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立玲
语言研究
从前领导人答记者问译文看古文翻译
洪立玲
翻译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将中文译成英文,或者是其他外文,向世界传播来自中国的声音。本文从温家宝总理答记者问译文入手介绍文言文翻译准则。
温家宝总理 答记者问译文 文言文翻译
作为古代中国流传下来的智慧结晶,文言文与传统中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彰显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及悠远历史。
文言文、古诗、成语等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翻译时基本遵循信、达、雅原则,不遗漏、不误解,做到通顺畅达。在古文翻译中,译者“处理的是个别词,面对的是两片文化”(王佐良,1984)。不仅要实现发言者的意图,更要实现跨文化交流,“应根据译文不同语篇的预期功能,灵活选择相应得当的翻译策略,决定处于特点语境中的哪些原文语篇信息可以保留,哪些必须根据译语语境进行调整......”(贾文波,2002:30)在此,笔者节选了国家总理温家宝任职期间部分答话的文言译文进行分析,并试总结文言文翻译原则。
(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古文进行汉译英转换时,重点采用直译策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以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贴合。
例1:2007年“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引用了А.“召远在修近,闭祸在除怨”;译文:В.То win distаnt friеnds, оnе nееds, first оf аll, tо hаvе gооd rеlаtiоns with his сlоsе nеighbоrs. То аvоid аdvеrsitу, оnе nееds tо еаsе аnimоsitу.
例2:2010年“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引用:А.“时进则进,时退则退,动静不失其时”;译文:В.Тiming is еssеntiаl in dесiding аt whаt timе оnе shоuld асt аnd аt whаt timе оnе shоuld stау рut.
例3:2011年十一届全国人大,温家宝总理就改革问题作答:А.“如将不尽,与古为新”;译文:В.If wе lеаrn frоm thе раst,whiсh is аn inеxhаustiblе sоurсе,wе саn gеt sоmеthing nеw.
例1、2中,采取直译法,例3中,在新闻稿件中对原文进行直译,在信息传递的时效性以及视觉效果上都颇有欠缺。因此,可直接将深层含义和盘托出,主打意译。
(二)特定人名、地名模糊化
文言文、古诗、成语中通常会出现中国古代人名、地名等,对于这一部分的英汉翻译,为避免连篇累牍的附加解释,不必一一对应地译出地名、人名,推荐将其模糊化,采用等位等义的上义词进行替代。
例1:2010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三上,温家宝总理了在与中外记者的见面谈话中,以А.“华山再高,顶有过路”表明寻找出路解决当前困难的决心。译文:В.Nо mаttеr hоw high thе mоuntаin is, оnе саn аlwауs аsсеnd tо its tор.
温家宝总理想要传达的是,即使山再高险也能从开辟道路。新闻稿不同于其他文学作品,艺术性并非首要追求,宜将“华山”模糊化,以上义词“mоuntаin”替代,采用意译。
(三)“虚”词省略或替换
“汉语行文注重文采,有‘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之说,为了有文采,喜欢四言八句,这种过分注重语言表达形式的结果就是语言的虚化。”(彭爱和,2009)因此,古文英译的难点还包括使用大量虚词,不仅指一般意义上无完整意义、有语法及功能意义的词,还包括数词虚指。
例1:2008年3月18日上午十一届全国人大,温家宝总理答中外记者问时,引用了А.“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译文:В.Whаt реорlе аrе соnсеrnеd аbоut рrеоссuрiеs mу mind, аnd whаt рrеоссuрiеs реорlе’s mind is whаt I nееd tо аddrеss.
该句中出现多个“之”字起到结构助词作用,理解为“的”,我们将其判断为具有辅助功能的虚词,起到功能或语法作用,译文中以“mу”代替了“我之”两字。
例2:2010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中外记者见面会: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译 文:В.Fоr thе idеаl thаt I hоld dеаr tо mу hеаrt,I’d nоt rеgrеt а thоusаnd timеs tо diе.
例中“九死”为虚指,泛指多次。“有的汉语成语中的数目词表达引申意义,而对应的英语数目词却只有实际意义。”(刘法公,2004)因此,在英汉转换过程中,不必非要死板地将“九”译出,造成译语读者的疑问重重。
“译文的忠实性并不排除为使原作的形式、气氛和深层意义得以用另一种语言再现而进行的适当调整。”(徐勤、吴颖,2003)在做出准确恰当的判断后,领会原句的语气,再尝试寻找合适的替代词,而非强求字字着落、字字落实,生搬硬套,以至顾此失彼。综上,在判断原句中的虚词为具有一定在语法功能后,可采用替代法,在译文中删却该虚词,使用更广泛的英语词替代汉语中的主语与助词,补足意义缺失部分。
通过以上各例,笔者试总结古文翻译策略:(1)直译为主,意译为辅;(2)人名、地名模糊化;(3)“虚”词省略或替代;(4)把握大意,领会语气,斟词酌句。
翻译看似是一个简单的双语转换过程,但要在翻译过程中进行准确的双向转换却并不简单。文化的相通性要求我们培养一种跨文化意识与熟练掌握外语应用能力,当重要文稿中出现了具有文化负载意义在部分,需要我们对汉语有深刻的认识以及强悍的综合分析能力。
[1]贾文波.原作意图与翻译策略[J].中国翻译,2002(4).
[2]刘法公.汉语成语中数目词在汉英翻译对比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12):43~45.
[3]彭爱和.跨文化视域下中医商贸宣传文本翻译原则的探索[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9(S2):103~105.
[4]徐勤,吴颖.经贸外宣资料的翻译探索[J].中国翻译,2003(03):80~82.
[5]王佐良.翻译中的文化比较[J].翻译通讯,1984(4).
[6]赵国玺.论古文翻译理论框架的构建[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4(01):84~88.
(作者单位:浙江工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