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邑
——找回远去的岁月

2017-11-30 08:56云传踆
创造 2017年10期
关键词:老村凤阳草帽

云传踆

凤阳邑
——找回远去的岁月

云传踆

凤阳邑老村

从喧嚣的大理古城出来,走进宁静的凤阳邑老村,宛如时光倒流,突然回到了一个久远的年代。残缺不全的青石板路、茅草丛生的断壁残垣、颓败荒芜的土库老房,在西沉的阳光掩映下寂然无声,微风轻拂,庐舍炊烟,仿佛在默默地诉说着那早已远去的岁月。

凤阳邑村,坐落于下关镇到大理古城之间214国道的西侧,原名“砖窑”,历史上曾经以烧制砖瓦为主。据村中的老人说,村后葱葱郁郁的小山形如凤凰,双翅舒展,坐西面东,故解放后改名为“凤阳邑”,取意“丹凤朝阳”。该村现隶属于大理市下关镇刘官厂村委会,全村分为四个社,总共300多户人家,不到2000人。由于山体滑坡,村民们于十多年前就从老村陆续搬到了公路边,形成一个新的村落,这才使老村落按原来的面貌完整地保存至今。

凤阳邑的位置正好在苍山佛顶峰脚下,南临太和村,北接大锦盘。太和村南北延绵数千米,是南诏古国早期的都城所在,曾为南诏前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现仅存太和城遗址,有“云南第一碑”之誉的“南诏德化碑”就立于此,勒石铭功,切陈心曲。大锦盘村再往北不远是感通寺和观音塘(又称大石庵),感通寺因秀丽风光和名人佳话,被人们称为“苍洱驰名第一山”;而以石为廊、独具匠心的观音阁则承载着“负石阻兵”的神话传说,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大理人就在这里举行隆重的观音会,香火缭绕,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夹于古迹名胜之间的凤阳邑,虽然没有左邻右舍那么有名气,也没有接踵而至的游客与喧哗,却有着独特的古朴与沧桑,在寂静中流露着自身的魅力。

笔者最初了解凤阳邑是因为茶马古道,凤阳邑村至今还完好地保留着一段据说是大理州境内唯一幸存的茶马古道。古道仅存数百米,但贯村而过,与道路两旁破旧的老房子浑然一体,给人以古朴沧桑的感觉。我没有去考究凤阳邑村的历史,据说村落形成于元代以前,而这条茶马古道却始建于汉而成于唐宋,曾经是南诏太和城通往阳苴咩城(大理古城及其以西,继太和城之后为南诏大理国的国都)的官道。古道中间是一条由大青石铺就的引马道,弯曲延伸,在年轮的打磨下光滑平整,格外显眼。偶尔有零散的游客骑马沿着古道缓步游览,伴随着有节律的马蹄声,在悠然漫步中感悟失去的岁月。

村中的小巷

茶马古道上的骑马游客

凤阳邑的土库房

一边唠嗑一边编织草帽的老太太

除了茶马古道,凤阳邑与其他许多白族村子不同的特点是石头房子。苍山脚下石头多,就地取材,用石头建房自古就是大理老百姓的传统,民间一直有“石头砌墙墙不倒”的说法,而凤阳邑的老民居则集中地体现了这一传统。早在唐代樊绰的《云南志》中就有记载:“太和城北去阳苴咩城十五里,巷陌皆垒石为之,高丈余,连延数里不断。”至今在凤阳邑老村,仍旧保持着“巷陌皆垒石为之,高丈余”的村貌,只是没有“连延数里不断”的规模了。凤阳邑的石头房子大多是以大小不一的鹅卵石和天然石块垒砌而成,很少有人工刻意雕琢的痕迹,粗犷自然。不规则的石墙以冷灰色为主调,夹杂着红黄蓝绿等不同颜色,与灰暗小巷透射的温暖阳光互相映衬,形成特有的色调与光比,令人陶醉。

关圣殿大门

法真寺大雄宝殿

凤阳邑古民居的另一个特点是保留着许多传统的“土库房”,它与常见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院落式白族民居不同,是一种独立的三间两层硬山顶建筑,主要分布在大理苍山一带的农村。土库房的下层中间为堂屋,堂屋外有较浅的门廊,左右两边为卧室,独立开门,并开有很小的木格窗;二层则主要用来储藏粮食和杂物。常见的白族民居是融合了诸多汉族建筑特点的“汉式”白族民居,而“土库房”才是大理苍山一带白族本土的原生性传统民居。凤阳邑村目前还保留着40多间“土库房”,虽然许多早已坍塌荒废或破旧不堪,但基本框架仍保持着传统的穿斗式结构,尤其是檐口下三四米长整块的石条为堂门过梁,方方整整的大块青石砌成的下层面墙,更突显着土库房坚实而厚重的特点。凤阳邑的土库房依山就势而建,多为大理白族早期的单栋式建筑风格,即便与附房、石墙合围成院落,也彼此独立,布局自由,没有固定的组合关系。

从南面的入口进村,沿着古道行走不远,路边下方并列有两口方形古井,老百姓称“双子井”。民间传说舜遭遇同父异母兄弟象填井的陷害,就是从旁边的另一口井中出来的,故民间许多地方都有挖“双井”的传统。这两口古井左右并列,水质甘甜清冽,用途各不相同,一边是村民的饮用水,另一边则用来洗东西。

过了“双子井”继续往北,有一棵老槐树,树下是一个面积不大的小平台,由青石板铺成,周边是石条凳。沿平台右侧的石阶下去,又是一口方井,方井上方竖着一尊不大的观音像,故取名“观音井”。这个地方也许是凤阳邑老村的中心,常有一些村里的老人在这里乘凉、唠嗑和打牌。我们去的这天,刚好有几个老太太在阳光下边唠嗑边编织草帽。说起草帽,凤阳邑的草帽在大理古城一带是小有名气的。过去,凤阳邑曾有一个远近出名的草帽集市,叫草帽街。这里的草帽花色品种多,质量好,价格还便宜,深受周边老百姓的欢迎。时至今日,村里上了点年纪的白族妇女,都会编织草帽,而且编不离手,边走边说话边编织草辫子,就像过去城里的妇女编织毛衣那样。如今,凤阳邑的草帽已成为当地非常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品种款式也不断创新,有礼帽、知音帽、牛仔帽、儿童帽、绣花帽、大沿帽等等,既具传统特色,又有现代美感,颇受国内外游客的喜爱。

村里古道中段路旁的关圣殿,从门脸看可谓全村最气派的老建筑了,可惜我们去了几次都大门紧锁,不得而入。关圣殿大门门头上挂着“马帮文化博物馆”的横牌,想必里面的内容早已面目全非。其实凤阳邑位于过去官道上的必经之地,来往的商客行人很多,虽谈不上繁华热闹,但古道两旁也肯定有许多商铺驿站,自然与马帮也就少不了密切的联系。至今,凤阳邑古道旁还可以见到为马帮和赶马人出行建的山墙佛龛,即可从一个侧面回望到当时的状况。

在凤阳邑后山茂密的树林里,隐藏着一座佛寺,即法真寺。该寺面积不大,绿树掩映,环境幽静,平时香客很少,是一个极好的清修之地。据说法真寺始建于唐代,现在的寺庙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才修复使用的,原来的寺庙中还供奉着凤阳邑村的本主像,重新修复使用后在旁边不远处新建了一座本主庙,法真寺才完全恢复为佛寺。法真寺的主持传正法师,同时也是大理佛图寺和姚安龙华寺的主持,往返于楚雄州、大理州两地修行,而且还兼着许多其他社会头衔。

凤阳邑老村面积不大,沿着古道两侧成条状分布。古道下方纵横分布着一些小巷道,皆垒石而成,颇有特点。沿着小巷转进去,有一家叫“石舍”的客栈,门面极为普通,但进去以后却大不一样,庭院、花园、廊道、客房和吧台,小巧精致,幽雅清馨,布置得别有韵味。客栈虽然只有6间客房,而且都是平房,却很有档次,当然收费也不便宜。这个客栈是几个年轻人租老房子改造后开办的,大概是目前村里唯一正式开办的客栈。

十多年前,原来的村民迁出凤阳邑老村后,又陆续从各地搬进了许多“新村民”。这些“新村民”大多来自省外,年龄、身份、职业各不相同,有经商的,有画家、摄影家、作家,也有休闲度假的,他们租下村里一些空闲的老旧宅院,经过重新修建打理,便常年安家于此,过着回归自然的“隐居”生活。据说目前村里的“新村民”有20多户,因近两年政府已着手规划开发凤阳邑,禁止村民们私自把老房子租出去,不然还会有更多的“新村民”搬进凤阳邑居住。我们曾随机地访问了一户“新村民”,夫妇俩是广东的,男主人在云南做茶叶生意,他们租住着一个农家小院,取名为“释归秘园”。小院虽然很普通,但打理得清清爽爽,温馨雅致。

离开凤阳邑时,心里弥散着一丝淡淡的感觉,说不清是忧伤还是留恋。也许是厌倦城市的嘈杂和生活的忙碌,想寻求一种恬静与闲适;也许是对远去了的岁月的眷恋和追忆,想留住那早已淡漠了的点点印记和感觉。来到凤阳邑,或许都可以使你回归,哪怕只是短暂的一刻。

通往“石舍”客栈的小巷

“释归秘园”小院一角

猜你喜欢
老村凤阳草帽
王爱成
一顶花草帽
草帽
作家变成画家
自制草帽过夏天
见证改革开放成果,探究凤阳农业产业变化
《老村老树老乡亲》中国画
旧凤阳花鼓
编草帽
凤阳乔涧子明代琉璃官窑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