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信息技术携手,构建教育新形态
——从学校管理的角度谈如何推进学校的信息化建设

2017-11-30 10:18杜其超李平平
中国信息化 2017年7期
关键词:教学管理信息化信息技术

文|杜其超,李平平

与信息技术携手,构建教育新形态
——从学校管理的角度谈如何推进学校的信息化建设

文|杜其超,李平平

2016年7月,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指出:建成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基本实现教育信息化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支撑作用和对教育创新发展、均衡发展、优质发展的提升作用;基本形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的中国特色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子。2017年1月,国务院印发“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也明确提出“教育信息化实现新突破,形成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的新局面,学习的便捷性和灵活性明显增强”的目标。2017年5月,四川省教育厅印发“四川省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应用及环境建设指南”提出: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有效破解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等难题的重要手段,成为推动教育变革与创新的重要抓手。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国家提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正在步入快车道。基于信息技术的各类型教育教学管理方案已经层出不穷,各类智慧课堂、翻转课堂、远程直播教学、大数据教学模式风生水起,新式的电子白板、教学一体机、多媒体设备也进入了不同地区、不同年级层次的教室里。然而,任何新事物的出现,都是一个曲折的过程。任何一项信息技术从呱呱坠地到登入大雅之堂,无不是经历长时间的探索和实践。从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角度来看,信息技术最终得以在学校铺开的根本原因在于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能够显著地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增强教与学的便捷性和灵活性,提升教育教学的效益。

本文就校域信息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哪里,建设过程中如何统一思想,改变观念,如何保障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如何让信息化建设的成果被老师和学生接受,让设备设施充分发挥其教学与管理的作用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立足发展需要,找准建设方向

2005年,中央电化教育馆王珠珠等在《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状况的调查研究》中就指出: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还存在着诸如:重视硬件环境建设, 轻视资源建设和人员培训; 重建设、轻应用; 资源不能共享; 使用效益不高; 在旧的教育观念影响下使用新的技术等问题。虽然近年来教师对新教育教学设施、技术和相关教育理念的接受能力更强,态度更加积极,但上述现象任然广泛地存在。

2017年陕西师范大学陈金华等在《国内外基础教育信息化测评指标体系研究综述》中对国内外的信息化建设评价标准主要体现在:学习、教学、领导力、评价和基础设施(美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日本);智慧教育环境(韩国),利用技术促进下一代学习(英国),技术促进高质量教育(智利),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学与教创新基地(新加坡)等方面。

综上,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涉及到政策、法规、资金、技术、软件、硬件、理念、人员等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都要讲究方法和策略,要求预先的思考和安排。学校信息化建设要充分论证,科学定位,相关的软硬件设施建设的建设既能适应教师、学生现有的信息技术水平,又能促进其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既符合学校现有的教学管理水平,又满足学校中长期发展的需要。

大校强校的信息化建设要立足自身实际需求,不贪多求新,重复建设,浪费资源;小校弱校的信息化建设要深挖自身潜能,不畏首畏尾,瞻前顾后,裹足不前。信息化建设可以遵循先试点后铺开,小步先行大步快跑的原则,验证软硬件设施与学校教学管理的适应性,确保建设方向的正确性。

二、达成理念共识,同促教育变革

引入新技术意味着改变旧的教育教学管理方式和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新的学习任务和工作的负担。因此,在引入一项新技术时,要把该方案是否适合学校的情况,是否满足学校的发展需要作为判断标准,要确保使用该技术的最终目的是减轻教育教学管理的负担、增加教育教育教学管理的效益。组织学校各层级、各部门人员以及家长代表等实地考察调研,感受该项技术方案的运行模式、操作流程,体会新技术对学校的管理、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所起到的促进作用。

确定引入新技术后,要做好管理层面、教师层面、学生层面、家长层面的各方面思想沟通,通过集中培训、示范课、家长会、个别座谈等形式,向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宣传新技术、新理念在教育教学以及学校管理方面的优势,从理念层面与各方面人员进行沟通和交流,消除顾虑,达成共识,同促教育变革的生成。

三、应用平台支撑,技术培训先行

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就是要让信息技术与学校的教学和管理融合并发展,促进学校教学和管理的的改革。这一项改革如果没有先进的应用平台支撑,就无法实现教学资源的整合和教育管理的优化。因此,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要立足于学校教学和管理应用平台以及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

走出去请进来。每年定期派遣管理干部和教师到平台公司培训系统的使用技术,参与教研学习,帮助本校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提升教学技能;派遣教师到具有一定成功经验的学校学习交流,与同平台的学校领导、优秀的同行教师、同行班主任交流经验;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技术人员、教师等到校讲座,上公开课等,统一全校教师、学生对新技术、新理念的认识。

四、规范教学流程、指导教法学法

引入新的信息化教学平台后,教师就开始了对这新教学平台、新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起初,教师会对新技术和新设备感觉无所适从。老师在什么时候用、如何用、用多少等技术使用的切入点的选择上找不准,在作业安排、作业辅导上和教学进度等方面衔接不准等。例如,翻转课堂教学班的老师在学生先学的内容难度、广度、时间上,课堂教学的内容、流程等方面与学生的学习情况不能同步,导致翻转往往出现夹生饭的现象,不得不按传统的方式重来一遍。针对这些问题,应积极组织老师交流讨论,规范教学流程,对老师进行教法指导,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首先,通过与平台公司合作,获得较为成熟和先进的相关教学流程资料,结合本校教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本校实际的教学流程规范,指导教师的教学行为。其次,通过进班听课、与学生座谈等形式,了解学生对该教学模式的适应程度以及学生对新的教育教学方式的适应程度,评估学生学习是否得到正确的指导和帮助,制定学生学习流程规范,针对性地开展学法指导。

五、体制机制先行、政策保障得力

体制机制先行、政策保障得力,是学校信息化建设顺利而持久地推动的基础动力。建立和完善信息化建设配套制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通过前期的体验和实践,结合现有的相关体制机制,初步形成本校的信息技术与教学管理相互融合下的管理机制、考核制度、评价制度等配套制度,确保信息化建设平稳起步。在后续工作中,不断改进、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形成与学校发展相适应的管理和评价政策。

建立长效的教师人才培养机制。根据学校发展中长期规划,结合本校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制定分阶段、分层级的教师人才培养机制,确保学校在不同教学层次、不同办学规模、不同应用领域都有相应的合格教师人才队伍。

建立系统的考核管理制度。形成全部教师上汇报课的制度,评估教师对配套系统熟练程度以及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流程的认识程度,组织教研活动,安排优秀教师上公开展示课,向全校教师展示新教学模式的优势,从理念和实践两个方面引领全校教师共同进步。通过推门听课制度,考察教师是否使用新的教学模式进行上课,判断教师教学技能和教学准备工作是否到位,评价教师对新教学的理念认同度,为学校的管理提供相关依据。

建立具有激励性的评价机制。充分考虑不同教育教学管理岗位、层级、类别的特点,建立具有激励性的评价机制,以此来鼓励教师积极配合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主动参与技能培训和学习,促进教育教学改革,采用新的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益。

六、认清信息本质,坚守课改旋律

从传统的一支笔一张嘴一块黑板的教学方式,一把戒尺一个夫子的管理方式到云教学、极课大数据、智慧教学等新式教学方式和信息化管理、智能管理等现代管理方式,每一次转变都伴随着时代的进步。不管教学与管理的技术如何更新,其本质都是为教书育人服务。信息化建设是为高效的教学管理而建,为了提高教书育人的效益而建。因此,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要立足实际,认清信息化建设的本质,坚守课改教改的主旋律。

当今的教育是信息化的教育,积极拥抱互联网,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与信息技术携手,同促教育革新,在与信息技术的拥抱合作中,学校要致力于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更新教师教育观念、培养教师教学能力、提高学生全面综合能力的生成。加强对教育改革的思考,加大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争取在信息技术发展的社会洪流中乘风破浪,勇夺课改高地,是各个学校的使命。

作者单位:四川省仁寿中学

猜你喜欢
教学管理信息化信息技术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双减”背景下农村初中教学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微视频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教学管理信息化问题研究
学分制背景下高校教学管理改革思路探析
月“睹”教育信息化
信息技术2.0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