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平安
传统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教师以讲解为主,学生被动听讲,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课持轻视态度,教师的课堂教学高耗低效。如何改变这一僵化状态,让学生的学习充满趣味,提高《品德与社会》教学效果,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德育”理论给我们指明了教学的方向,教学应该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挖掘教材的教育资源,让学生自主体验,为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打好基础,这也是《品德与社会》教学的重要目标。
一、导入环节生活化,激发学生兴趣
课堂的导入环节决定着一堂课的成败,如果在导入环节能够吸引学生,学生就会全身心投入学习,为整堂课的高效学习奠定基础。教师要精心设计导入环节,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可以运用歌曲、动画等丰富多彩的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沉浸于真实的生活体验中,为以后的学习蓄足动力。如在学习“班干部选举”等相关内容时,教师结合生活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在小学五年的学习生活中,天天与班干部接触,你认为什么样的班干部是稱职的?你认为选举班干部时应该按照怎样的标准?”由于教师的导入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纷纷举手发言,热情地参与到学习中,顺利地推进到本节内容的学习。
二、开展生活化教学活动,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传统的《品德与社会》教学,教师只靠讲解灌输知识,学生通常会对这种单调乏味的教学方式产生厌倦情绪,影响教学效果的提高。只有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活化教学,让学生投入到活动中,增强生活体验,才能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教师可以根据平日的教育主题,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引领学生走出课堂,带着课堂上的问题到现实生活中去探究学习。例如,在教学“多少人为了我”相关内容时,可以引领学生进行生活观察:“学校门前新修了柏油马路,道路两边四季常青,清洁工人每天都打扫卫生,保持路面整洁,学校南端的路却长期无人管理,年久失修,路面坎坷不平,行人与车辆行走困难。”教师引导学生对比讨论,体验清洁工人及修路工人的辛苦。此外,还可以进行实地采访活动 ,如采访校长、老师,了解他们的工作情况,让学生感受这些人员的辛苦工作,促使学生对自身的学习生活进行反思。这样的教育活动能够给学生以真实的生活体验,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都有了提高。
三、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理念,这也符合《品德与社会》课具有生活性的特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以教材为例子,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营造富有生活气息的教学环境,在生活情境中让学生讨论、交流、表演,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在体验中学习,在兴趣中学习。为了体现教学的生活性,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课堂教学的形式应丰富多彩,让学生在课堂上讲故事、模拟情境、角色表演做游戏,让学生在活动中表达自己的感受与体验,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以达到强化道德意识的目标。例如,活动设计“地球是我们的家园”,教师引领学生对当地的污染情况进行调查,让学生观看河流被污染、断流、洪水等情景的图片,学生出谋划策,提出治理污染、保护环境的措施。然后,向学生展示中国各地美丽的风景,让学生感受其中的魅力,在活动中强化学生环境保护意识。
四、课堂内外相结合,提高道德实践能力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学生在课堂学习到的道德规范、道德观点还必须通过道德实践来检验,才能内化为学生自身的道德习惯。教师必须把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有效结合起来,让学生真正回归生活,通过道德实践活动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一堂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道德教育的结束,一节课的结束也不等于学生道德认识活动的结束,教师应该根据教育主题精心设计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带着实践任务在生活中进行自我教育。如在执教“做妈妈的小帮手”一课,学生明白了“如何做真正的小帮手”的道理。教师开展了以“家务劳动周”为主题的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回家帮助妈妈打扫卫生、整理房间等家务劳动,让学生交流家务劳动体验。有的学生说:“母亲每天上班工作,还要坚持做家务,太辛苦了。我们应该力所能及地帮助妈妈,为妈妈减轻生活负担。”有的学生说:“妈妈宁愿自己做家务,从来不让孩子帮助她,只是想让我们有更多的学习时间,所以我们要好好好学习,将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将道德意识通过实践化为学生的道德行为,能够有效地加强学生的道德体验。
总之,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要联系实际,根植生活的土壤,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的导入要贴近生活,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开展生活化的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要注重把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为学生创设道德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将道德规范落实到行动上,加深学生的道德体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作者单位:山东省东营市海河小学)
□责任编辑:潘中原endprint