级对应关系。通过对三大都市圈的比较研究,得出京津冀都市圈旅游发展均衡度较低,长三角都市圈旅游业呈网络化发展,珠三角都市圈旅游发展存在较大差异,都市圈整体旅游目的地尚未形成。研究结论为都市圈旅游市场开发和旅游企业针对性的产品设计与营销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旅游线路;空间行为;比较;三大都市圈

1 引言

旅游者空间行为是旅游地理学的重点研究内容之一,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国外学术界,我国学者对此研究的关注稍晚于国外。旅游者空间行为具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前者指旅游者在目的地空间旅行期间的需求、决策、行为、反馈等一系列活动过程,后者仅指旅游者在目的地内的游览活动轨迹与过程[1]。在本质上,旅游者空间行为是旅游者对目的地区域内旅游资源、旅游交通利用情况的反映,在地理空间上的映射表现为旅游线路。旅游者空间行为包括旅游地流入行为和流出行为两方面,其中流出行为即为游憩活动空间结构和空间行为模式[2]。旅游者空间行为模式实质上是旅游者旅游活动空间轨迹的表现模式,是在居住地与目的地之间所经历线路的组合。国内外学者们对旅游者空间行为的研究逐渐上升到对行为模式与规律的理论总结和概括。通过旅游者的空间行为研究,可梳理出在特定旅游目的地和时间内旅游者的行为规律,以此作为依据进行深入分析,可以找出旅游目的地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分析研究可以指导目的地旅游产品开发,有效维护和管理旅游市场。

较之于单体城市,都市圈是一种区域性的空间概念,是由相当数量的单体城市通过内部联系组成的特殊形态,通常是国家经济和社会文化发达的地区。利用都市圈发达的内外交通和完善的服务设施,以都市圈为空间载体开展旅游活动,充分利用各成员城市的旅游资源,树立区域整体化和各城市差异化旅游形象是都市圈旅游发展的必要途径。都市圈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发达的经济使之具有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的双重性质。本文对都市圈旅游者空间行为的研究旨在通过对旅游者在各节点城市间的行为分析,探讨都市圈有机体旅游一体化的发展过程。

都市圈旅游的蓬勃发展,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有关研究主要集中在都市圈竞合发展[3,4]、旅游空间[5-7]、旅游地资源与角色[8,9]等方面。纵观都市圈旅游已有研究,可发现有较多研究是以目的地为切入点,而基于旅游者视角的研究较少,旅游者空间行为则更少见。现有的旅游者空间行为研究主要包括理论与实证两个方面,距离衰减规律[10,11]、相互作用规律和空间层次等级性规律[12]是旅游者空间行为模式的主要规律。一般而言,旅游者空间行为在不同空间尺度上表现为不同的规律性特征。限于行—游时间和寻求体验最大化,旅游者在大尺度空间上多采用封闭式环状线路且游览更多知名度大、级别高的景点,中小尺度上多表现为点—线状线路[13]。目前在多目的地旅游空间行为研究方面,具有重要参考和应用价值的主要是LCF多目的地旅行模型[14]。对旅游者空间行为更多的是进行实证研究,主要包括:旅游空间行为模式的实证研究,涉及山岳景区[15]、重大节事[2]、宗教圣地[16]、城市[17]等类型的旅游地;特定旅游目的地旅游者的空间行为,既表现为宏观尺度的区域空间行为[14],又包括微观尺度的景区内部空间行为[18,19];特定细分市场的空间行为包括自驾旅游者[20]、老龄旅游者[21]、农村居民旅游者[22]、大学生旅游者[23]、入境旅游者[24,25]等空间行为。此外,旅游者空间行为研究还包括影响因素分析[26]、旅游目的地类型划分[27]等方面。综上所述,以单体旅游目的地为案例地的旅游者空间行为研究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但鲜见以都市圈整体为研究范围的学术研究成果。本文以我国旅游业较发达的三大都市圈为案例地,以国内观光旅游者为切入点,研究旅游者在都市圈内部的行为活动,把握旅游者的流动规律,以期为我国都市圈旅游业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2 研究区概况

目前学界对三大都市圈的范围界定主要形成了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是京津唐、长三角和珠三角都市圈[28],另一种认为是京津冀、长三角和大珠三角都市圈[29]。本文所指的三大都市圈概念基于第二种认识(表1)。

表1 2014年我国三大都市圈区域概况

注:资料来源于三大都市圈各市统计信息网站,港澳资料来自有关文献[30]。

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都市圈是我国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中心,同时也是我国旅游业发展发达区域。近五年来,三大都市圈接待的旅游者人数连年递增,旅游创收效益明显。2014年,三大都市圈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22.01亿人次,旅游总收入31204.60亿元,分别占全国(不含台湾地区)的58.85%和92.21%(图1)。

注:资料来源于三大都市圈各市统计信息网站,港澳数据来自有关文献[30,31];2008年京津冀都市圈缺少沧州市统计数据和港澳旅游收入数据。

图1 2008—2014年三大都市圈旅游总人数与总收入

3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3.1 数据来源

大众旅游时代,观光旅游仍是我国最主要的旅游形式之一,而旅行社线路则是观光旅游者特别是长途观光旅游者的重要选择。线路报价单获取方便快捷、信息较完全,是旅游者活动情况的重要反映。从线路报价单提取信息研究旅游者活动过程,近年来已被较多学者所认同和采纳[32-34]。本文以三大都市圈主要客源地旅行社所涉及研究区域的线路报价单为主要分析数据来源,对以我国三大都市圈为旅游的目地的观光旅游者空间行为进行比较研究,并对其规律进行总结(表2)。

表2 三大都市圈研究数据概况

注:京津冀与珠三角都市圈资料来源于有关文献[34],长三角都市圈资料来源于有关文献[35],表3、表4同。

3.2 研究方法

参考LCF模型对空间行为模式的划分类别,结合实际线路设计和选择情况,本文将旅游者空间行为模式分为单目的地和多目的地两种(图2),前者包括单目的地式(S1)和营区基地式(S2)两种模式,后者包括往返式(M1)、区域环游式(M2)和完全环游式(M3)三种模式。采用频数统计、CorelDraw制图等方法与工具描述我国三大都市圈不同客源地和三大都市圈整体旅游者的空间行为特征与规律,在对我国三大都市圈不同客源地和三大都市圈整体旅游的空间行为特征与规律总结分析基础上,对比分析我国三大都市圈国内旅游者的行为规律的异同。

注:资料来源于有关文献[10]。

图2旅游者空间行为模式

4 结果分析

4.1 三大都市圈各城市出现的频率比较

旅游目的地出现的频率指该旅游目的地在客源市场旅游线路中的出现频次占线路总数的比重。比较我国三大都市圈中主要旅游目的地城市在线路中的出现频率可知,各都市圈旅游业发展的均衡度差异很大(表3)。在城市首位度方面,三大都市圈出现频率最高的城市分别为北京(73.81%)、杭州(52.43%)和香港(91.88%)。一般而言,首位度越大,都市圈各城市发展均衡度越低,旅游人数集中于首位城市。北京在京津冀都市圈处于绝对核心地位,接待的国内旅游人数始终居于首位。长三角都市圈城市呈现集团化发展,首位城市的绝对优势不及京津冀都市圈。属于一级城市的各个城市其出现频率相差不大,虽然上海成功举办了2010年世博会等大型节事,杭州、苏州等传统观光旅游目的地更受旅游者欢迎,因此在旅游线路中的出现频率高于上海。珠三角都市圈分为大珠三角和小珠三角。在大珠三角线路中,香港首位城市的优势非常显著,香港—澳门一体化发展,成为旅游者最主要的选择;广州在小珠三角线路中的出现频率明显高于其他城市,是小珠三角的旅游中心。

表3 三大都市圈主要目的地城市在旅游线路中的出现频率(%)

注:①代表小珠三角都市圈;②代表大珠三角都市圈;“—”表示线路中无此目的地。

层次方面,京津冀都市圈各层次城市在旅游线路的出现频率存在较大差距,都市圈各城市旅游发展不平衡显著,承德、秦皇岛、天津等目前实际上并非以城市融入都市圈,而是以各自的精华景区率先融合形成一个旅游圈,旅游者仅游览各景区,甚至较少使用景区所在城市的接待设施,城市结构较松散,联系不紧密,都市圈旅游网络体系尚未形成,京津冀都市旅游圈实际上是北京大首都旅游圈。长三角都市圈层次内部与层次之间各城市出现的频率较均匀,相差较小,各市旅游合作密切,旅游发展均衡度高,多中心、网络化、一体化是其旅游发展的主要特征。香港和澳门是大珠三角都市圈旅游发展的核心,但港澳对都市圈其他城市旅游发展的拉动作用仍不显著,旅游集中程度高,其他城市对港澳旅游流的分流能力较弱。广州、深圳、珠海是珠三角旅游发展的中坚力量,三地以较高频率出现在同一条旅游线路中,但广州的中心作用仅限于小珠三角,较少出现在大珠三角线路。深圳、珠海是内地旅游者通往港澳的过境关口,两者旅游吸引力虽不及广州,但优越的地理和交通区位使其在大珠三角的出现频率高于广州。

4.2 三大都市圈国内旅游者空间行为模式比较

三大都市圈国内旅游者空间行为模式具有一定差异(表4)。京津冀与珠三角都市圈远程客源市场倾向于选择营区基地式,以城市市区为中心开展周边景区(点)“一日游”,都市圈内部近程客源多选择单目的地旅行模式;长三角都市圈外部中远距离客源采用大尺度的完全环游式,一次旅行中游览多个城市,内部与周边近程旅游者旅游空间尺度较小,单目的地式是主导的线路模式。

表4 我国三大都市圈国内旅游者空间行为模式差异比较(%)

4.3 三大都市圈国内旅游者空间行为比较

市场空间结构影响旅游者对都市圈目的地城市的选择,进而形成不同的行为模式(图3)。中远程客源市场方面,三大都市圈对中远程旅游者的市场贡献度较大,限于行程和金钱,多选择都市圈知名度高、旅游资源丰富的大城市作为主要节点目的地,较少涉及中小城市。京津冀都市圈中远程客源地线路数量超过所搜索线路总数的1/2,以经济发达的上海、广东为主,旅游者在都市圈多直接往返于北京与客源地,很少前往都市圈其他城市,北京呈现出“一枝独秀”的局面。随着京津城际铁路等交通设施的不断完善,京津联游逐渐成为热点旅游线路。长三角都市圈旅游发展的空间差异日渐减小,旅游者空间行为趋向分散,集中度较低,多将都市圈作为一个大尺度的整体性旅游地进行游览,选择环形线路串联多个节点城市。较之于长三角、京津冀都市圈,珠三角都市圈旅游发展受行政界线的阻碍,大三角以中远程客源为主,广东省内客源为辅,港澳两地往返、环游与直飞是最主要的旅行模式,旅游者空间行为集中在少数知名度高的城市。

邻近省区客源市场方面,旅游者偏向于以核心大城市和距客源地较近的城市为旅游活动的主要节点,旅游行为多地涉及都市圈中小城市。京津冀都市圈邻近黑辽客源和鲁豫客源,旅游者多以核心城市北京和次级城市秦皇岛作为主要旅游地选择,以市区为中心开展营区基地式旅行,仅有少量旅游者串联都市圈内三四级城市进行往返。安徽省临近长三角,主要进行短时单目的地旅游。港澳仍是珠三角都市圈周边省区旅游者的主要选择,多数旅游者以广州为区域中心,将深圳、珠海等城市纳入小珠三角中的环形旅游线路。

图3 三大都市圈客源市场空间结构

都市圈内部市场方面,北京、上海、广州分别是三大都市圈主要的国内客源输出城市,客流流向以周边较低级别的城市为主,低级别城市的旅游者多以向高级别城市流动为主、城市之间相互流动为辅。京津冀都市圈内部客源呈现出以北京为中心向区域内其他低级别城市发散式单目的地流动,天津、石家庄等次级城市向北京流动,低级别城市之间流动较少。长三角都市圈内上海旅游者多选择南京、杭州方向的周边城市作为目的地,对旅游产品的要求区别不大;江苏、浙江旅游者在各自省内表现为低级别城市向高级别城市流动为主、城市互流为辅的特征,对省外偏重于选择大城市,较少涉及中小城市。小珠三角是广东省内游客的主要来源,以广州为中心辐射发散、各城市互动互流是其最显著的特点。

三大都市圈各城市与客源市场具有层级对应关系(图4)。北京、上海、南京、杭州、香港、澳门等一级城市,具有全国性旅游影响力,客源遍及近、中、远程各市场,旅游辐射范围基本覆盖全国;二级城市具有区域性旅游影响力,以邻近省区客源居多;其余位于较低级别的城市具有省域性旅游影响力,市场范围较狭窄,集中在都市圈内部。

图4 都市圈城市与客源市场对应层级

5 结论与讨论

都市圈旅游蓬勃发展,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现有关于都市圈的研究多以目的地为切入点,而基于旅游者视角的研究较少,旅游者空间行为更为鲜见。以单体旅游目的地为案例地的旅游者空间行为研究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但以都市圈整体为研究范围的成果尚待补充完善。本文以我国旅游业较为发达的三大都市圈为案例地,以国内观光旅游者为切入点,借鉴LCF模型,基于旅游线路报价单,对我国三大都市圈从各城市线路出现频率、空间行为模式等进行了比较分析,并从市场空间结构的角度总结了都市圈国内观光旅游者的行为规律,研究结论可为都市圈旅游市场开发和旅游企业针对性的产品设计与营销提供了有益参考。

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为中国三大都市圈基于旅行社的国内观光旅游者,对其他类型的观光旅游者空间行为未进行研究,入境观光旅游者空间行为研究也有待深入。此外,本文仅对都市圈某一时间断面的旅游者空间行为进行了分析,未来应加强对都市圈不同时期旅游者空间行为的比较研究,以此监测旅游者空间行为的变化和差异。观光旅游是国内旅游的重要类型,借助旅行社组织的观光旅游也是我国国内旅游的一种重要方式,本研究对揭示旅游者都市圈尺度的旅游行为和旅游空间轨迹有一定意义,同时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时间断面成果,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参照。

[1]林岚,许志晖,丁登山.旅游者空间行为及其国内外研究综述[J].地理科学,2007,27(3)∶434-439.

[2]吕丽,曾琪洁,陆林.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内旅游者空间行为研究[J].地理科学,2012,32(2)∶186-192.

[3]汪德根,陈田.基于竞争力评价的区域旅游产业发展差异——以中国东部沿海三大旅游圈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1,30(2)∶249-256.

[4]聂献忠,张捷,章锦河,等.一体化旅游区(ITR)空间发展战略研究——以长江三角洲旅游区为例[J].地理科学,2006,26(6)∶755-763.

[5]朱付彪,陆林,於冉,等.都市圈旅游空间结构演变研究——以长三角都市圈为例[J].地理科学,2012,32(5)∶570-576.

[6]曹芳东,吴江,徐敏,等.长江三角洲城市一日游的旅游经济空间联系测度与分析[J].人文地理,2010,(4)∶109-114.

[7]Hwang Y H,Gretzel U,Fesenmaier D R.Multicity Trip Patterns:Tourists to the United State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6,33(4)∶1057-1078.

[8]贾铁飞,张振国.大上海旅游圈旅游资源配置研究[J].人文地理,2004,19(5)∶89-92.

[9]袁欣,史春云,朱明,等.长三角区域旅游线路模式及目的地类型研究[J].旅游科学,2010,24(6)∶55-63.

[10]Oppermann M.A Model of Travel Itineraries[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5,33(4)∶57-61.

[11]Connell J,Page S J.Exploring the Spatial Patterns of Car-based Tourist Travel in Loch Lomond and Trossachs National Park,Scotland[J].Tourism Management,2008,29(3)∶561-580.

[12]杨新军,牛栋,吴必虎.旅游行为空间模式及其评价[J].经济地理,2000,20(4)∶105-108,117.

[13]陈健昌,保继刚.旅游者的行为研究及其实践意义[J].地理研究,1988,7(3)∶44-51.

[14]Stewart S J,Vogt C A.Multidestination Trip Pattern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7,24(2)∶458-461.

[15]陆林.山岳风景区旅游者空间行为研究——兼论黄山与美国黄石公园之比较[J].地理学报,1996,51(4)∶315-321.

[16]卢天玲.塔尔寺旅游者旅行模式及其对地方旅游经济的影响[J].旅游学刊,2008,23(12)∶29-33.

[17]宣国富,陆林,汪德根,等.三亚市旅游客流空间特性研究[J].地理研究,2004,2(1)∶115-124.

[18]Smallwood C B,Beckley L E,Moore S A.An Analysis of Visitor Movement Patterns Using Travel Networks in a Large Marine Park,North-western Australia[J].Tourism Management,2012,33(3)∶517-528.

[19]黄潇婷.基于时间地理学的景区旅游者时空行为模式研究——以北京颐和园为例[J].旅游学刊,2009,24(6)∶82-87.

[20]卢松,吉慧,蔡云峰.黄山市自驾车入游流旅行空间行为研究[J].地理研究,2013,32(1)∶179-190.

[21]魏立华,丛艳国.老龄人口旅游空间行为特征及其对旅游业发展的启示[J].人文地理,2001,16(1)∶20-23.

[22]钟士恩,张捷,任黎秀,等.农村居民国内旅游空间行为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9,25(3)∶103-107.

[23]苟小东,马耀峰,李富升.我国西部地区大学生旅游行为研究——以陕西省为例[J].人文地理,2008,(3)∶123-128.

[24]刘宏盈,马耀峰.广东入境旅游流西向扩散时空动态演变研究[J].人文地理,2009,(4)∶124-128.

[25]王永明,马耀峰,王美霞.中国入境游客多城市旅游空间网络结构[J].地理科学进展,2012,31(4)∶518-526.

[26]史春云,朱传耿,赵玉宗,等.国外旅游线路空间模式研究进展[J].人文地理,2010,(4)∶31-35.

[27]Lew A A,McKercher B.Trip Destination,Gateways and Itineraries:The Example of Hongkong[J].Tourism Management,2002,23(6)∶609-621.

[28]姚士谋,程绍铂,吴建楠.高铁时代我国三大都市圈发展路径探索[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93-98.

[29]田广增,温长生.我国三大都市圈旅游资源比较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04,13(3)∶84-88.

[3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

[3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2014.

[32]刘法建,章锦河,陈冬冬.皖南旅游区观光旅游线路的空间分析[J].旅游学刊,2007,22(12)∶66-70.

[33]刘宏盈,韦丽柳,张娟.基于旅游线路的区域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研究[J].人文地理,2012,(4)∶131-136.

[34]汤云云.基于旅游线路的都市圈国内旅游者空间行为研究——以我国三大都市圈为例[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35]朱冬芳.长三角都市圈旅游地角色研究[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ComparativeResearchonDomesticSightseeingTourists′SpatialBehaviorofChina′sThreeMetropolitanAreasBasedonTouristRoutes

TANG Yun-yun1,LU Lin2
(1.Geographic Information and Tourism College,Chuzhou University,Chuzhou 239000,China;2.Research Center of Tourism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College of Territorial Resources and Tourism,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 241003,China)

In this paper,the authors selected China′s three metropolitan areas as study cases, and took the agencies′ itineraries as basic research data.Supplemented with statistics from the government authorities,utilizing such methods as statistical analysis,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CorelDraw graphics technology,this paper analyzed spatial behavior pattern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domestic sightseeing touris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ket spatial structure,summaried the domestic tourists′ behavior law of the three metropolitan areas.I was found that remote tourists tended to choose big metropolitan cities which had a high-profile and rich tourism resource as major destination nodes during one trip.On the aspect of neighboring province tourist markets, tourists prefer core cities and those close to source region was the main nodes of tourism activities. As to internal market,Beijing,Shanghai and Guangzhou were respectively the main domestic tourist output cities of the three metropolitan areas.This paper concluded that there existed a corresponding hierarchy relationship between metropolitan destination cities and the tourist source markets.Through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three metropolitan areas,the conclusion was that tourism development of the Bejing-Tianjin-Hebei metropolitan area showed a “Beijing thriving” situation and a low balanced degree,Changjiang River Delta metropolitan area had a network tourism development with smaller differences.While there was a big difference in the big and small Zhujiang River Delta metropolitan area on tourism development,the Zhujiang River Delta metropolitan area overall tourism destination did not yet formed.

tourist routes;spatial behavior;comparison;three metropolitan areas

10.3969/j.issn.1005-8141.2017.04.020

F592.3;F590.8

A

1005-8141(2017)04-0485-04

2017-02-05;

2017-03-2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编号:41230631)。

及通讯作者简介:汤云云(1989-),女,安徽省宣城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与旅游管理。

猜你喜欢
大都市圈珠三角旅游者
养殖面积逐年减少!珠三角这条鱼曾风靡一时,为何现在渔民都不愿养殖它?
构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空间布局战略体系
喀拉峻风景区旅游者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行为研究
为何推动新型城镇化是“长短皆宜”的政策必选项
东京都市圈轨道交通发展对上海大都市圈的启示
制造业“逃离”珠三角?
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进入施工期
旅行社未经旅游者同意安排购物属违约
浅论生态旅游者的分类与识别方法
珠三角,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