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熙,郭红霞,李继平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 成都 610041)
【护理教育】
护理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与科学学位培养区别的质性研究
曹 熙,郭红霞,李继平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 成都 610041)
目的 探讨护理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与科学学位培养模式的区别,为完善护理学科高级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应用质性研究的现象学方法,对在读护理硕士研究生、毕业生、护理硕士生导师及护理学院领导共24名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并对访谈资料反复阅读、分析、编码、分类、提炼,最终得出主题。结果 通过访谈资料分析,提炼出专业学位与科学学位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区别的4个主题。主题1:护理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与科学学位的课程设置在理论学习方面是基本相同或近乎相似的。主题2:专业学位与科学学位在科研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要求上的不同是两者的主要区别。主题3:科学学位研究生的临床实践时间少于专业学位研究生。主题4:科学学位研究生的论文要求高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结论 我国专业学位和科学学位护理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通过更多的实践和探索,建立权威、统一的培养方案和考核体系,以培养具有高质量的护理人才。
护理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科学学位;质性研究
护理学已经成为一级学科,良好的体系建立和完善对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有重要作用和意义。我国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始于1990年[1],但一直以来只培养护理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其培养目标具有明显的科学指向性,主要为各级护理院校或科研机构培养教学和研究人员[2]。直到201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才批准设置了护理硕士专业学位 (master of nursing specialist,MNS),培养直接从事临床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科型护理专门人才[3],其特性简单概括为:实践性、职业性和复合性[4]。目前,我国对于2种护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总的培养目标和方向有区别,也很明确,但两者在培养方案上缺少具体的、细化的、统一的考核标准和体系[5],这使得各个高校自成体系,培养出来的人才层次不一,职业定位不清[6],从而使护理硕士研究生水平良莠不齐。本研究来自我国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课题中的一部分,旨在通过对专业学位与科学学位护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进行质性研究,探讨我国护理硕士研究生教育分类培养的区别,为建立和完善培养体系提供参考。
1.1 对象 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课题要求,采用目的抽样法,选择能提供大量研究信息的相关人员,包括护理硕士研究生、护理硕士研究生导师、护理学院领导。访谈人数以资料饱和为准,最后纳入了四川省内3所医学院校2015级、2014级和2013级硕士学位护理硕士研究生各3名,毕业护理硕士研究生3名,硕士生导师10名,护理学院领导2名,共计24名接受访谈并分析了其访谈资料。访谈者从事护理工作20年以上,是在读护理博士研究生。接受访谈的24名对象的临床工作年限、技术职称、专业方向详见表1。
表1 受访者基本资料(n=24)
1.2 方法
1.2.1 资料收集 应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方法,采取半结构式访谈的形式收集资料,对4种不同类型的人员进行个人深入访谈,以了解并解释相关人员对专业学位和科学学位培养区别的态度和观念。提问的方式中立、开放、所提问题清晰单一。根据教指委拟定的访谈提纲,访谈开始前由研究人员介绍此次访谈的目的、形式、意义,并征得被访谈者同意。主要访谈提纲:(1)专业学位与科学学位护理硕士研究生在培养方案与培养环节方面的主要区别?(2)专业学位与科学学位护理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应如何区分?访谈中充分运用Minichiello等[7]提出的刺探和引导方法,使访谈对象能围绕主题深入、细致、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以达到资料收集的全面完整性。访谈持续30~40 min,全程录音,并随时笔录访谈对象伴随的非语言表达(如动作、语气、表情等)。
1.2.2 资料分析 采取Colaizzi[8]的关于现象学资料的7步分析法对资料进行分析。访谈结束后对录音进行逐字逐句转录,包括非语言表达,同时反复阅读原始资料,不断熟悉和加深对研究问题的认识,并反复核对,确保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按研究目的对每个访谈者使用AnBnCn....Gn依次编码,并将资料进行分类整理。用资料分析表来分析资料,发现其规律性,对重复频次较高的词汇进行提炼,最后总结归纳出合理的解释,得出主题,完成分析报告。
1.2.3 研究的效度 为减少质性研究结果的效度危险,保持可信度和真实性,在资料分析的过程中采用研究人员合众法及研究结果反馈法,最后形成具有较好研究效度的结论[9-10]。
根据访谈提纲,将硕士研究生、研究生导师、培养院校对访谈问题的回答作分类对比,见表2。
表2 访谈对象回答访谈提纲的结果对比分析
访谈资料经过7步分析法后,研究者将专业学位与科学学位护理硕士研究生在培养方面的区别萃取出4个主要的主题,具体情况如下。
2.1 课程设置 科学学位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专业学位注重临床知识和专科学习。A01:“科学学位注重理论教学,如医学统计学等,而专业学位注重实践操作技能,如临床科研设计;而高级护理理论实践与方法,科学学位为选修,专业学位为必修”。A05:“科学学位应设置更多的关于科研方面的课程,专业学位则设置更多关于临床应用的课程。”C01:“科学学位要加强理论学习,选课饱和度较大;专业学位着重专科领域,需要学习专科的核心课程”。而在课时要求方面,也应该有所不同,C04:“在学分要求上,科学学位至少30学分;专业学位至少20学分”。
2.2 科研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 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不同。科研能力是科学学位研究生的核心能力,以培养护理方面的科研人员为主。而临床实践能力是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核心能力,以培养具有专科实践能力的高级临床实践护士,这是二者在培养上的主要区别。A04:“科学学位是以科学研究培养为主,专业学位应更多注重于临床专科护理知识和实践能力”。A08:“对科研要求上,科学学位要求更高;对临床技能上,专业学位要求更高”。B01:“专业学位应该偏重于临床实践、管理和教学;科学学位偏重于科研能力和科研素质的培养、强调基础培养”。C06:“科学学位的重点在教育、科研及学科发展的思考上,但同时要掌握临床最新前沿;专业学位的重点在某专科领域的护理能力,同时需要一定的科研及教学能力。”但考虑到人才培养的目标都是服务临床护理,科研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都应该进行培养,只是比重分配有所不同。C03:“科学学位的重点是科研方面,占2/3培养时间,而临床实践占1/3。专业学位的重点在临床实践,占2/3培养时间;而科研占1/3”。
2.3 临床实践时间 护理作为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学科,无论是科学学位还是专业学位的培养都不应该脱离临床实践,只是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科学学位的临床实践时间可以少于专业学位,以保证各自培养目标的完成。A09:“专业学位临床实践时间更长,侧重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临床操作能力”。B02:“科学学位的临床实践时间较短,而专业学位更长”。D02:“科学学位临床实践6个月,专业学位18~24个月。”
2.4 学位论文
2.4.1 论著发表期刊级别或数量 科学学位发表论著的论文质量应该高于专业学位,或是论著数量应多于专业学位。C02:“要求科学学位在中华系列期刊及以上发表1篇论著,专业学位在中文核心期刊及以上发表1篇论著。”A01:“科学学位发表2~3篇中文核心期刊文章,专业学位发表1篇,而确实有能力者无论是科学学位还是专业学位都可以在更高级别的期刊上发表文章。”
2.4.2 学位论文设计或选题难度 科学学位以科研能力为核心,所以访谈者认为论文的设计和选题难度都应该大于专业学位。C04:“学位论文设计需要严谨、完整、数据丰富,科学学位论文至少3万字,专业学位至少2万字。”A04:“科学学位应注重基础理论的创新,研究难度更大。”C09:“专业学位注重临床问题的解决,选题具有实际性和可操作性。”
2.4.3 课题侧重点 科学学位的学位论文应注重理论和基础的研究以及方法的应用,贴近于最近的理论及技术的创新。专业学位的论文选题应基于临床实践,针对临床实际问题进行科研设计,体现临床的实用性和创新性,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或应用前景。A02:“科学学位的论文应当解决或验证护理学科的科学问题;专业学位的论文应当解决或验证某一专科的临床问题。”A03:“科学学位的论文应侧重于护理学科理论的研究,主要是对专业内所空缺领域的探索和填补,做出创造性的科研成果;专业学位的论文应该是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发现其在实践中产生的价值。”A07:“科学学位的论文应侧重于护理理论等课题;而专业学位论文应更侧重于解决临床实际工作,研究课题、思路、选题都应贴近临床。”B01:“科学学位论文偏基础,注重实验;专业学位论文偏临床,注重应用。”B02:“科学学位论文基于解决护理学科的问题;专业学位论文基于解决临床护理问题。”
3.1 完善核心课程设置,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 目前护理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与科学学位的培养课程在理论学习方面差异性不大,有些选修课程甚至和医学其他专业共同开课,缺乏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设置因缺乏统一的标准,各个高校的课程计划和课时要求也不尽相同。课程设置反映知识结构的内涵,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要求掌握的知识范畴有所区别,课程设置也应体现出差异性[2]。在课程设置上,主要是以国家统一规定的培养目标为指导,丰富课程内容,构建具有护理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拓宽研究生知识结构[11]。文献显示[6],护理学专业学位的课程未设置与临床相关的专科护理知识和人文知识,教学内容基本相似,没有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点。据文献报道,美、英、澳、韩等国[12-14]的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较为完善,培养目标清晰明确,其中美国考核评价由专门机构负责,运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借鉴国外相关的课程设置和实证研究[15],并结合国内的护理教育研究现状和成果[16],有针对性的进行专业学位和科学学位的课程设置,以突出各自领域的培养方向。所以科学学位应该围绕护理研究、护理教育,护理管理和临床护理实践等四个方面来构建课程体系[17],主要侧重于护理理论知识学习和基础研究。而专业学位应以核心能力与知识的要求为牵引,以临床实践为导向,以满足患者需求为目标[11],加强PBL和案例教学的应用,以临床护理病例分析、护理措施实施创新等为主[18],设置更多的专业实践课程如开设专科疾病与护理学课程,根据专科特点安排培训内容,突出专科护理技术和专科症状管理[11];评判性思维与临床决策,高级临床护理实践,临床护理新发展等,随时掌握专业最新知识和技术。以首都医科大学为例[19],科学学位研究生研一进行基础课程学习,学分为19分,课程为自选式;专业学位研究生周一至周五在临床实习,周六周日安排基础课程学习,学分为15分,除了公共必修课,其他课程均与临床应用技能相关,如医学科研方法学、临床应用技能训练等。通过优化课程体系,体现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护理研究生培养的个性化要求,促进研究生的学科知识在纵向层面的累积,达到专业的职业能力和素质要求。
3.2 注重培养核心能力,加强科研和临床能力 我国虽然明确了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护理硕士研究生总的培养目标和方向,但由于缺乏统一的考核标准和体系,高校对培养护理人才的核心能力定位不清。核心能力是指专业内的每个从业人员能够迅速适应岗位变化并顺利进行职业活动的能力[20]。美国是研究护理高级实践者应具备的核心能力最多的国家[21],其余有澳大利亚、荷兰、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地[22-24]。受访者普遍认为科学学位的培养应该突出科研能力,注重理论学习、理论研究、基础研究,提升护理科研的水平和质量,主要去发现、解决护理学科中比较前沿以及学科发展所缺少的东西,而专业学位的培养则偏重临床实践能力。临床实践能力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具备的首要核心能力[11-26],包括临床技能、临床实践、临床思维、临床循证等。谭静[11]指出,专业学位临床实践时间不少于2年,其中专科实践时间不少于1/2,实践结束后统一进行临床能力综合考核。专业学位研究生更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和技术创新,在临床中发现问题并用所学理论去解决问题;培养临床护理思维,发现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撰写标书,申请科研课题,开展科研工作;同时侧重于某一专科领域,具有专业性和务实性,对临床课题提出指导意见的同时能熟练完成日常护理工作的高级护理实践人才[27]。通过对核心能力明确的界定和规范,达到国家对两类人才培养的目标。
3.3 规范学位论文要求,健全教学评价体系 我国目前各个高校虽然以国家培养护理研究生的总目标为方向,却根据自己学校的培养方案进行考核,在课程学分要求、临床实践时间、学术论著发表以及学位论文方面,其标准都不尽相同,全国没有形成统一的、细化的教学评价标准和考核体系。而课程学分要求、临床实践时间、学术论著发表及学位论文都是考核护理硕士研究生的相关指标,尤其是学位论文,是对理论、方法以及运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评价,是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成果,也是衡量研究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程度的综合性体现,是学生能否获得学位的重要依据之一[2,28]。本次研究的受访者普遍认为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的学位论文要求主要从发表论著数量、期刊级别,毕业论文设计难度、选题难度和课题侧重点五个方面进行区别。但总体认为科学学位侧重于理论和基础研究,专业学位侧重于临床护理实践,科学学位研究生的要求都应该高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同时,导师应重视学位论文,在课题研究设计、论文撰写等方面给予指导。科学学位的学位论文要求缜密地说理、严谨地推理、高度地概括,同时对自己的研究进行理论分析,有更多创造性的科研成果,可以对前人研究的超越和未知领域的开拓;专业学位的学位论文从选题上要有比较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立足于解决临床实践问题,针对实际工作中或现实中的热点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其论文具有实践性、可行性和创新性,这与徐平的观点一致[28]。由于目前临床一线能够承担研究生导师工作的师资明显不足,可以采取学院和医院组成“导师组”的形式共同指导学生,但各有侧重[6,11]。而对于教学质量的评价,一方面应该对课程设置和学分要求、临床实践时间、学术论著发表要求、学位论文考核等提出明确的要求;另一方面,应形成导师、学院和用人单位三方评估体系,加强对培养过程的监控,才有助于提升护理研究生的水平,促进护理科研的发展,保障护理人才培养的质量,从而健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完善护理研究生培养机制。
综上所述,通过质性研究比较护理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和科学学位培养的区别,如课程设置、科研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要求、临床实践时间、学位论文发表等,发现我国在研究生培养方案和环节方面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分析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这些信息将有助于在以后设计调查问卷时,使定量研究更加合理、准确和完整,从而为国家有关部门和相关培养院校逐步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统一的、标准的、详细的护理研究生培养模式提供参考,便于各高校更加合理地培养高级护理人才,提升护理科研和临床水平,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致谢]谨对参与此次访谈的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1]李淑花,商临萍.我国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现状[J].护 理 研 究 ,2009,23(3A):582-584.DOI:10.3969/j.issn.1009-6493.2009.07.006.
[2]刘东玲,张振香,杨培常,等.护理硕士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比较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11,11(8):48-50.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护理硕士(MNS)[EB/OL].(2010-10-22)[2014-12-15].http://www.chinadegrees.cn/xwyyjsjyxx/gjjl/szfa/hlss/index.shtml.
[4]邹碧金,陈子辰.我国专业学位的产生与发展---兼论专业学位的基本属性[J].高等教育研究,2000(5):49-52.
[5]刘东玲,张振香,杨培常,等.护理硕士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比较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11,11(8):48-50.
[6]李梦诗,顾 申,刘文庸,等.护理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护理学报,2014,21(1):22-24.DOI:1008-9969(2014)01-0022-03.
[7]Minichiello V,Aroni R,Timewell E Y,et al.In-depth Interviewing:Principles,Techniques,Analysis[M].Melboume:Longman,1995:138-152.
[8]Colaizzi P.Psychological Research as the Phenomenologists View It[M]//Vaile R,King M.Existential-phenomenological Alternatives for Psychology.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8:48-71.
[9]郭秀艳.实验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88-95.
[10]陈向明.质性研究:反思与评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10-11.
[11]谭 静,朱京慈,鲁 芳.我国护理硕士专业学位建设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4):110-111.DOI:1002-1701(2011)04-0110.02.
[12]袁长蓉,王志红,陈国良.中美护理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比较研究[J].中华医学写作杂志,2004,11(17):1444-1447.DOI:1563-3993(2004)-17-1444-04.
[13]李梦诗,周玲君,顾 申.美、澳、英护理硕士学位教育与执业资格制度及其衔接现状的比较[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3,30(9):1-4.DOI:1008-9993(2013)-0001-05.
[14]李春玉.中韩护理学研究生教育比较[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7):638-640.DOI:10.3761/j.issn.0254-1769.2010.07.025.
[15]黎张双子,江智霞,罗 祎,等.国内外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16,31(11):984-987.DOI:10.16821/j.cnki.hsjx.2016.11.009.
[16]胡翠环,袁 瑜,颜巧元,等.我国护理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现状与对策[J].护理学杂志,201l,26(16):25-27.DOI:10.3870/hlxzz.2011.16.025.
[17]罗 阳,张静平,喻 坚.我国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核心课程设置探讨[J].护理学杂志,2009,24(8):17-18.DOI:10.3870/hlxzz.2009.08.017.
[18]李 峰,韩 杰.临床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思考[J].护理研究,2010,24(1C):266-267.DOI:10.3969/j.issn.1009-6493.2010.03.052.
[19]初乃惠,聂文娟.首都医科大学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比较[J].基 础 医 学 教 育 ,2015,17(2):162-164.DOI:10.13754/j.issn2095-1450.2015.02.27.
[20]刘东玲,杨培常.护理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现象学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24):2245-2247.DOI:1002-6975(2011)24-2245-03.
[21]American Nurses Association.Advanced Practice Nurse Competency Statements[M].Silver Spring:American Nurses Association,2001:3-29.
[22]Gander G E,Carryer J,Dunn S,et al.Report to Australian Nursing Mid-wifery Council:Nurse Practitioner Standards Project[M].Brisbane:Queensland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04:15-38.
[23]Hong Kong Hospital Authority.Core Competency for Enrolled Nurses,Registered Nurses at Advanced Practice Nursing Level[M].Hong Kong:Hong Kong Hospital Authority,2005:1-30.
[24]李 沐,金 莉,谢 晖.基于能力本位的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能力研究现状[J].护理学报,2011,18(5B):8-10.DOI:1008-9969(2011)05B-0008-03.
[25]陈 媛,李亚洁.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考评指 标 权 重 的 确 定[J].护 理 学 报 ,2012,19(5A):13-17.DOI:1008-9969(2012)05A-0013-05.
[26]Hamric A B,Spross J A,Hanson C M.Advanced Practice Nursing:an Integrative Approach[M].Amsterdam:Elsevier Sauders,2005:140-379.
[27]张 瑛,卢国华.“订单式”培养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研究进展[J].护理学报,2013,20(12B):16-18.DOI:1008-9969(2013)12B-0016-03.
[28]徐 平,赵 岩.基于评价方式视角的专业学位和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35(24):3678-3679.
[本文编辑:方玉桂]
Development Difference between Professional Master Degree and Academic Master Degree in Nursing:A Qualitative Research
CAO Xi,GUO Hong-xia,LI Ji-ping
(West China Hospital of 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 610041,China)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development difference between professional master degree and academic master degree in nursing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dvanced nursing talents. Methods With phenomenological method, a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was conducted among 24 nursing postgraduate students, nursing postgraduates, supervisor of nursing postgraduates and leaders of nursing school then the themes of the interview were extracted.Results Four themes were extracted in terms of the development difference of professional master degree and academic master degree in nursing including similar requirement in theoretical knowledge,difference in the capacity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clinical competence;less clinical practice time for academic master degree in nursing and higher requirement of thesis for academic master degree.Conclusion Since the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 master degree and academic master degree in nursing in our country is still in its initial stage,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standardized and authorized development program and evaluation system to development advanced nursing talents.
nursing postgraduate;professional degree;academic degree;qualitative research
R47
A
10.16460/j.issn1008-9969.2017.16.013
2016-08-12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课题 (CMB12-123)
曹 熙(1989-),女,四川成都人,本科学历,硕士研究生在读。
李继平(1954-),女,河南南乐人,本科学历,主任护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E-mail:jp-l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