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蕊
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价值分析
——以皖西红色文化为例
张 蕊
红色文化是中国革命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表现为共产主义的信仰;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不怕牺牲的品质和为国为民的情怀。因此红色文化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文化载体、文化环境,进而提升受教育者的民族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
红色文化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文化载体 文化环境 民族文化认同
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中所提出的文化概念是早期关于文化概念的经典学说,他认为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1]他指出文化的整体性、综合性和精神性。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经过长期蕴育而形成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是文化的核心部分。都是人类的创造活动和创造活动的成果。
红色文化是中国革命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年代用激情、鲜血和生命谱写的创造活动,红色文化中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表现为:共产主义的信仰;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不怕牺牲的品质和为国为民的情怀。
皖西作为革命老区,在2016年4月2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视察安徽金寨时说到: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回想过去的烽火岁月,金寨人民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为中国革命事业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我们要沿着革命前辈的足迹继续前行,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2]说明皖西拥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同时更有必要把红色文化中蕴含的精神和价值观传承下去。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不能忽视红色文化的作用,不能放弃红色文化资源的运用,把红色文化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
所谓文化载体,即以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之意,是指人们能够借助文化的力量,并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各类文化管理之中,以此拓宽思想政治教育思路,达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目的。[3]皖西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形成强有力的红色文化的力量,之所以能够拓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工作的文化载体,是因为:红色文化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主导的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吻合,红色文化能够传递思想政治理论课所要传递的信息内容;同时红色文化一旦形成,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在较长的时间内不会发生改变,因此使得教育者会把红色文化提升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文化载体地位,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增加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形式、提升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比如,皖西的独山镇,又被称为将军镇,是中国革命的策源地之一,一个小镇走出16位开国将军,2016年又被认定为首批中国特色小镇。这里是红色文化极其丰富的小镇,在镇中,把现存的红军时期的革命旧址构建成独山苏维埃城,是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化载体而存在。通过独山苏维埃城,向受教育者真实再现当年红军的共产主义的信仰,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不怕牺牲的品质和为国为民的情怀。
文化环境是人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依靠自己的意识、精神的创造力造就的氛围或环境。文化环境是主体自身意识、精神活动的产物,这种活动是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它的产物乃是社会有机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所以一般而言,文化环境是社会环境的组成部分。[4]文化环境的作用之一是价值观的主导作用,红色文化是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形成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从而造就不怕牺牲、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氛围。红色文化所蕴含的价值观念正是文化环境所主导的价值观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红色文化是文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对受教育者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对受教育者进行价值澄清,红色文化可以为受教育者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进而提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提供正向的文化环境。
现处于全球化的浪潮中,互联网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充斥着受教育者的文化环境,受教育者在中西方文化交融的过程中,遭遇西方不良思想的侵蚀,甚至是负面文化的侵蚀,遭遇到当前消费主义、享乐主义、金钱至上等非主流文化的碰撞,红色文化作为一股强有力的文化力抵御着负面文化的攻击,因此,红色文化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强而有力的正向文化环境。
金寨是皖西红色文化的代表,是中国第二大将军县,被誉为红军的摇篮、将军的故乡,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比如红军广场、立夏节起义旧址等等。在物质性红色文化资源中体现着中国革命人的价值取向,在红色文化故事中体现着中国革命人的道德情操,在红色历史人物事迹中体现着中国革命人的理想追求,这些共同构造了皖西红色文化环境。而文化环境对人的影响具有渗透性、隐蔽性、长期性,受教育者长期沉浸在红色文化环境中,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使得受教育者真实的感受到中国革命的不易,体会到中国革命人的情操,用自己的所看所听所感进而达到所思。使得受教育者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受教育者提高抵御不良思想侵蚀的能力,有利于受教育者提高明辨是非曲直的能力。
民族文化认同是人的文化存在方式,其核心是文化主体间的价值选择与体认,反映着个体的一种文化价值观和归属倾向。[5]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发展,受教育者的红色记忆越来越淡薄,社会进入现代化过程中,受教育者被物化,追求工具理性,而忽视价值理性,对于过去的艰苦岁月,对于曾经的艰苦奋斗,对于过往的血染历史,与现在的幸福生活渐行渐远,受教育者把红色文化当做曾经的文化符号而认知,无法产生认同。同时红色文化在文化多元化的浪潮中,不断的受到挤压和挑战。因此,红色文化在民族文化认同中出现认同危机,这种认同危机的出现,不仅是对红色文化的消解,更是对民族文化的消解,挤压民族文化在文化多样化的冲击下的生存空间,丧失文化话语权。然而,红色文化是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是中国人民在艰苦岁月中形成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同时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阵地,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红色文化资源、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提供了优秀的文化根基。因此,通过红色文化载体的选择和红色文化环境的营造,提升受教育者的切身感受,感受红色文化的内涵,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坚守为国为民的高尚情操;坚持艰苦奋斗和不怕牺牲的意志品质,提升对红色文化的认同,进而在文化多元化的时代下,加强对民族文化认同。
因此,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价值凸显。红色文化应贯穿于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过程中,一方面,从顶层设计中,需要把红色文化融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入到整体的教学改革中,从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设计的安排、教学方法的使用,充分考虑到红色文化的运用。另一方面,红色文化就每一门具体的科目中的运用各用侧重不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一门单独的课程,是一个系统课程,每一个子科目的侧重点不同,因此不能以偏概全,不加以区分,需要找准区分点,有的放矢的运用红色文化。
[1]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M].连树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
[2]习近平考察安徽金寨:要沿着革命前辈足迹继续前行[N].解放军报,2016-04-28.
[3]王景云.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研究的现状与拓展思路[J].学术交流,2012(10).
[4]马志政.论文化环境[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02).
[5]王沛,胡发稳.民族文化认同的内涵与结构[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1).
皖西卫生职业学院公共部)
本文系2014年安徽省质量工程《皖西红色文化资源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价值分析》(编号:2014jyxm496)阶段成果之一。
张蕊(1984-),女,汉族,安徽六安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