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倡议到全球共识

2017-11-30 06:52徐方清王齐龙
河南电力 2017年6期
关键词:高峰论坛倡议一带

文_徐方清 王齐龙

从中国倡议到全球共识

文_徐方清 王齐龙

编者按:中国机会,世界机遇。“一带一路”建设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各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合唱。如今,古丝绸之路上的驼铃帆影已在历史的演进中逐渐飘远,但“开放”“多元”“共赢”的新丝路交响正在奏起,响彻沿线上空。

5月15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雁栖湖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圆桌峰会,习近平敲下木槌,宣布圆桌峰会开幕。

2017年5月15日,北京雁栖湖国际会议中心,“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峰会闭幕。稍晚些时候,主持完圆桌峰会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走到了媒体记者面前,宣布中方将在2019年举行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包括29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在内,来自130多个国家和70多个国际组织,覆盖亚洲﹑欧洲﹑非洲﹑拉美的约1500名代表参加了此次盛会。这足以证明,“一带一路”这个由中国提出的国际合作倡议已经成为了全球共识。

强调开放性、包容性、合作性与市场力量

5月14日下午,“古老的钟声”一次次在国家会议中心的会场响起。

由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主办﹑多部委和部门协办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增进民心相通”平行主题会议上,每位发言嘉宾限时5分钟,时间一到,特别设计的“钟声”提示就会响起。

这场吸引了60多个国家政府﹑政党﹑企业﹑民间社会组织约400余名代表出席的会议,共计约30位嘉宾发言,绝大多数都超时了。对于主办方来说,5分钟的时长限制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想发言的与会代表实在是太多了。

而对于论坛的注册记者来说,当天下午的困境是“分身乏术”。5场主题分别围绕“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简称“五通”)和一场主题围绕智库交流的平行主题会议同步举行,来自130多个国家和70多个国际组织约1500名代表分别参加了这六场平行主题会议。

2017年1月17日,习近平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宣布,中国将主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从宣布这一消息到会议正式举办,不到四个月时间。这场最高规格的论坛活动也是2017年中国重要的主场外交活动,能办成这样的规模,不论是对于主办方还是对于与会代表来说,他们中的很多人始料未及。

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大家一开始并没有意识到其重要性,也不清楚这个倡议是否能真正 “走出去”,形成规模。但到了这次举办高峰论坛时,各方反应热烈。“大家都觉得中国不是说说漂亮话而已,中国是在切切实实地工作。” 国际电信联盟秘书长赵厚麟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他还拿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下简称“亚投行”)举例称,“亚投行的建立,怎么估量它的重要性也不为过。”

2014年10月,在出访印尼并出席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习近平首次提出了亚投行倡议。之后,用了一年的时间, 21个意向创始成员国在北京达成备忘录。按照各方签署的备忘录,亚投行总部设在北京,法定资本为1000亿美元。再经过一年多的筹备,亚投行正式开业。

一项涉及五大洲57个成员国的来自中国的提议,从提出到正式落地,只用两年多时间。这样的效率,被一些分析人士看成是一项新的“中国速度”。就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前一天,亚投行宣布,其理事会已批准新一批7个意向成员加入。至此,这一创建还不满三年的组织成员总数已经扩大到77个。

亚投行行长金立群介绍,此次新增的7个成员包括巴林﹑塞浦路斯﹑萨摩亚3个域内成员,和玻利维亚﹑智利﹑希腊﹑罗马尼亚4个非域内成员。他还表示,2017年亚投行将继续欢迎新的成员加入。

和之前中国经济发展创下的多项被外界称道的“中国速度”相比,这项“中国速度”意义在于,不仅会推动区域合作的深化,而且还迅速提升了“中国方案”在区域内甚至是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和公信力。

“光有计划,光有好的意愿并不足够。”在赵厚麟看来,更重要的是把好事做好。

距离习近平宣布中国将主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仅过去半个月,2017年2月初,在论坛举办倒计时100天之际,负责高峰论坛筹备工作的国务委员杨洁篪在接受《人民日报》和《中国日报》记者采访时就透露,已有近20位各国领导人确认与会,亚洲﹑欧洲﹑非洲﹑拉美等地区均有代表,体现了国际社会对高峰论坛和“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视和支持。

最终,29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来到北京,出席了此次高峰论坛。他们当中有的来自亚欧非大陆这些“一带一路”的重点区域国家,也有的来自不在“一带一路”沿线的拉美国家。

5月12日下午,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耿爽在例行记者会上宣布,美国总统特别助理﹑白宫国安会亚洲事务高级主任波廷杰会率团出席论坛相关活动。据美媒报道,美国商务部的一些官员也一同与会。在波廷杰到会后,之前被外界猜测为因为种种不同的原因最不可能到场的美国﹑日本﹑韩国和朝鲜,都把代表团派到了北京。

有外媒评论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如今取得的成就其实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回应了四年前外界对它的质疑。在此期间,中国一再强调倡议的开放性﹑包容性﹑合作性与市场力量。

“短短数年内,‘一带一路’倡议从中国提议变成了全球共识,这除了有中国的实力和影响力提升的因素外,更因为中国进一步开放和发展的诉求与全球发展的普遍诉求找到了重要契合点,而面对这种其实挑战重重的发展机遇,中国又刚好展现出了比较强的行动力。”一位不便具名的资深外交人士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助推中国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整个“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在国家会议中心的新闻中心里,总共举行了12场记者会。除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军扩为主角的一场,其余11场记者会被地方省区市领导“包场”,分别涉及陕西省﹑黑龙江省﹑河南省﹑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浙江省﹑重庆市﹑云南省﹑福建省﹑山东省和四川省等。这让一些长期负责外事领域的中外记者不无困惑:记者会这样安排,这还是国际会议吗?

在接受《人民日报》和《中国日报》采访时,杨洁篪的一番话能给出一些答案。他指出,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机遇和挑战并存,挑战之一就是地区发展不平衡。

“‘一带一路’建设通过扩大向西开放,以开放促发展,有助于加快西部发展步伐,助推东中西部梯次联动并进。同时,‘一带一路’涵盖了中国中西部和沿海省区市,紧扣中国区域发展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对外开放战略,将助推中国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杨洁篪所说的中国中西部和沿海省区市,与上述11个出现在记者会上的省区市,在地理范畴上的重叠并非巧合。

2013年11月中旬举行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有涉及“一带一路”的内容——决定提出,建立开发性金融机构,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同年12月,国家发改委联合外交部共同召开“丝绸之路经济带”座谈会,会议由时任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徐绍史和外交部部长王毅共同主持,另有12个部委负责人出席会议。当时,被媒体问及是否已有“一带一路”规划时,发改委回应称,“一带一路”规划尚处于前期研究阶段,具体定位尚未确定,未来将出台相关规划。

各方等待一年多后,2015年3月28日上午,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时透露,“一带一路”建设的愿景与行动文件已经制定。话音刚落,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当天下午就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这份8000余字的文件界定了“一带一路”的时代背景﹑共建原则﹑框架思路﹑合作重点等,被认为是“一带一路”的纲领性文件。文件不仅仅界定了“一带一路”的区域范围,也对国内各省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定位予以明确。

“‘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一头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广大腹地国家经济发展潜力巨大。”文件勾勒出“一带一路”框架。

丝绸之路经济带重点畅通中国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波罗的海);中国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中国至东南亚﹑南亚﹑印度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方向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

根据“一带一路”走向,陆上依托国际大通道,以沿线中心城市为支撑,以重点经贸产业园区为合作平台,共同打造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等国际经济合作走廊;海上以重点港口为节点,共同建设通畅安全高效的运输大通道。此外,中巴﹑孟中印缅两个经济走廊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关联紧密,也要进一步推动合作,取得更大进展。

2015年5月,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在重庆出席亚欧互联互通产业对话会,将上述经济走廊概括为“六大经济走廊”,简称“六廊”。

针对国内,文件还明确圈出18个省份,包括新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西北6省份,黑龙江﹑吉林﹑辽宁东北3省,广西﹑云南﹑西藏西南3省份,上海﹑福建﹑广东﹑浙江﹑海南5省市,内陆地区则是重庆,并说明了各省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定位和作用。其中,新疆被定位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福建则被定位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

文件还提及要发挥港澳台地区在“一带一路”中的作用。再加上将成都﹑郑州﹑武汉﹑长沙﹑南昌﹑合肥等确定为“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以及上海﹑天津等15个重点港口为海上节点,几乎是对全国各省份的全覆盖。分析认为,中国的开放格局,从过去以沿海为主,向着“全域﹑全方位开放”走出重要一步。

而从国际区域分布看,“一带”上的三条国际大通道和“一路”上的两条国际大通道,则像是分别沿着中国西北和东南部飞展出去的双翼。

文件的出炉,不仅回应了外界对“一带一路”倡议自2013年下半年提出后的关切——中国究竟为实施这项倡议具体做了什么规划,也意味着这项倡议开始走向需要用具体行动去落实的“铺轨期”。

根据这份文件,当时有分析称,中国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决心确实比较大”,接下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估计将有更具体的举措去落实一些双边甚至多边规划项目。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中国外交布局与“一带一路”倡议的联动日益加强。

在前述采访中,杨洁篪还表示,“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我们把对外经济合作和深化国内改革﹑扩大开放紧密融合,同各国一道勾画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新愿景,也将有助于中国落实“十三五”规划﹑全面深化改革及扩大对外开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历史进程。

全球化的新思路

“世界经济的大海,你要还是不要,都在那儿,是回避不了的。想人为切断各国经济的资金流﹑技术流﹑产品流﹑产业流﹑人员流,让世界经济的大海退回到一个一个孤立的小湖泊﹑小河流,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符合历史潮流的。”2017年1月17日,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习近平发表的这番演讲被认为是中国坚定支持全球化的“宣示”。

当时,世界正笼罩在一片反思全球化甚至是反全球化的厚重阴影中,即将上任的美国总统特朗普,言论中充斥着反全球化﹑反自由贸易﹑反多边机制思潮。联合国驻日内瓦总部办事处总干事迈克尔·莫勒对《中国新闻周刊》说:“我们还必须要清楚一点,不要总是只关心特朗普说了什么,他只是当前世界的反全球化思潮的一部分而已。你去看看亚洲﹑英国以及其他地方,都出现了‘关门’的倾向,他们都认为自己能搞定一切。但这其实是个假象,他们根本做不到。”

也是在这次对瑞士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期间,瑞士联邦主席洛伊特哈德成为最先收到习近平发出的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邀请的外方领导人之一。

在花了一些时间了解了峰会的一些背景等信息后,时隔一天,洛伊特哈德就接受了邀请。她称与习近平在全球化问题上有着共同的“价值观与理念”,即只有开放与包容才能给全球经济带来共赢。

“只有开放及开放的经济体能带来更好的结果。如今,全球化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合作远远优于孤立主义和保护主义。”洛伊特哈德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说。

不到四个月后,洛伊特哈德在北京与其他应邀前来的约1500名代表一起听到了习近平关于“一带一路”和全球化的更进一步的思考。

“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筚路蓝缕,穿越草原沙漠,开辟出连通亚欧非的陆上丝绸之路;我们的先辈扬帆远航,穿越惊涛骇浪,闯荡出连接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古丝绸之路打开了各国友好交往的新窗口,书写了人类发展进步的新篇章。”

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的演讲中,习近平称,从历史维度看,人类社会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代。与此同时,他又从现实维度指出,我们正处在一个挑战频发的世界。“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严峻挑战。”

正是基于历史和现实的两重维度上的思考,习近平于2013年秋天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此后的近四年来,除了中巴经济走廊外,以中蒙俄﹑新亚欧大陆桥等经济走廊为引领,以陆海空通道和信息高速路为骨架,以铁路﹑港口﹑管网等重大工程为依托,一个复合型的基础设施网络正在形成。

习近平在上述演讲中还指出,“一带一路”建设不是另起炉灶﹑推倒重来,而是实现战略对接﹑优势互补。

过去的四年里,中方同有关国家协调政策,包括俄罗斯提出的欧亚经济联盟﹑东盟提出的互联互通总体规划﹑哈萨克斯坦提出的“光明之路”﹑土耳其提出的“中间走廊”﹑蒙古提出的“发展之路”﹑越南提出的“两廊一圈”﹑英国提出的“英格兰北方经济中心”﹑波兰提出的“琥珀之路”等。此外,中国同老挝﹑柬埔寨﹑缅甸﹑匈牙利等国的规划对接工作也全面展开。

有分析称,随着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从低端迈向高端,与发达国家竞争性上升,而与发展中国家互补性增强,这使得发展中国家在中国外交中地位日显重要。而发展中国家不仅可以是承接中国产业转移的后方市场,而且,中国与发展中国家中的新兴大国的合作,还可以推动国际关系向民主化﹑法制化﹑多元化方向发展。

“‘一带一路’建设植根于丝绸之路的历史土壤,重点面向亚欧非大陆,同时向所有朋友开放。不论来自亚洲﹑欧洲,还是非洲﹑美洲,都是‘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的伙伴。‘一带一路’建设将由大家共同商量,‘一带一路’建设成果将由大家共同分享。”习近平强调说,并就如何推动未来的“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提出了将其建成“和平之路”“ 繁荣之路”“ 开放之路”“ 创新之路”和“文明之路”的五点意见。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国亚太学会会长张蕴岭将“一带一路”倡议称作是当下推动全球化发展的一种新思路。“一带一路”下的陆海连接实际上是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的战略,“不仅中国要发展,我们还要让地区连动发展,改善地区综合发展成果”。

“在坚持开放的前提下,推动新型发展合作。这就是2.0版的全球化方案,但不是否定或彻底推翻原来的全球化。”张蕴岭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说。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

看点: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出,这些发明你见过吗?

新材料令手机碎屏可在24小时内自行修复

加利福尼亚大学里弗赛德分校的研究人员设计出了一种具有自愈功能的新型聚合物,在完全碎裂的情况下,也可以在24小时内重新聚合并恢复原状,最多可延伸至其原来大小的50倍。这并不是第一种具有自愈合性能的材料。某些手机的外壳已经采用了类似的技术,例如LG公司的G Flex手机。但这次研究人员的尝试标志着首例可以导电的再生材料,这意味着它们可以被用于制作手机屏幕。智能手机屏幕划痕累累以及会被摔裂的日子可能很快就屈指可数了。

猜你喜欢
高峰论坛倡议一带
全球发展倡议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浙江向全行业发起廉洁自律倡议
2021年乡村振兴高峰论坛
IBIS将举办全球电视高峰论坛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2018年海峡两岸家庭教育高峰论坛在厦门举办
A Dialogue about Innovation in Global Economy Governance in Chongqing
“一带一路”倡议需人才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