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阳
传统孝道精神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启示
丁 阳
传统孝道精神是中华民族教育的起源,具有较强的道德教育功能,不仅有丰富的教育内容,而且有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素材,高校德育工作以孝道教育作为切入点,进一步提升大学生道德修养的水平和境界。
孝道 高校 德育
何谓孝?儒家鼻祖孔子说:“善父母为孝。”“善父母”是指对父母一是要敬重,二是要赡养,赡养是敬重的具体表现。“百善孝为先。”古人把孝敬父母视为最首要的和最高的道德。古人为何如此崇尚孝道?
首先,孝,表征着血缘终极关系。孝是老和子两个字的组合,相互连结,互相渗透。既谕示着子女的生命受之于父母,是父母生命的延续,父母和子女之间是一种无可选择也不能改变的血缘终极关系;也包含着父慈子孝的基本要求。人们常把祖国、党比喻母亲,这说明父母爱子女是无私的伟大的,这种无私与伟大正是源于血浓于水的亲情。正是由于这种血浓于水的亲情,也就决定了子女孝敬父母应该是无私的,天经地义的。
其次,孝,是代表义务。父母和子女之间又是一种代价传承关系,是一种特殊意义上的社会关系,双方都担负着不可推卸的传承义务。随着生育观念的转变,以传宗接代为核心的孝道观点已正在发生变化,然而,有一点是不可改变的,这就是任何一个人对父母而言是子女,对子女而言则是父母,具有双重身份,应尽双重义务:对父母应尽孝道,对子女应尽养育之责。尽孝道的最基本要求是敬养父母,实现父母“积谷防饥,养子防老”的愿望。孝道的高层次要求则是应该修身养性、立德、立志、立功,对社会有贡献。对子女尽义务,一是要养,保证子女身体正常发育,健康成长;二是要肯教其如何求善做人。子不孝父之过,教育子女如何做人是最根本的义务。家庭是孝道教育的最好学校,对父母的孝道行为就是一本孝道教科书,子女耳濡目染,代代传承,必将促进社会道德风尚。
最后,孝,是价值导向。爱的核心是牺牲精神,孝的核心也是牺牲精神。父母爱子女完全发自内心,不含功利色彩。董永卖身葬父的故事之所以千唱不绝,家喻户晓;当今田世国偷偷捐肾救母的事迹之所以感人肺腑,就在于他们的孝心包含了牺牲精神。人们共鸣感动,这就是孝道的价值导向功能。
中国封建社会为什么如此推崇孝道精神,重视孝道教育呢?儒学宣传的“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观点就是很明确的答案。孝包含着秩序、团结、安定精神。修身养性就是为了尽孝,孝道精神是齐家的根本精神,家和是国安,天下太平的根基,正如《大学》中所说:“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是说治国必先治好家,不能治好家的人是不可能治好国家的。
如今,孝在当代中国的道德结构中绝不可能再处于泛孝和首孝的社会地位,这是因为传统社会是家族社会而今天是公民社会,我们不仅要在家对父母尽孝,还要对社会、团体、人民、国家尽忠、持敬、尽责。家庭虽然在当代中国的社会生活中仍然有很重要的地位,但与古代相比,家庭的功能、结构已经出现了很大的变化。随着时代的变化,孝作为人类一切美好感情的基础,从“百善孝为先”回到“百善孝为始”之精神地位,孝道教育仍然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启示意义特别是对当前的高校德育工作。
德育工作是“入心”的工作,要从情感方向来进入大学生的内心。而传统的孝道精神教育恰恰符合这点要求,以中国人血液中固有的孝情来培养高尚的道德,使大学生道德观念的形成起于情、发乎心、止于理,学会自觉自愿地进行道德的自我修养。因此,以中国传统孝道精神为切入点来进行德育工作,但传统孝道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产生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必然被打上一定时代和特定阶级的深深烙印,存在着不合乎我们当今时代要求的消极内容,如“君要臣死臣不敢不死,父要子亡子不能不亡”,“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其积极的思想和理念,摒弃其消极、落后、愚昧的做法,真正实现“古为今用”,并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赋予传统孝道丰富的内容和特定的外延,进一步内化为大学生永恒的精神追求。
首先,开展孝道教育,修身养性,加强大学生的品格修养。儒家历来把孝与感恩视为“人伦之公理”,以孝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出发点。在我们德育教育中“假、大、空”的现象司空见惯,违背了儿童、青少年道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许多在儿童时期应该养成的道德品质、行为规范却要到大学里补课。所以,与其治国平天下,不如先修身齐家,从个体来讲,孝道是修身养性的基础。通过践行孝道,每个人的道德可以完善。否则,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码的德性。因此,在大学生中进行和加强孝道教育,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和人格的自我完善无疑是十分必要的。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孝道教育要顺应历史潮流,把孝德中的忠孝仁爱、谦和礼让、诚信守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大力倡导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的爱国主义精神、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和参与意识的主人翁精神,增强大学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竞争意识、民主意识和法制意识。
其次,以亲情为情感基础,进行感恩教育。所谓“感恩”指感谢别人给予自己的恩惠,是一种伟大的人文精神。在我国古代,感恩与感恩教育主要以“孝”和“孝道”的形式来体现。传统孝道教育有利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情怀。因为孝的感情基础是爱,是源于父母对子女,子女对父母的情感。大学生如果连自己的父母、亲人都不爱,何谈爱他人呢!如果我们能从孝道开始,从培养大学生爱父母做起,逐步推进到爱他人、爱祖国、爱社会主义,使大学生爱的视野逐渐扩大,爱的眼光不断高远,爱的层次不断升华,不仅学生乐于接受,也符合循序渐进的教育思想。孝道的本质是感恩,感恩包括对父母、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的感恩,以感恩教育为主线开展德育工作,孝道教育应是关键,居于基础地位。“百善孝为先”,孝道教育既是感恩教育首先要实施的,同时也是感恩教育的基础。血缘关系和父母的养育都使感恩之情更为自然、真诚。孝道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为一个人的道德发展奠定一种坚实的情感基础。孝就是感父母之恩,并由此推广到对社会、对他人的感恩和爱。
最后,加强孝道教育,构建和谐校园环境。“孝”是形成一切美好品行的基础,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是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和安定的社会秩序的重要的精神支柱,通过孝道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学校责任感、社会责任感。中国的孝道文化特别重视家庭和睦,要求子女对父母尽孝,兄弟之间要讲究孝悌,重视亲戚关系和宗族关系,重视师友关系,重视对陌生人的仁爱和同情,重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都是以孝道为基础而展开的,发自于人的仁爱之心,以礼为它的表现形式,始于爱父母,推及于兄弟之爱、宗族之爱、师友之爱、国家之爱。只要“孝”的教育功能能够得以推广,家庭便可以和睦,社会能得以安宁。孝道教育就是要让每个学生做到能像爱自己父母那样爱同学、爱老师、爱人民、爱国家,多尽责任,多做贡献。在这种道德教育下,以孝德扩展仁心,减少犯罪,保持谦虚恭敬的态度对待他人,就可以逐步营造出团结友善的和谐校园环境,促进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
加强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已经成为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工作,如何强化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意识,提升其道德修养水平及层次,并转化为现实的道德行为是高校德育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以中国传统孝道精神作为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切入点,对强化大学生道德修养是有着促进作用和现实意义的。
[1]孟子·离娄下[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
[2]孟子·梁惠王上[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
[3]礼记·中庸[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贵阳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本文系2011年贵阳学院校级课题《传统孝道精神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启示》。
丁阳(1979-),女,贵州贵阳人,贵阳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