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俊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11-0-01
常规CT扫描有时难以显示病灶或难以对病变进行定性诊断,这时需要行CT增强扫描。其目的在于:①提高对病灶尤其是小病灶的检出率。通过增强扫描,病灶与实质或周围组织的强化程度往往不一致,两者的密度差异较大,可以借此发现平扫时漏检的病灶。平扫时这些病灶呈等密度或密度差异很小,或与血管断面影不能区分。实践证明,脑、肝、胰、脾、肾等实质脏器内的小病灶尤其是实质性占位,在平扫图像上呈等密度的例子比比皆是,单纯靠平扫难免有漏诊情况,也是不可取的。②提高对病灶的定性能力。CT平扫不仅检出率低,而且对病灶的定性和鉴别能力也是有限的,动态增强扫描根据病灶增强的有无、程度和增强方式或类型可以提高病灶的定性能力,对典型病例不难作出定性诊断。③在已确定为恶性肿瘤的,增强扫描的目的在于提高肿瘤分期的准确性,或判断肿瘤手术切除的可能性。④对于血管性病变的诊断和显示,动态增强扫描更是必不可少的;对血管性和非血管性病变的鉴别,增强扫描同样很重要,如血管和小的淋巴结的鉴别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肺门、颈部、盆腔等部位的淋巴结与血管的鉴别在图像上常常遇到困难,通过增强扫描,浓度高的血管与强化不明显的淋巴结之间密度差异增大,很容易区别。因此,在CT检查中,CT增强扫描是必需的。但由于静脉炎患者血管硬化,在进行推注碘剂时常常发生药液外渗。因此,笔者于2016年1月~12月把最低流速用于静脉炎患者的CT增强中以提高一次性CT增强扫描成功率,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20例恶性肿瘤化疗导致静脉炎而进行CT增强的患者共20例,把2015年1月~12月和2016年1月~12月患者分别设置成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10例。两组患者均经过护士评估而确认为化疗导致的静脉炎。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化疗次数)经统计学处理无统计学意义(P>0.10)。
1.2 方法。两组患者进行CT增强时均采用128型号的CT仪器,两组患者进行静脉穿刺的护理人员固定。进行CT增强操作的技师均为具有CT操作证的技师。均采用非离子型碘海醇注射液,同时还需注意以下几点:有明显过敏史、哮喘病史或对碘造影剂有不良反应史者,应予特别注意。必要时考虑预先给予这些病人皮质类固醇或组织胺拮抗剂。对碘剂可能引起的过敏或类似过敏反应,应事先准备好应急措施及药物、器材等。确保病人在接受造影剂前后有良好的水电解质平衡。对高危病人(如严重心脏病、肝、肾功能障碍、肺动脉高血压、白血病,甲状腺疾病等),给予特别监护。对那些易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疾病如肾功能不全、糖尿病、骨髓瘤和异型蛋白血症等,必要时检查后进行透析治疗。碘造影剂可加重重症肌无力的症状。嗜铬细胞瘤患者进行静脉内注射时,应预防性给予α–受体阻断剂,以避免出现高血压危象。血清内肌酸酐浓度超过500μmol/L的糖尿病患者,应避免用此造影剂,除非造影为病人所必需。含碘造影剂均有可能防碍甲状腺功能的检查,甲状腺的碘结合力可下降数日甚至数周。造影前晚8时应开始禁食,但可适量饮水,有些患者在做CT增强检查前还需憋尿。护士在对患者进行静脉穿刺前,均要对患者的化疗病史进行详细评估,如询问化疗的次数;用手触摸血管的硬化程度。
1.2.1 对照组方法。对照组10例患者采用平均流速(2.5ml/秒)进行推注碘剂的方法,使用普通的输液针进行静脉穿刺,护士在进行静脉穿刺时,一般选择腕关节上方的静脉如贵要静脉等。
1.2.2 观察组方法。观察组10例患者采用最低流速(2.0ml/秒)进行推注碘剂的方法;护士在进行静脉穿刺时,选择肘正中静脉,使用留置针进行静脉穿刺。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对技师进行增强扫描的满意例数和患者不满意例数;患者满意例数和患者不满意例数由护士进行询问提供,技师对静脉炎进行增强扫描的一次性成功例数由护士记录。患者对技师进行增强扫描的成功率或满意率=患者增强扫描例数或满意例数/患者例数。
1.4 统计学方法。所收集的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n,%)表示,并进行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并进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一次性CT增强扫描成功率分别为50.00%,100.00%,有了明显提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满意率分别为50.00%,100.00%,也有了明显提高(P<0.05),差異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论
增强扫描是指经静脉给予碘造影剂后再行扫描,使病变组织与邻近正常组织间的密度差增加,从而提高病变显示率;其机制是病变组织内血管丰富或血流缓慢,血脑屏障破坏,造影剂在病理组织中停滞、积蓄进而组织密度增高强化,因此增强扫描可反映病理组织性质。但肿瘤化疗并发静脉炎导致血管弹性较低在进行增CT强扫描时易引起碘剂外渗,其中碘剂外渗与患者血管弹性、注射压力有关[1]。碘剂外渗可造成患者的痛苦和负担,导致医患关系紧张,因此,选择适当的推注速度就显得非常重要。本次研究中,由于采用最低的推注速度,但在选择血管穿刺时选择肘正中静脉,肘正中静脉管壁较粗,距离心脏的位置较近,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碘剂达到所需扫描的部位,因此在最低碘剂推注流速进行CT增强扫描时,仍然可以起到速度为2.5ml/s的增强效果,不影响医师读片。
本次研究中,由于采用了最低流速(2.0ml/秒)的方法(但护士选择肘正中静脉进行静脉穿刺),结果显示对照组和观察组一次性CT增强扫描的比率分别为50.00%,100.00%,增加了50.00%(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对技师的操作满意率分别为50.00%,100.00%,提高了50.00%(P<0.05)。同时,由于提高了CT增强检查的一次性成功率,也减少了患者再次进行CT增强检查的经济负担,如某患者,第一次由于血管穿刺时选择不佳,导致进行CT增强检查时由于碘剂外渗而造成失败,隔日再次进行进行CT增强检查,需多花费一次性高压注射器一个88元,碘海醇一瓶245元。
综上所述,静脉炎患者采用最低流速推注碘剂能够增加静脉炎患者CT增强检查的一次性成功率;增加静脉炎患者对CT增强检查的满意率。
参考文献
赵玉凤.浅谈CT增强扫描造影剂外渗的预防和护理[J].求医问药,2012,12(12):513-5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