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的中国,有声的青年
——温饱之后的“青年生存方式”

2017-12-01 02:55华振毅
小品文选刊 2017年24期
关键词:浙江师范大学温饱人民文学出版社

华振毅

(浙江师范大学 浙江 金华 321000)

无声的中国,有声的青年
——温饱之后的“青年生存方式”

华振毅

(浙江师范大学 浙江 金华 321000)

“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这是鲁迅倘若一定要他设计的青年的生存目标。鲁迅所关注的一直是自己缺失的部分,非常重视对国民劣根性的思考。同时,在他看来,其自我生存和青年的生存是不同的。青年在温饱之后何去何从,是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

鲁迅;青年;生存方式

生存方式,即生命的存在方式。鲁迅1925年的撰文中明确说道:“我终于还不想劝青年一同走我所走的路,我们的年龄、境遇,都不相同,思想的归宿大概总不能一直的罢。但倘若一定要问我青年应当向怎样的目标,那么,我只可以说出我为别人设计的说法,就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1]他还解释说“我之所谓生存,并不是苟活;所谓温饱,并不是奢侈;所谓发展,也不是放纵。”[2]本文所探讨的“青年生存方式”,侧重的是对青年精神生存方式的探讨。

1 鲁迅自我定位及对青年复杂纠结的态度

鲁迅这样给自己在20世纪的中国作历史的定位:“他曾说他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最后一个,又强调自己作为一个历史的中间物,他的任务是在有些觉醒之后,喊出一种新声;又因为从旧营垒中来,情况看得较为分明,反戈一击,易制、强敌的死命。但仍应该和光阴偕逝,逐渐消失的。”[3]

“只要能飞鸣就偏要飞鸣”的鲁迅,拥有坚韧的意志和胡羊尾巴般的灵活,但对自己的学生态度却是复杂的。他看到学生来买自己的书,从衣袋里掏出钱来放在他手里,那钱还带着体温,于是这体温便烙印在了他的心理,至今写文字是还常常害怕毒害了这类青年,迟疑不敢下笔。[4]无疑,鲁迅是知道自己有多大力量的,即使他说“学文学对于战争,没有益处,倒是战歌可以战余休憩时看看”。有着强大号召力的鲁迅,更害怕青年因为无畏的斗争而牺牲。

一部“五四”以后的中国思想文化史也就是中国知识分子相互残杀的历史。这个残杀不仅包括文笔残杀,还包括“实际解决”。[5]五四运动之后,不仅各种思潮涌动,同时还带来了“论战”,经常出现扭曲事实,诽谤他人的情况,有的时候甚至会上升到迫害生命的“高度”。鲁迅支持女师大学潮,与屡显独裁之风的中国第一位大学女校长杨荫榆展开书面的斗争,后来即使是鲁迅离开官场,还一直被人称为“某籍某派”、“文学革命家”等等称呼。

更让鲁迅害怕的是,他发现了“杀戮青年的,似乎倒大概是青年,而且对于别个的不能再造的生命与青春,更无顾情”。

2 鲁迅的青年生存观

2.1 青年要生存,但“不要演出轮回的老把戏”。鲁迅认为,中国永远不会缺少给清朝颂扬武功的汉人,国民性是“古已有之”的,但青年不要做这一类人,否则中国便永远免不掉反复着先前的运命。[7]

地大物博的中国,坚守着千百年来的土地,但是国民们都成了“伶俐人”,无论遇到什么境遇,都能够找到合适自己的位置,但是青年们切记,不要让自己成为那“伶俐人”,否则中国免不了要走老路。

2.2 在生存和温饱之后,青年要发展。在生存和温饱之后,青年们要发展,但是发展需不需要导师来引领呢?鲁迅说:“每个人境遇不同,思想的归宿大概总不能一致,因此也不必寻求那挂着金字招牌的导师”。青年们“多的是胜利,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8]

又或者说,青年觉得自己一个人势单力薄,挡不住那传统的压力,于是鲁迅号召青年们依靠朋友,联合起来,做自己的导师!

2.3 选择承受痛苦比选择讲授痛苦要好。“仅仅有叫苦鸣不平的文学时,这个民族还没有希望,因为止于叫苦和鸣不平。”[9]青年们觉醒了,走上了用文学启迪国民的道路,但是请不要停滞在“叫苦和鸣不平”,多想想如何做,如何改变。

未来在鲁迅的眼里并不是光明的。《闰土》中“走的人多了,便也成了路”,但鲁迅并没有说路的那一头是什么,也并没有告诉我们走的人多的路就一定是正道吗?就一定值得追想?

做一个觉醒者无疑是很痛苦的,你既要生存,又要防着来自亲人朋友的“冷箭”,而最终的道路也不过就是“连墓碑都没有的坟墓”。但,还是承受痛苦吧。《这个与那个——最先与最后》中说道:“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坎坷,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鲁迅准许有若干人深默,沉默而痛苦,然而新的生命就会在这苦痛的沉默里萌芽。[10]

2.4 无声的中国,有声的青年,遇兽如兽,遇羊如羊。“青年们先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了一切厉害,推开了古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在遇到阻挠时,青年们只要遇兽如兽,遇羊如羊,那么,“无论什么魔鬼,就都只能回到他自己的地狱里去。”诚然,青年们到底还是孩子,大概做不到像鲁迅那样对一切充满警惕。但是,遇到阻碍自己的野兽,青年们总可以武装自己,不讲情面,以牙还牙。

3 结语

“对于鲁迅,这是一条基本的‘线’:既然已经觉醒,就绝不能在回到‘奴隶’的状态中去。”生存和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后的青年们,总不能回到安逸的奴隶状态中去吧。青年们要发展,就要团结,联合大家之力量,打倒那些阻碍进步的野兽和羔羊们。而讲授痛苦虽然可以唤醒一部分国人,但一味讲授却会形成像子君、涓生那样没有生存能力的“觉醒者们”。中国的青年们,要学会破,更要学会立。将一切否定之后该何去何从,已经成为这个时代最重要的命题。

[1] [2]鲁迅全集(第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1-52页

[3] 钱理群.拒绝遗忘.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版,第4-5页

[4] 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85页

[5] 钱理群.拒绝遗忘.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版,第64页

[6] 鲁迅全集(第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54页

[7] 鲁迅全集(第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7页

[8] 鲁迅全集(第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6页

[9] 鲁迅全集(第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19页

[10] 鲁迅全集(第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95页

华振毅(1994-),女,硕士研究生在读,浙江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G633.6

A

1672-5832(2017)12-0005-01

猜你喜欢
浙江师范大学温饱人民文学出版社
蜘蛛(外一首)
爱是什么
吴宝旭作品
于昕卉作品
Application of “Process Approach” in Middle School English Writing-Teaching
数说70年
标准保“温饱” 特色促“小康”
Difficulties and countermeasures faced by Chinese students in Australia
On the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enuti’s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A Case Study of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Ah Q Zhengzhuan
老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