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蛇(sā)到蛇(shé)的语音演变

2017-12-01 02:55
小品文选刊 2017年24期
关键词:韵母声母语音

刘 丹

(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湖南 湘潭 411100)

浅论蛇(sā)到蛇(shé)的语音演变

刘 丹

(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湖南 湘潭 411100)

生活中存在着这样一种语言现象,同样一个词地方和普通话的语音完全不同,比如蛇字,在湖南省岳阳市君山区许市镇和华容县的读音是sá,在普通话中是shé。而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古今的语音演变,本文将从字与词的对应关系、声母、韵母和声调的演变这几方面进行讨论,找出其中的演变规律。

蛇(sā)蛇(shé)字与词的关系;语音演变

文字大致可以分为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①。表音文字是通过音符直接表示语音的文字,如英语②;表意文字是用义符直接表示语义的文字,叫义符文字③,能从字形本身看出字的意义,如汉字休、武等。而有的字可以既表义又表音如:洋、河、肝等,所以汉字又属于意音文字。但有的字不能一眼看出,如我们所要讨论的“蛇”字,不清楚其义符和音符具体是哪个,所以最初是用什么字、什么音来表示蛇这个意义,是我们首先需要解决的两个基本问题。

首先是蛇这个概念义的来源,具体蛇这个意义的形成,然后是字形的确立,语音的确立。蛇的意义的形成,有一个从“它”到“蛇”的过程,具体例证如下:在《说文·它部》:“它,虫也。蛇,它或从虫。《说文·虫部》蛇,它,或从虫。和《玉篇·它部》它,蛇也。说明最先“蛇”的意义是用“它”字来表示的,都是虫,“蛇”字是后起字。后在《说文解字注》中它,誳尾谓之虫,垂尾谓之它。詩。维虺维蛇,女子之祥。虺皆虫之假借,这里的它就是指蛇了。虫和它的意义有了区别,它具有了一个区别性特征。它开始指蛇。《墨子·经说上》它即蛇正字。在蛇这个义项上,它与蛇的读音相同。它(舊读tuō)託何切,音拖,平,歌韻,透。歌部。所以蛇最早的语音形式是tuō。④同时《说文解字注》中,蛇,它篆本以虫篆引长之而已,乃又加虫旁,是俗字也。说明先有它,蛇是它的后起字。并且在《字源》中由于“它”在古籍中常被借用,秦汉时期又产生了一个后起本字,即在“它”的基础上增加“虫”旁,形成“蛇”字。说明它与蛇是本原字与区别字的关系。这时蛇的语音是shé,湯何切,又唐何切。

其次要解决的是它字与不同字的对应关系。1.它与佗、他的关系。《玉篇及残卷》⑤非也,异也,今作佗。《诗·~风·柏舟》之死矢靡它。它作他。人称代词。《慧琳音義》卷二十五,佗,正體他字也。《作傳隐公元年》:“制,嚴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围命。”佗,同“他”。读音皆为tuō《廣韵》託何切,平歌透。歌部。《左傳·定公四年》佗作蛇。《说文解字注》它,而其字或假佗为之,又俗作他,经典多作它。《汉书·高帝纪下》它,古佗字也。《诗经·小雅·鹤鸣》它,古他字。它山之石。异(义项)。说明它对应佗、他、蛇三个词。它、佗、他、蛇是同源字的假借。《正字通》:舆佗、他同。它与佗、他是本原字与区别字的关系。它、佗、蛇在蛇这个义项上是异体字。

2.它与紽、袉的关系。《詩·召南·羔羊》它,数也。本或作紽。“素絲五紽”陆德明释文。《集韵·戈韻》:“紽,絲數也。通作它、他。”《廣韵》tuó。徒河切,平歌定。歌部。说明它、他、紽是通假字。《经义述闻·春秋名字解诂下·鲁仲孙它字子服》它,读为袉。《说文·它部》朱駿声通訓定声。它假借为袉。它、袉是通假字。又《玉篇》袉袉就是它它,美也⑥。《爾雅·釋訓》佗佗,美也。袉又通拖tuō。⑦袉与佗同音。说明它、紽、袉(tuó)互为通假字。

然后是它字与不同词的对应关系。驝駝、駱駞、橐它並同。《方言》卷七“凡以馬馲駝載物者委之负佗”。音tuó。佗,本訓謂人負物,故畜生載負亦曰佗。俗字作驼、駄⑧。佗(tuó)的驼、驮,是人负重⑨,是另一个词。在这个义项上,它、佗是两个词。《玄應音義》卷三,委佗,又作委迤。yí《集韵》余支切,平支以。《詩·召南》:委蛇委蛇。委曲自得之貌。yí。《廣韵》弋支切。平支以。佗、蛇是同音词。和现代表第三人称的它(tā)。

因此得出第一个结论:它这个字代表了四个词,即它(蛇tuō)、佗(他tuó)、迤(yí)和它(tā)。

再是蛇字与不同词的对应关系。蛇,《廣韵》食遮切,平麻船。歌部。《詩·召南》委蛇委蛇。箋:委蛇,委曲自得之貌。委它,逶迤⑩。委蛇,逶迤,委。音移,yí。在《战国纵横家书·苏秦谓燕王章》三王代立,五伯蛇政,皆以不復其掌(常)。《集韵》chí,陳知切,平支,澄。音chí,驰,改易。和地名,毆蛇。《公羊傳·桓公十二年》:“盟于歐蛇。”陸德明释文:“左氏作‘曲池’。”另外,还有ye,音邪(耶)。《集韵》關中谓毒虫曰蛇。《类篇》蛇,又湯何切,它,或从虫,又唐何切,蟲名又时遮切,虺属又余遮切,關中谓毒虫曰蛇。

第二个结论:蛇这个字代表三个词:迤(yí)、驰/池(chí)和蛇(shé)。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蛇最早的读音tuó,和现在的读音shé,而岳阳话方言中的古音sá是否符合其演变规律,我们将进行论证。

对于蛇从sa到she的语音演变,我们先从声母开始。蛇在《宋本廣韵》中託何切,平歌透,为tha。蛇,上古音,先秦,在董同侖的系统中,声母是th,韵母是a。蛇,中古音,隋唐,在王力的系统中,声母是th,韵母是a。说明声母没发生太大的变化,但是否就没有变化?我们将从不同的韵书中寻找答案。

《廣韵》中记录了3种拟音:1、弋支切、神遮切、託何切,三等开口,一支平,止攝,次浊,拟音Oje。2、託何切、市遮切、弋支切,一等开口,透歌平,果攝,次清,拟音,tha。3、食遮切、弋支切,三等开口,船麻平,假攝,全浊,拟音,dzhja,音它。《中原》记录了一种。陽平,全清,sie。《洪武》记录了三种:1、延知切,以(声类),喻支平,次浊,拟音oie。2、湯何切,佗(声类),透歌平,次清,拟音t‘o。3、石遮切,直(声类),牀遮平,全濁,拟音d‘i。通过以上可以发现,其声母的演变有相互转化的现象。

而且根据唐作藩的看法,[sh]来自生母、船母(“蛇、神、順、繩”)、書母和禅母;只有莊初崇山變的z、c、s,没有章昌船書禅變的z、c、s。同时王力认为船禅为一类,仄声不分化(一律是s),只有平声分化。“船”母[dz]平声今讀[](“船唇“)和[](“神繩蛇”)。所以可以推测声母进行了邻纽的演变,或没有发生变化。

而韵母的演变,以麻韻一等或三等开口为主,其韵母主要是a、ie、ja。

各个时代的演变如下:上古的歌部字到中古主要演变为歌、戈、麻三韵。麻韻平声的反切下字系聯为“加”、“遮”、“瓜”三类,现代音韻学家拟音为[a]、[ǐa]、[ua]。有一等韵、二等韵、三等韵三个等。上古到中古纯元音韵母的麻韻为eα→α→a,不规则的變化是iα→iα→ǐa,oα→uα→wa。中古的a、wa到现代成爲a、ia、ua,麻韻的二等字的主要元音没有发生变化,例如:a→a。说明主要元音a没怎么发生变化。

而在王力的汉语史中来自非入声韻的ie、ye,只有麻韻开口三等精系字和喉音字(餘母)等,也就是ie→ǐa。而且在普通话里,麻韻早就分化为a、倒e。并且进一步得出,来自麻薛枼的a而现在念倒e的字,本来都是有韻頭i的字(齊齒字),后来受捲舌聲母的影響,韻頭i就失落了,主要元音也由a、e變成倒e了,例如:倒e←ǐa(照系字)[麻]遮車蛇奢賖,者扯捨社,蔗射赦舍;惹。

所以就可以推断韵母a到e的演变有两种情况:1、主要元音没有发生变化,是受声母卷舌的影响,ia→e。2、非入声韻的ie、ye,麻韻开口三等精系字和喉音字(餘母)等,ie→ǐa,再受卷舌声母的影响ia→e。

声调的演变。古代的平声字在今天普通话里面念成陰平和陽平。She,陽平。声母是船母,船母属全浊声母,清化,浊音變陽平。Sa也是陽平,是否说明从平分陰陽这种现象21开始,其声调就确定下来,没有发生变化。

由此得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结论:1、声母有一个邻纽的演变,s→sh。2、韵母的变化主要在三等韵和一等韵。有可能是sa→shia→she。或是shie→shia→she。3、声调受声母的影响,可能先有一个邻纽的演变,再清化。蛇的演变符合一般的语音演变规律。

注释:

① 《~》~

② 《现代汉语》上册 第139页第二段第五行 高等教育出版社

③ 《现代汉语》上册 第139页第二段第三行 高等教育出版社

④ 《王力古汉语字典》第217页 第四个字。

⑤ 《玉篇及残卷》第471页051字。

⑥ 《玉篇·衣部》袉,袉袉,美也。

⑦ 《集韵·~韵》袉,通作拖。

⑧ 《说文·人部》朱駿聲通訓定聲。

⑨ 《说文·人部》佗,人负重也。

⑩ 《後漢书·任光李忠等傳贊》:“委佗還旅,二守焉依。”李賢注:“委,音於危反;佗音移。行貌也。

学术著作:

[1] 唐作藩.音韵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 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15.

刘丹(1990.09-),女,汉族,湖南岳阳人,研究生,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语言文字学。

H113

A

1672-5832(2017)12-0208-02

猜你喜欢
韵母声母语音
声母韵母
上古汉语*kl-、*kr-类声母的舌齿音演变
声母顺口溜
声母歌
魔力语音
单韵母扛声调
基于MQ3与MP3的价廉物美的酒驾语音提醒器
数字滤波在语音信号降噪中的应用
对方正在输入……
《湘水韵》及其编撰原理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