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 丽
(上海市静安区南京西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 200041)
联用依帕司他与腺苷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研究
庄 丽
(上海市静安区南京西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 200041)
目的:探讨联用依帕司他与腺苷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5年3月至2017年1月上海市静安区南京西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96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为对照组患者应用腺苷钴胺片进行治疗。为观察组患者在采取对照组患者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依帕司他片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用依帕司他与腺苷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可取得理想的临床效果。
依帕司他;腺苷钴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目前,此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主要是由发生代谢紊乱、氧化应激反应、血管性缺血缺氧所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四肢末端麻木(以指尖对称性不适为主)、刺痛、感觉异常等,其最初的发病部位多为下肢。此病患者若未得到及时的治疗,可因肢端组织发生缺血、缺氧性坏死而接受截肢治疗[1-2]。依帕司他具有抑制多元醇代谢关键酶(醛糖还原酶)的活性、降低山梨醇(可引起外周神经病变)的含量等作用。腺苷钴胺具有修复神经系统病变的作用。本次研究主要探讨联用依帕司他与腺苷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
本研究中的96例患者均为2015年3月至2017年1月上海市静安区南京西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这些患者的入选标准是:1)其病情符合1999年WHO提出的糖尿病诊断标准。2)其临床症状主要为自发性疼痛及肢体远端感觉异常。这些患者的排除标准是:1)由其他原因引起神经病变的患者。2)合并有心、肝、肾疾病或炎症性疾病。将这些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在48例对照组患者中,有男25例,女23例,其年龄为45~65岁,平均年龄为(57.68±2.65)岁。在48例观察组患者中,有男26例,女22例,其年龄为46~67岁,平均年龄为(58.37±2.91)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较,P>0.05。
为两组患者应用口服类降血糖药或胰岛素进行治疗。在此基础上,为对照组患者应用腺苷钴胺片进行治疗,其用法是:1.5 mg/次,3次/d,用温水送服。为观察组患者在采取对照组患者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依帕司他片进行治疗,其用法是:50 mg/次,3次/d,用温水送服。在对两组患者进行8周的治疗后评估其疗效。
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其进行温度觉、震动觉、踝反射检查的结果均为正常。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所好转,其进行温度觉、震动觉、踝反射检查的结果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所改善。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其进行温度觉、震动觉、踝反射检查的结果与治疗前相比均无明显的改善。由同一位医师评定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本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对象的平均年龄等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²检验,显著性水平设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导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理机制较为复杂,存在代谢紊乱学说、微循环障碍学说等多种学说。代谢紊乱学说认为,导致此病的病理机制主要为以下三种:1)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水平持续偏高,使神经组织中半衰期较长的蛋白质发生糖基化反应并沉积大量的糖基化蛋白终产物,促进氧化自由基对外周神经髓鞘结构的破坏,进而引起髓鞘脱失。2)此病患者较高的血糖水平会减少细胞对肌醇的摄取,直接影响神经的结构和功能。3)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持续升高可促进其体内山梨醇和果糖的合成与积聚,导致周围神经神经膜细胞的病变。微循环障碍学说认为,导致此病的病理机制是:糖尿病患者体内高血糖的环境可促进炎症因子的释放,干扰血管的正常功能,改变微血管的结构,导致血管内膜增厚及通透性增加,进而可引起周围神经组织缺血缺氧性损害[3-4]。这两种学说均指出,血糖水平的升高是导致糖尿病神经病变的重要因素。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时应有效地控制患者血糖的水平,并在此基础上改善其神经功能及临床症状。
依帕司他属于醛糖还原酶抑制剂,具有可逆性抑制醛糖还原酶的活性、阻断多元醇的代谢旁路、阻止葡萄糖转化为山梨醇、降低细胞中山梨醇的含量、改善神经的传导功能[5]等作用。此外,依帕司他还能提高神经纤维的密度,改善神经组织的血供,有效地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腺苷钴胺是维生素B12的类似物,是生物体内细胞增殖与神经髓鞘维持完整性所必需的物质之一。此药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叶酸的利用率,改善蛋白质合成的情况,促进轴索结构蛋白质的合成,修复神经损伤,抑制神经递质的合成[6]。
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较高(P<0.05)。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似[7]。可见,联用依帕司他与腺苷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可取得理想的临床效果,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及临床症状。
[1] 施君,张文川.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32(1):116-119.
[2] Randhir Singh, Lalit Kishore, Navpreet Kaur. Diabetic peripher al neuropathy: current perspective and future directions[J].Pharmacological Research, 2013, 80(1):21-35.
[3] 李志杰,张文书,常书娥.依帕司他片联合胰激肽原酶肠溶片及硫辛酸胶囊治疗老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J].实用老年医学,2013,28(8):673-675.
[4] 陈时芳.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危险因素探讨及护理[J].贵州医药,2015,39(10):950-951.
[5] 王杨,刘畅.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及机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1):93-95.
[6] 钱云龙.腺苷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及对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4(4):447-448.
R587.1
B
2095-7629-(2017)16-0150-02
庄丽,1971年出生,女,本科学历,主治医师,主要从事内科、糖尿病等相关疾病的诊治工作。邮箱:zhuangli49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