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研究浅谈

2017-11-30 18:55刘惠云
读与写·下旬刊 2017年10期
关键词:家庭因素心理品质

刘惠云

摘要:中学班主任在进行德育工作时,要具备积极的心理品质。面对学生的种种问题,除了分析其家庭因素和个性因素,教师还要善于反省自己,有效平衡自己的心理。然后寻找科学有效的测试分析,分层了解,有的放矢地去解决问题。

关键词:心理品质;家庭因素;个性因素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10-0045-01

积极心理品质是指个体在先天潜能和环境教育交互作用的基础上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正向心理特质,它不仅有利于教师身心健康,而且是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基石。Seligman和Peterson就有关研究总结出24种主要的积极心理品质,其中包括:好奇和兴趣、爱学習、创造性……等,并把它们归纳为智慧、勇气、人性、正义、节制和超越六大美德力量。

了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也要对应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才可以因势利导,就事论事跟进指导或教育。

1.追源溯根,理解学生"怪异"成因

每个学生都是来源一个家庭,每个学生身上都有父母的影子,一般说来,问题学生的怪异与其父母有较大的关系。例如现在很多人在微信上晒各种各样的照片文字,如果家长在平时都是对学校教育有诸多言辞,然后喜欢以讹传讹地发有关教育的负面消息。通常他的孩子在学校表现都比较散漫,喜欢空谈,没有联系实际解决孩子学习问题的能力。了解了这些成因,再回头看看学生身上的问题的时候,作为教师的我们,心态上恨铁不成钢的情绪就会有微妙的变化,多了一份同情。

例如我班里有个男孩,平时行为举止比其他同学要出格,凡事喜欢出风头,穿校服喜欢把裤脚改窄小,将头发搞成鳄鱼头型。桌子下面永远有一面镜子。平时提醒他要认真上课时,要么漫不经心,要么就不耐烦地皱眉,甚至马上发火,作为教师的我,没少为他的事情操心。后来,通过家访,我发现,他的家长,尤其是他的父亲,经常以谈判式的口吻跟他儿子说:"你还不好好学习,你就给我回老家去。老家还有几百棵果树,你回去做个农民。就你这个样子,还想混出什么名堂。我看你以后怎么办?看你以后是否卷包袱滚回老家去!"这个做父亲的励志心愿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效果,当这个学生一次次拿着不理想的成绩回家后,面对父亲的怒火和责骂,他或者是用沉默来回应,更多地表现为用更加出格的言行来挑战这种教育。

为了发挥他独特的审美观,在那次以"国庆"为主题的黑板报,我委以重任让他设计版面。结果他的设计令人眼前一亮,我班的黑板报还受到学校的表扬呢。这回他可在班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并且拉近了与老师、同学的距离,大家对他也刮目相看。

2.反省自己,有效平衡

如果说上面的方法是从外部原因入手,而从教师自身找原因也许是一种有效的办法。我自己觉得作为教师自身,是一个凡人,有着很多缺点。所以,如何自省应该是一门好功课。我们班主任有时闲谈,会开玩笑地说,某某班学生和某某班主任真是好像啊。其实,这不是指向外貌,而是说话、做事的风格。比如学生为什么会比较浮躁,那肯定是教师在某一段时间内的言行有一定的影响。例如我班有个学生,下课后总是问,老师,有什么作业,平时该买什么练习教辅来做。上课的时候,表现为听课粗心,总是忙着埋头做题。对于这总沉浸在题海战术中的学生,我觉得该把他好好教育一番。谁知道批评过之后,他就把这个工作变成偷偷摸摸的行动,还是喜欢做题。可是,一到考试,他就漏油,基础不扎实,不该扣的分就数他扣得多。当时,我总觉得他太顽固了,学习太功利了。但是,又不想打消他的学习积极性,我就改变一些策略,给他多留一些基础训练为主的作业,让他在这些做题积极性可以发挥到把基础打扎实的有效训练中。经过一段时间后,我发现,虽然他的成绩不算很靠前,但他在学习的自信上还是比较好,学习的劲头没有下降。

后来我自己也分析,其实也不能单怪这个学生这样的以题为学业标准,我们教师平时的教学很多都是以题为纲,做题讲题为主的课堂比比皆是。而这个学生他总结到这个规律,就想着要比别人多做题,就以为可以让学习进步,这种比较"功利"的学习方法,确实也是我作为教师也有的毛病。就拿这个写论文吧,自己有时候想,得不了什么奖,就没有提笔写论文的欲望。其实,这样就妨碍了自己对教育教学的反思总结,自己得不到教育教学研究的进步。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急功近利有时候会让一个人一定程度上保持上进心,推动事业的一定发展,还是有有利的一面的。

3.测试分析,分层了解

我为了让学生能够了解自己,而不是自己去灌输大道理,会采用心理测试的方法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优缺点。我曾经为了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所谓的逆反心理和关于学习动机的认识,就用中学生心理测试题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分析。全班40人,得分有优势的是1-9分的同学有20个人,而比较容易出现不良情绪影响学习的有20人,得分在10-19分,他们在家庭、学校的表现,成绩的分布,就是跟这些情况有关。让他们在分析自己的得分时候,其实是通过测试体验,让他们能够正确地去认识到自己在适应学习生活时不够到位的地方,随着产生一定的心理暗示,会让他们有自主的修正意识。在这种意识的驱动下,在班会课上,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去引导他们的思想,规范他们的言行,就有了基础。

综上所述,我觉得,当面对所谓的问题学生时,我们能否多层面地去了解原因,在这个基础上多一些理解,接纳之余,更要冷静地去想办法解决问题,让一种师生的共同成长!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了解--接纳--解决学生的问题,也是了解--接纳--解决自己的教育教学问题,这何尝不是一种智慧和勇气!endprint

猜你喜欢
家庭因素心理品质
高中地理教学中心理品质教育的有效开展
高校冬季体育教学与学生心理品质的塑造
中职德育课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实践研究
初探家庭因素对中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形成的重要性
篮球运动之于学生心理品质提升的积极效应
受教师欢迎的幼儿家庭因素研究
多子女家庭对中职学生行为习惯影响个案研究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