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莉
摘 要:从1995年到2017年,我国进入互联网时代已经二十多年。在这二十多年间,网络语言在网络大环境中蓬勃发展起来。本文对这些网络语言进行动态的分析,发现网络语言在表现内容、表现形式等方面发生了变化。文章从这些变化中推测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引导大家用理性的态度对待网络语言。
关键词:近二十年;网络语言;发展变化规律;发展预测
网络从诞生到现在,从虚拟走向现实,与人们的联系越加紧密,对人们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中在语言领域中,最重要的就是网络语言的产生。本文把網络语言视为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通过探讨在二十多年间网络语言的发展变化,从而预测其发展方向,引导大家用更加理性和科学的态度去看待网络语言。
对于“网络语言”的定义,大致有下面两种看法:广义的网络语言是指伴随网络技术和电子计算出现的相关的专有名词,还包括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在民中产生和流传的各种词语;二是我们在网上交流和沟通时所使用和产生的词语。文中所研究的“网络语言”为第二种,即人们在网络中交流和沟通时采用的语言,有各种键盘符号、表情符号、网络流行语还有在网络上产生的各种新词汇。本文的“近二十年”指的是从1995年到2017年上半年近二十多年的时间。
一、网络语言的发展变化
(一)在表现内容方面的变化
1.聊天调侃娱乐化的工具(1995-2004)初期的网络语言仅限于在网络聊天中使用,所表现的内容由专门的与网络技术有关的词语到网络游戏、论坛调侃和聊天,该阶段的网络词语并没有在人们日常交际中广泛的普及开来,局限于网络虚拟空间,如类似:“斑竹”、“灌水”等词语。
2.反映民声的发音筒(2005-2014)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网民的增多,网络语言的使用越加频繁,表现的内容不再局限于网络虚拟空间,而是延伸到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并在生活中被大家使用,成为反映百姓心声的发音筒。网络语言由以往诙谐幽默的风格向更加成熟、更加贴近民生的方向发展,网民所焦距的热点由聊天娱乐转向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2008年的“楼脆脆”、2013年在各大媒体杂志、政府高官乃至寻常百姓中津津乐道的“中国梦”、2014年出现的“顶层设计”、“新常态”等这些网络词语都紧扣时代主题和步伐,内容紧贴民众的日常生活。
3.去政治化、偏娱乐化趋势(2015-2017)2015年,新的网络语言层出不穷。对2015年网络流行语的词语来源进行分析,在社会公共事件领域产生的词语仅占总数的百分之十三,数量偏少。反而通过各种娱乐节目和明星的参与而产生的网络语言成为主要的来源,约占百分之四十七。另外,通过日本动漫的流行和传播产生的网络语言约占总数的百分之十五。
2015年后,在时事政治领域产生的网络语言比重较低,网络语言凸显出远离政治、侧重娱乐的特征。
(二)在表现形式方面的变化
对近二十多年的网络语言进行分析,发现网络语言的表现形式历经了从数字、表情符号和词、短语、词群化再到语句和语篇的发展过程。从网络语言的造字、造词阶段到造句和语段阶段,表现了在网络交际中网民争相运用类推法复制、传播各种最新最潮的网络语言表达方式并结合实际情况加以改造的现象,勾勒出网络语言在表现形式方面的发展轨迹。纵观网络语言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其表现形式的发展经过以下几个阶段(阶段的划分仅仅依据网络语言表现形式最开始出现的时间)。
1.对原有现代汉语词汇形式的沿用阶段(1995年)
该阶段的网络词语局限于线上聊天中,所采用的语言沿袭现代汉语书面语的特点,词汇基本采用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的词汇。
2.阿拉伯数字、字母、表情符号和谐音词语大量产生阶段(1996年)
随着聊天室的兴起,第一批网络语言伴随着网聊而诞生,如:“MM”、“886”、“虾米”等。该阶段的网络语言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其产生都是来源于网上聊天室,并且大多时候网络语言的使用环境也仅限于网络聊天室。
3.词群化倾向阶段(2008年)
分析研究2008年的网络语言,发现该年度产生的网络新词具有显著的词群化倾向。这一倾向对以后的网络词语的出现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最为显著的是2009年的网络新词也产生了一大批具有词群化倾向的新词语。词群理论来源于词汇场、语义场理论,符淮青根据汉语的实际把有关场的理论改造为词群理论。符淮青认为:“我们把词汇场、语义场改称词群,以适应汉语的表达习惯,词群并不是预先安排的,而是在语言和思维的发展中形成的。”,词群化是词汇发展中以词群为特征的表现和趋势,而汉语新复合词的发展正好契合了这一表现和趋势。
4.语句模仿阶段(2009年)
网络语言的全句模仿造句始于2009年在百度帖吧中发生的“贾君鹏事件”。该事件发生后在网民中广泛流传开来,一场规模浩大的贾君鹏造句运动开始,并形成异常庞大的“贾君鹏家族”。从此,网络语言语句模仿呈现遍地开花模式。对于在网络社会中产生的句子,网民会结合自身所使用的具体环境,模仿创造出类似的句式。
5.语篇模仿阶段(2010年)
网络语言的语篇模仿始于2010年凡客诚品为扩大品牌的影响力而采用的广告词。此条广告一投放到市场,引起了网友的大量围观,以“爱××,不爱××,是××,不是××,我是××”为基本叙述方式在网上掀起一股热潮,随即被网民称这一叙述方式为“凡客体”。随即而来的还有“淘宝体”、“丹丹体”、“陈欧体”、“甄嬛体”等等。
(三)网络语言影响力扩大
网络语言作为人们精神文化层面的一个缩影,它不仅仅影响中国国民的日常生活方方面面,有部分网络新词已经走出国门,在华侨华人间广为传播,有的甚至被其他国家收入词典。
打开“北美吐槽君”(通过新浪的微博认证,显示所在地为:海外美国)的微博,我们会发现大量的流行语,如“吓死本宝宝”、“颜值”、“no zuo no die(不作死就不会死)”等等这些在国内网民中使用频率很高的网络语言。汉语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流行语在海外的使用与传播也从一个层面证明了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国家形象和国家话语权正逐步提升和增强。
二、网络语言未来发展预测
依据上文对网络语言二十多年发展变化的研究,可以推测网络语言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是伴随人们生活的逐渐多元化,网络语言还将持续以较快的速度增长。但是如果网络语言的新词和新形式增加过多会使交际双方负担增加,使语言用于交际的功能减弱。因而大胆预测网络语言旧词新义、旧词新用的情况在以后会日益增多。
二是网络语言的娱乐化与政治化趋势并存。由于网民主体的改变,网民主体多为90后及00后,他们所关注的内容会倾向于游戏、动漫、明星、影视等娱乐化的内容,因此由此产生的网络语言会带有浓厚的娱乐化倾向。同时,随着李克强总理“互联网+”概念的提出,各个领域进入互联网时代,社会舆论比较开放和自由、民众权利意识不断觉醒,一些反映国家政治走向及民声的网络语言会随之产生,并伴随较高的使用频率和生命力。
三是网络语言有缩形为三、四音节词语发展的趋势。网络语言的产生和传播主要依靠网民与网络,其快速和便捷的特点使得网民在表达自己的感情时将原网络流行语进行浓缩,缩形变成的三音节或四音节的词语。如“我伙呆”、“不明觉厉”等这些三音节或四音节的词语。
网络流行语缩形为三、四字结构的倾向,顺应了网络时代对于效率的最求,充分体现了语言进行交际的经济性和便捷性,同时又风趣地保留了原语言的内涵,体现了网络语言的一大发展趋势。
三、对待网络语言应有的态度
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随意性,互联网给普通民众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语言智慧的平台,使“语言创新、创造”不再是少数社会精英的专利,可以说互联网让社会进入了“全民造词”时代。
但是由于网民素质的参差不齐,使得大批粗制滥造的网络新词缺乏作为语言用于交际的功能特点。大批生搬硬造的网络新词,如昙花一现,在刚产生之初由于其新奇性能吸引大量网民的眼球和注意,并以使用这类网络新词为跟的上时代节奏的标志,但随着时代的变更又一批网络新词产生,这批网络新词便失去了其色彩,有的甚至退出了人们的交际舞台。
对于网络语言我们大可不用谈“网”色变,网络语言有其产生的必然性和存在的合理性。汉语具有上千年的历史,互联网的兴起和网络语言的出现给汉语这一古老语言系统注入了新的生机,同时对现有语言系统也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我们在使用和运用网络语言时不能片面的追求新奇和另类,应该充分汲取和挖掘汉语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将汉语的传统文化精华与当前的网络环境相融合,引导网络语言向传递正能量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方向迈进,提高网民使用语言的品味格调,还网络语言一个公平、客观的评价态度。
参考文献:
[1]李丛刘莎.网络语言之发展阶段:从符号、数字、字母到文化词[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30-134.
[2]陈文鹏.近十年网络词语发展变化研究[D].暨南大学,2011.
[3]栗臻.当代汉语新词语特点探析[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75-77.
[4]谢德汾.网络言语中的 XX 体[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5):152-153.
[5]李丽君.“你A你的(X),我B我的(Y)”对举格式研究[D].湘潭大学,2015.
[6]许卓.论Web2.0平台音乐符号的情感表达作用[D].复旦大学,2012.
[7]陈沉.网络语言的传播学探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4.
[8]李方圆.从传播学角度看“被”现象[J].青年记者,2010(14):26-27.
[9]荣捷频.汉语网络语言英语语法现象研究[D].暨南大学,2015.
[10]钟舟海.造字·造词·造句——论网络语言的要素及其嬗变[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3(2):102-106.
[11]胡晓敏.从五年“十大流行语”看青年价值观的嬗变与培育[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4(1):18-20.
[12]胡凌刘云杨传丽.网络语言二十年发展综述[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138-143.
[13]高巖.网络语言中缩略词的分析与研究[J].语文建设,2014(15):29-30.
[14]符淮青.词义的分析和描写[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6:233.
(作者单位: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初等教育学院)
北方文学·上旬2017年3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