郦丽霞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進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要求。”教师应该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进行课堂教学,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探究出知
数学课堂需要教师灵活运用教材,在掌握教学重难点的同时,丰富课堂内容,整理教学环节,让生硬的知识和概念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怡然自得地领悟知识,感受知识的内在联系。这需要教师合理设计教学环节,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活动设计,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数学学习的研究者,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探究数学知识,研究知识的发生过程,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接受知识,形成知识内化,与原有的知识整合,形成知识结构网络。
如“认识方程”一课,教材通过观察4幅图,先填写大小关系,再根据他们之间的区别,判断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教师可以活用教材引出方程的概念,可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课前准备一个重量大约60克的木块,课上出示一个不知道重量的木块,让学生测量一下它的重量,学生尝试用天平称重量。学生通过多次称的操作,无法用一个砝码或者两个砝码称出它的重量。教师引导:如果将两个木块放在天平的左边,再称一称它的重量。板书:2x=100+20。由20克的砝码,可以引导学生天平的左边也可以放入砝码,不断调试,板书关系式,形成较多的形式,丰富了对方程和等式的认识。在称物体的过程中,也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测量物体重量的方法。既培养了动手能力,还增强了学生学习探究知识的能力,以探究为主的方程学习,为后面分析等式和方程的关系提供素材支撑,便于后续知识的学习。
二、迁移拓知
课堂教学不仅要突破知识重点和知识难点,还要衍生知识、深化知识,让知识呈现立体结构。小学阶段的知识不是单一存在的,每个单元、每个知识都有因果联系,都是系统的。教师应着眼于教材,联系已有知识,分析和研究教材,设计教学过程,尽量在课堂上有效利用时间,让更多的时间用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能让学生说的地方尽量让学生说。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中熟悉和感受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降低学习的难度和陌生感,让学生有一种“哦!原来我们之前就见过、学习过”的心理。
例如,在教学“认识方程”一课时。学生对方程已经有了基本了解,教师可以尝试列方程。虽然方程的概念是新的,但是根据数量关系,方程式对学生并不陌生,因为数量关系在以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常被老师提到,学生能结合已有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这就是一种知识的迁移,从方程中迁移出数量关系,让学生列完方程后再仔细观察这些方程,其实内容和以前学习的知识有许多类似之处,教师不需要把重点和时间用在答案上。然而,因为方程是新的列式方法,它与原来列算式有较大的差别。以前解决问题是将已知条件写在算式里,求出量,写出得数;而列方程,却是将未知数x放在等号的左边,这就是与原有知识的差别。利用已有的知识,迁移引出列方程,而通过列方程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列方程的便利,在列方程时x应该写在哪个位置,既迁移已有知识,又铺垫新知识,一举两得。
三、挑战悟知
课堂知识需要激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再研究的动力,这就需要教师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题目,一方面为后续的知识学习提供铺垫,另一方面也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得到应有的发展。紧密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稍有难度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当然设计的问题要具有开放性和探究性,能够促使学生运用多种策略和方法,引起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学生强烈的思维活动,必要时可以让学生互动讨论,只有巧妙地设计挑战,才能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探究。
如“认识方程”一课,练习将每个算式中用图形表示的未知数改写成字母。3+△=10,□×6=48,240÷○=8。看似简单一题,其实是将未知数字母和数学图形之间联系,感悟方程里的未知数不仅仅是英文字母,还可以用符号表示,这是直观感悟。其次,让学生感悟,在没有学习方程以前,我们就已经解决过类似的问题,而且运用逆运算,计算出答案,让学生悟出方程是可以计算答案的,而且以前就已经计算出答案,并且为下一课解方程的步骤提供支持。又如:“5元和10元面值的人民币各x张,共有300元。你能列方程表示这里的数量关系吗?”通过列两个方程:5x+10x=300或者(5+10)x=300。通过方程间的联系,感受方程中也蕴含着运算律,也可以用运算使得列方程简便,也为后续解复杂方程提供理论支持。
要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会学习,还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经验。教师要端正教育思想,积极创设学习情境;指导学生乐于探究,优化学习过程;大胆开放教学时空,培养学习能力。总之,要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的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而不懈努力。◆(作者单位:江苏省丹阳市正则小学)
□责任编辑:潘中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